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操临死说的两个字 直接暴露出了他的为人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24)290

在三国众英雄中有一位大咖级的人物,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武能扫荡群雄,文显建安风骨,是级别更高的大V。

易中天老师都说,奸诈与温情,狠毒与宽容,一个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政治家就是曹孟德,可以将各种复杂的性格集于此人身上实现统一。

饱受争议

他可能是历史上最饱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了,世人对他评价也大多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称他是英雄,有的却说他是奸雄。

其实人有多面,英雄和奸雄,其中任一形象,恐怕都不是对曹孟德更好的概括,因为他这个人颇为复杂,不同常人那般非好即坏、非黑即白,可以说,他是二者的结合体,卑鄙的圣人。

曹孟德可谓是是整个三国时代最复杂的人物,借用一句评价,他的诗“古直雄健有悲凉之势、气吞山海睥睨天下”。

正所谓文如其人,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也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忧思。

曹操临死说的两个字 直接暴露出了他的为人

军事素养强

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军事家,有乱臣之实,令天下无数人都想先得而诛之而后快,却又在乱世中东征西讨力保汉室江山。

“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狡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无数次错杀良将,又却爱才如命,放任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让常人难以捉摸,要想演好曹孟德,必须有过人的能力,才能驾驭住奸雄这一特性。

曹孟德的战阵计谋应该是离不开“兵不厌诈”这几个字,曹孟德打仗打得很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战阵之中,能够灵活变化,能够巧用计谋,能够突破常规,能够出其不意。

为了打胜仗,遵循“兵不厌诈”这一条,是无可厚非的,还有时候伴随几招损招,想挟持徐元直的母亲,逼迫他从了自己这样的招儿。

权谋之术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孟德更是说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狂言,怎么他干了诸多让人愤恨不已的恶事,还不许人家负他(霸道总裁既视感)。

当年曹孟德刺杀董卓失败,遭全国通缉,逃难途中路经吕伯奢的府邸,便在吕家中投宿。

人家盛情款待,结果这货儿听到后堂有磨刀的声音,以为着吕氏要谋害他(对了,这孟德更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多疑!)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将吕氏给杀了。

由此可知曹孟德此人卑鄙残忍,无情无义,恩将仇报,狠毒至此,确实是一个真小人,然而话又说回来,他既知错杀,凄怆感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话中虽有后悔之意,却无悔改之举,将错就错,杀人灭口,曹孟德的狠毒,于情于理,实在太过渗人,该骂。

作为一个政治家、阴谋家,“损人利己”的事他也没少干。无独有偶,建安二十四年,孟德正好借“蛊惑军心”之名又以“鸡肋”之故除掉了杨修,顺便安了军心,一石二鸟,可见曹操玩弄权谋之术,已然炉火纯青。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不管后世对曹孟德的卑鄙奸佞如何指责和鄙夷,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奸诈的政治家,他有一股圣人情怀,也有温情、仁义的一面。

在国家动荡不安之际,曹孟德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担当精神和理政才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唯才是举重用寒族子弟,扩大阶层流动。

重视水利,曹魏政权大规模恢复、兴建水利工程,在生产力上对蜀汉、孙吴政权形成了巨大优势 。

远征乌桓,曹魏政权多次打击边郡少数民族、恢复西域长史府,为汉守疆;提倡节俭 反对厚葬 带头薄葬,一定时期内纠正了汉朝奢享厚葬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曹操临死说的两个字 直接暴露出了他的为人

但又令人刷新对他的印象的是曹孟德在征战中多次使用屠城手段,例如徐州屠城和官渡坑杀敌卒,不利于生产力的恢复。

单从功绩论,可以算是英雄。但算上品格,那就只能算奸雄,毕竟屠城这种事不管你多么伟大,做了就注定和“英雄”这个词无缘了。

而且他的执政思想仍局限于两汉时期的拔寒士抑豪强,未能有效顺应士族阶层壮大的发展趋势,是曹魏政权灭亡的一大因素。

返璞归真

在临死前,用寥寥数语总结政治人生,但是却啰啰嗦嗦的交代了其家仆妻妾的后事,有人说他“分香卖履,留恋妾妇”。

但是遗嘱中的这两个细节,一是让人把房间的熏香分了,免得浪费,一是让妻妾仆人学习编草鞋,免得以后家里破产了,没饭吃。

一个返璞归真的英雄,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功过得失,不再拘泥于天下形式,而是为活着的人考虑,真是令人感动。

纵使凶残,诚然机智,曹操一生,狼狈出逃不知有多少次,但从来都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抽,不失奸雄本色。

单凭这一幕,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反派,诚可谓大奸大恶,大智大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8/269510.html

“曹操临死说的两个字 直接暴露出了他的为人” 的相关文章

文聘在三国时期是一种什么存在?他的实力如何?

文聘在三国时期是一种什么存在?他的实力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三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故事多多,英雄豪杰辈出。且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们,在知名度上,普遍高于其余历史时期。在三国时期,有郭嘉、荀彧、贾诩、诸葛亮、庞统等顶级谋臣,也有“二十四名将”、“五虎...

诸葛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被荆州西城百姓所杀

诸葛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被荆州西城百姓所杀

诸葛玄(?―197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东汉末年官员,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玄曾为袁术的属吏,官至豫章太守。后来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职务,诸葛玄让诸葛亮等到襄阳投靠了荆州刘表,自己则...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名气非常之大,甚至能与三国时代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媲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时的老百姓常说“古有诸葛亮,今有刘伯温”。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谋略家和军事指挥家,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而人们把刘伯温跟孔明先生齐名比喻,说明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在...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她和朱元璋的感情怎么样

马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 她和朱元璋的感情怎么样

还不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如何?马皇后是个怎样的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甚笃,而且朱元璋颇为尊重马皇后,即使马皇后过世以后也没有再立皇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稳住后方。朱元璋能够发迹,马皇后功...

有哪些与潘皇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她的?

有哪些与潘皇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她的?

潘淑(?-252年),会稽句章人,是吴大帝孙权的皇后,吴少帝孙亮的母亲。和孙权是中国历代帝后中年龄差距较大的一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潘淑少时与姐姐俱没入织室,后得宠幸拜为夫人,其容貌和宠爱流传到后世,世称神女、江东绝色。太元元年(251年)、立为皇后。神凤元...

乾隆生前对和珅如此宠爱 乾隆临死前为何不保护和珅

乾隆生前对和珅如此宠爱 乾隆临死前为何不保护和珅

还不知道:乾隆为什么不保护和珅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死后没多久,嘉庆就刺死了和珅,最终和珅在狱中自尽身亡。乾隆生前为什么不保护和珅,乾隆宠信和珅不假,但是他也明白和珅是怎么样的人,他更明白如果和珅不死,政治天秤失衡,嘉庆也难以掌握实权,嘉庆杀了和珅既可以重振朝...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上赵禹的品性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一意孤行自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某件事,是个贬义词。赵禹,西汉司法官。斄县人。早年间赵禹有些才华,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之后成为周亚夫的属官,不久之后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相继担任了御史、太中大夫等职。在那之后他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