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 *** 为何继承元朝正统?不统南宋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作为 *** 为何继承元朝正统?不统南宋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谈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顺序,很多人或许都会想到“唐宋元明清”这样的顺口溜。在习惯上,我们将两宋与汉唐元明清一同视为正统王朝。然而事实上,宋朝的正统法理性并非来自唐朝,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五代时期的众多短命王朝,其法理性都比两宋要强。严格地说,唐朝的法理性在五代时期已经断绝,宋朝统治者宣称自己继承李唐实属无稽之谈,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奉蒙元为正统并延续其法统。
▲唐昭宗李晔剧照
说来也好理解,古代封建王朝的轮替过程中,胜利者为了统治长治久安,所以特别讲究正统性,希望能以此收获天下民心。毕竟有了法统来源,就能够证明“君权神授”,统治才算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不会为人所攻讦,野心家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反之,那些没有法统的王朝往往会被后人视为“僭主政治”,王朝内部也会存在重重危机,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身死国灭。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手握兵权的朱温挟持唐帝谋朝篡位,所以后梁政权就是典型的僭主政治。在此之前,地方节度使中有许多人曾同唐朝皇帝有过封建盟约关系,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他们都能宣称自己继承大唐正统,唯独篡位的朱温不行。
▲后梁太祖朱温剧照
沙陀人李克用所建立的晋国,是众多具有唐朝法统的藩镇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最重要的是,不仅军事力量强大,由于李克用曾被唐朝皇帝赐予皇族姓氏“李”,所掌控的晋地又是唐朝龙兴之地,其子李存勖在击败后梁一统中原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过李唐国号。可以说,后唐继承正统是得到前唐朝地方势力一致认可的。虽然后唐继承了唐朝法统,不过南方的吴国和吴越等藩镇势力政权同样具有法统性,不过相对而言要次一级罢了。另外,那些从前唐时期起就冒头的外族势力,因为与唐朝统治者有过类似盟约,所以同样享受着部分法理。
▲晋王李克用画像(局部)
随着石敬瑭的反叛,唐朝正统性在中原地区戛然而止——李存勖家族虽不是李家直系,但已通过赐姓等方式成为李唐大家族中的一员,而这种赐姓得到法统的制度在日后多次在权力继承上发挥作用。由于石敬瑭本身只是沙陀集团内部的大将,并没有被后唐皇室内部收为义子,所以他的上位就本质而言,与朱温曾力图维持的僭主政治并无区别,所以不具备法理性。石敬瑭的这一做法,也为后来中原地区政权的更迭混乱局面埋下严重隐患。此后,不论是后汉还是后周,其建立者基本都是前朝大将,也都是通过武力手段争夺统治权的,没有丝毫法理性可言。后周太祖郭威曾尝试恢复旧制,收柴荣为义子,然而这已于事无补,他本身所建立的后周已经失去过硬的法统来源,从后晋到后周的演变更替,只不过是僭主们的内部争夺。
▲唐末战争场景壁画
与此同时,类似的僭主政治也在其他地方上演——前蜀被后蜀替代,吴国被南唐取代、闽国被南唐与吴越瓜分,孤单留下一个泉州保持实质自治,这都是僭主争夺的体现。在此过程,原本处于次级法理地位的吴越国逐渐衰败,建立更晚的南唐则因为其曾获得过后唐认可,而获得低于吴越但高于其余中原政权的法理性。按照此点,北方逐渐兴起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即后来的辽国,由于祖上曾获得过唐朝皇帝的册封,从法理性来说远胜于取代后周的北宋,这也恰恰是他们敢与赵宋天子争夺正统权的依据所在。
▲吴越王钱镠绘像(局部)
赵匡胤“黄袍加身”所建立的北宋,在法理性上自然没有多少可靠依据。按照之前所说的正统原则,欺压孤儿寡母的赵匡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僭主反贼,为巩固统治与争夺资源,赵匡胤与其兄弟赵光义一起,四处征讨地方割据政权。早年曾与唐朝中央有过联系的地方割据势力,被北宋一剿而空,吴越、泉州和北汉的灭亡昭示着天下再也没有继承唐朝法统的 *** 政权。然而等赵氏兄弟做完这些之后,想要宣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时,才发现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击败北方的强大敌人。
在北宋与辽国的数次议和中,其实有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辽国君臣们通常称呼北宋为“南朝”。一些学者因此认为,辽国这是在客观上默认了其与北宋的正统性分享,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辽国此前一直是用“南朝”来称呼割据山西的北汉政权。北汉作为后周篡位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前僭主集团保留区,北宋居然与之并列,不管怎么看,都有着强烈的贬低矮化意味。
▲宋辽议和场景复原
在当时,契丹辽国是与唐朝皇帝最早建立宗藩关系的势力,早在“安史之乱”前后,辽朝先祖就获得了大唐的认可,甚至比李克用所在的沙陀势力还早,只不过在法理地位上,身为李唐义子的沙陀人远远强于契丹。相比而言,北宋只是篡位后周的僭主逆臣,后周又是篡位后汉的僭主,后汉则是篡位后晋的僭主,后晋篡的则是占据更高法理的后唐。从这一点来看,直接获得李唐认可的契丹在正统性上完胜赵宋王朝。饶有趣味的是,即使是宋朝中后期割据西北的党项西夏,法统性也比宋朝强,毕竟党项祖先可是获得过唐朝皇帝的赏赐与认可。
▲党项贵族及将领形象图
缺乏法理认可的北宋统治者,一直为其统治合法性忧心忡忡。即使异常严苛的军政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这并不能消除皇帝的疑虑。思来想去,赵匡胤兄弟二人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个好 *** 来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通过所谓“刑不上大夫”的方式来善待文人,那么依附皇权于的文人自然就会绞尽脑汁地为北宋法理统治寻找论据。笼络士大夫为统治进行法理论证,是宋朝正统性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像轴
辽国与北宋议和多年后,生活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强势崛起,推翻辽帝建立金国。虽然金国统治者曾隶属于辽国,是其地方封建体系的一部分,不过辽国只是被逐出东亚,其自身的法统性并未完全消失,女真人从辽国手中接过的统治法理继承权也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随着耶律大石西逃与西辽帝国的建立,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西辽完全延续了辽国法统,日后一些中亚王朝宣称继承大唐王朝正统,也具有一定道理。完颜阿骨打及其家族建立的金国政权,与之前的众多中原政权一样,是以僭主身份进行的非法统治。金人为证明自己的统治合法,学习了北宋培养士大夫文官体系的那套伎俩,试图以此推演自己的法理来源。至于退居淮河以南并偏安一隅的南宋,倒是因祸得福,可以省心了——反正他们继承的是早已灭亡的北宋,无需再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加以论证。
▲蒙古铁骑剧照
再往后,蒙古铁骑强势南下,接连灭亡西夏、金国、南宋,黄金家族自成一系的新法统占据了整个东亚大陆。强势的蒙古人在编修前代史书时为避免麻烦,干脆同时认可辽金宋三大政权的正统性。反正这些王朝都已经灭亡,自己才是天下正统,作为胜利者给失败者一份正统证明,实在是无伤大雅。对于蒙元统治者而言,他们倒也乐见将这三大政权的法统收归一体。对于当时的蒙元统治者来说,此事算不上多么要紧,不过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随手而为,反倒给推翻自己的朱明王朝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政治遗产”。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场景复原
朱元璋称帝之前,其幕僚就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获得世人认可,即必须尊蒙元为法理正统,蒙元继承者这一名号可是比早就湮灭的僭主南宋更加合法有效。朱元璋听从幕僚们的建议,放弃了红巾军早期追认的赵宋正统继承,转而将自己宣传为元朝皇帝的法理继承者,并以此征讨其余农民起义军,镇压周边其余奉蒙元为宗主国的地方政权。正因为这一点,各地的元朝遗民、蒙元残余势力,以及那些已经认可蒙元统治的文人士大夫团体(比如山东孔氏一族等)才会宣誓效忠明朝。朱元璋的做法可谓一箭三雕,远超其余起义政权。
▲壁画中的伊利汗国蒙古人
可惜的是,朱元璋及其后代,并没有足够能力去消灭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蒙古势力,农民起义军的“出身”让朱明王朝统治者在蒙古帝国法统继承权上,始终低于帖木儿王朝或莫卧儿王朝等黄金家族直系后代。退一步来说,同样有成吉思汗血脉的蒙元皇室并没有因为明军追剿而死绝,反而是远遁漠北另建王庭,黄金家族后代中只要有能力称雄者,都会振臂一呼打出“大元汗”的称号,然后南下进犯明朝。明朝君臣为维护王朝法统合理性,就只能玩玩文字游戏,在文字层面将草原大汗降格为不知所谓的“达延汗”。这样的法理正统之争,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到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双方才以边境互市暂停争议。当然,明朝统治者也延续着北宋与女真金国的做法,命令士大夫们为自己论证法理正统性。再到后来,随着关外的后金政权崛起,明朝也再顾不上和蒙古人继续争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