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留下一条锦囊妙计,诸葛亮知道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结果遭到曹操和孙权的腹背夹攻,兵败被杀,一时震动天下。这起事件中,更大的受害者是刘备的蜀汉。
刘备失去了最为得力的大将关羽,精锐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蜀汉军事实力遭受重创。蜀汉失去了两大战略基地之一的荆州,收复中原的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更为糟糕的是,蜀汉赖以生存的立国之本:吴蜀联盟,至此土崩瓦解,东吴站到了曹魏一方,蜀汉从此暴露在两面受敌的危险处境中。
面对有生以来的更大危机,刘备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不顾大局,悍然出动大军进攻东吴,想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雪恨。《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发生了作用:“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狂怒中的刘备被东吴陆逊抓住破绽,再度遭遇惨败。
年迈的刘备再也承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身染重病,百般调治不见好转,眼看到了油尽灯枯之时。而此时他的儿子刘禅,还是个16岁的懵懂少年。为了让刘禅顺利继位,保住刘家蜀汉江山,刘备必须在死前对后事做出安排。
《三国志》记载,刘备经过一番斟酌,指定了两个人作为托孤重臣,全权负责辅佐幼主刘禅,一个是丞相诸葛亮,一个是武将李严。诸葛亮是刘备的铁杆心腹,他成为托孤重臣是板上钉钉之事,名不见经传的李严也被确定为托孤大臣,就显得耐人寻味。
李严,字正方,后来改名李平。李严最初是益州军阀刘璋部下,刘备进取益州时,收降了李严。李严文武全才,精明干练,受到刘备赏识,历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蜀国之一部法律《蜀科》,是蜀汉朝廷新星。
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孙权失败而归,就开始着手调整人事安排,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尚书令的地位极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实权几乎可与和丞相分庭抗礼。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死前,“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正式成为托孤重臣。同时刘备还做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安排,堪称一条锦囊妙计:“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把蜀国军队交由李严掌管。
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且本人文武全才,德高望重,完全有能力出将入相,主管全局,但刘备却别出心裁地把军权剥离出来,交由李严控制。刘备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为了防范诸葛亮日后谋朝篡位吗?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刘备确实有这个意思。刘备深知,诸葛亮的才干超群,声望如日中天,他死之后诸葛亮将会成为蜀汉的当家人。虽然他与诸葛亮是生死之交,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天日可鉴,不容置疑,但涉及到皇权安危和国家发展大局,刘备必定会选择最为稳妥可靠的策略,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诸葛亮的自律。
刘备把军队交给李严掌控,可以防止出现诸葛亮独揽大权、尾大不掉之势,退一万步说,即使诸葛亮抵挡不住皇权诱惑产生野心也翻不了天,也会因不直接掌控军队而无法达成。况且从日后局面来看,李严与诸葛亮关系并不融洽,两人时有争端冲突。刘备选择这样一个与诸葛亮不和的人掌控军队,其防范诸葛亮的用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