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6-23)180

我们中国人素来说道和气生财与人方便,古时候政界上更是如此。1个高官的做事工作能力未必是最关键的,因此其沟通交流同僚、妥当上下左右的本领才决策他的官运究竟能走多远。这决不是几句讥讽,真实能搞好这种的,也不可多得这种取得成功。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著名首辅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和继任首辅张四维对其进行了血腥的政治清算。而这位张阁老运气也不好,没干多久他老爹就去找张居正了。张四维只能去守孝,结果守完父亲的孝他自己也一命呜呼,而内阁中其他阁员也都死得差不多了,首辅的位置就给了申时行。

申时行正是一个顶尖的老好人、和稀泥高手。他本是一个弃儿,被好心人收留后取名为徐时行,直到养弥留之际才知道自己身世的他在老人的劝说下改回自己本来的姓氏,即为申时行。

这位身世坎坷的青年在考场和官场倒是极其来得,具体表现就是高中状元,而且在十几年功夫就从一个状元郎历任翰林编修、翰林院掌院、礼部侍郎。而在其任上,他也表现出极其优秀的才干,为当时执政的张居正所赏识,提拔进内阁。

在张居正秉政期间,国家大政基本他一人说了算,而阁臣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傀儡。但是申时行不但有能力有想法,在某些事件上还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这一点很让张居正欣赏。而在张居正去世以后,张四维全面否定张居正执政期间的所有举措时,又是申时行主动站出来为张居正鸣不平,还在张四维迫害张居正家属时力保,让朝野内外对其一片赞誉。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张四维

申时行担任首辅以后,一方面检讨了张居正执政期间的过失,比如擅权,又比如阻塞言路等;另一方面,又将张在执政期间所制定的德政全部保存下来,并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修改。比如张居正力推的考成法,在施行一段时间后被证明是很难推广的:各地官员为了达到考成的标准,勒索起百姓比以前还要变本加厉,因此兴起的各色加派、交不上税而引发的各类民事案件甚至是大狱变得越来越多。申时行在考察各地之后,决定将其废除并改用其他 *** 来对官员进行考评。

申时行不仅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更有着相当的执政功底,办起事情来大多都能做到上下皆准。为了解决北京人民的吃饭问题,他鼓励京畿附近开垦水田;为了让皇宫用度减少以免伤民,他奏请皇帝批准减少江南织造数目。在他执政期间,还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为日后的万历三大征储备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平哱拜的叶梦熊、抗倭援朝的邓子龙、入朝参战还平播州的刘綎等人都是在申时行任上得以展现才华的。

但是申时行的名气远没有张居正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执政能力虽然不凡,但到底比不了张居正。更关键的是,由于当时已经和平了很多年,举国上下都失去了进取之心,张居正锐意进取的改革措施得不到人们的支持。而申时行吸取他的教训以后,所做的只是调和上下,两边和稀泥,在其任上并没有提出太多创新性的举措。

作为明神宗的老师,申时行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做到一个严师该做的,反倒是神宗皇帝不想干什么,他就顺着他的意思:皇帝不想上朝,他没出声;皇帝不想听讲课(经筵),他就不讲。皇帝喜欢听别人骂张居正,他就开放言路。这些做法都顺着皇帝的意思,结果就把万历惯得越来越调。尤其是他打开了张居正曾禁闭的言官之路,这也就为他日后的下台埋下了祸根。

万历虽然喜欢别人上书骂张居正,但他更讨厌言官借古讽今、捎带手嘲讽自己一波,可偏偏这就是言官们最喜欢干的事情。万历对这类人都不手软,罢官的罢官贬谪的贬谪,而其中申时行往往都会保护那些言官。可那些明明是申时行保下来的言官不但不念及他的恩德,反而觉得是他坑的自己,长此以往下去,申时行在言官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跌再跌;再拿他和张居正再一比较,就更让人觉得申时行不过尔尔了。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骂万历的著名奏折《酒色财气疏》

历代皇帝对于储君之位这个问题都不大能解决得好,朱翊钧更是如此。出于对皇长子朱常洛出身的厌恶和对皇三子母亲郑贵妃的宠爱,他一直不太想立皇长子为储君。而外朝的大臣们则一再坚持非立朱常洛不可,这就让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尴尬。申时行作为首辅,只能奔走于上下之间调和关系。而文官集团中却又偏偏体谅不了他的苦衷,在皇帝已经承诺“只要你们一年不拿这事烦我,明年我就立储”的情况下,还要逼着皇帝早日立储,这一下就让皇帝抓住把柄,宣布立储期间再推一年。此时申时行在家守孝,为了平复皇帝的心情他给皇帝上了密折,表示:“册立之事,您已经下定决心立皇长子了。那些小官不懂您的心思,您不用因为他们生气,乾纲独断就好。”

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申时行的密折还没送到万历手里面就被人发现,朝野哗然。这位首辅大人敢骂别人是小官,那你自己是大臣?这样,本来是为了调和上下关系的一封奏折被视作申时行蔑视同僚的证据,弹劾他的奏折从全国各地飞向北京。

迫于压力的申时行只好宣布退休,皇帝再三请求也不出山。二十多年后,他在家中以八十高龄仙逝。那些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的言官并没有吃什么好果子,“争国本”一案此后又持续了十年,换了好几任首辅才得以落实。

申时行的能力虽然相对张居正还有所不足,却也是相当厉害的。但他在执政期间无所创新,一味和稀泥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上下都对他有所误解。在各类问题已经积攒了两百余年的万历年间,必须要有一剂猛药才能革除弊端,申时行做不到,这也是他最后退休的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6/258878.html

“明朝最强的和稀泥高手,皇帝芝麻官都靠他协调,为什么最后却身败名裂?” 的相关文章

孔道辅: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孔道辅: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勖(孔勗)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孙,北宋大臣。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终年55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孔道辅(987~1040),初名延鲁,字原鲁,孔子的第45世孙,自幼聪明好学,25岁...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说起仓慈,也许大家会比较陌生。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东汉太和六年(232年)的一个冬天的午后,在西方的一个西域小国,一个小男孩莫多娄在大雪中一路狂奔,还没进家门就大喊道:“爹,郡守去世了!”“真的吗?”莫多娄的父亲从屋里一步就跨了出来,惊讶万分。“是的,爹。”莫多娄...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还不知道:飞将军的后人李陵,为什么站在了汉朝的对立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陵所在的李家世代为将,祖上是秦国名将李信,他的爷爷也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无论脾气,或者心性,简直就是李广的克隆版。李广射箭天下无双,李陵亦是射箭高手,这是其一。李广浑身是胆,天不...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的三品官员就可以被称为宰相了?一品二品大员们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最高官员就是宰相。宰相是帝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官员充当。在秦汉时宰相是相国、丞相、大司徒;在魏晋南北朝,录尚书事与侍中、中...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272年),字仲思,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时期大臣,丞相步骘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继承父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家世在西陵,卒被征命,忧谗畏讥,于是归顺晋朝。晋武帝以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绩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绩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陆绩(188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六岁时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谓欲以遗母。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

秦始皇如果在壮年时立扶苏做太子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秦始皇如果在壮年时立扶苏做太子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还会灭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为生前迟迟没有册立太子,为此给了赵高可乘之机,在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后,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称帝,之后赵高独揽大权,实行苛政,激起民变,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