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真的无人可用吗?刘一燝温体仁这等能人为何没能让大明起死回生?
河南淇县有一块“扯淡碑”,墓碑顶书“再不来了”,下书“扯淡”二字,墓主曾传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逃脱至此,遁入空门,等待明朝起死回生。但直到他活到144岁,仍未如愿,最后发出“扯淡”的悲鸣。作为亡国之君,朱由检步入绝路,其“四大皆空”并非子虚乌有。
前一篇说了朱由检的“治与乱”。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群盗满山,四方鼎沸”的形势下,朱由检不求治而自乱。这一篇且说他的“疑与信”——
(明代黑漆螺钿方盒)
自乱阵脚,崇祯皇帝肯定是有目的的。
目的,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调整。“钦定逆案”大功告成以后,被魏忠贤们把持的国柄,当然回到了朱由检的手里。他爷爷上台,依靠是文臣,尤其是倚重张居正;他哥哥,依靠是内臣,尤其是倚重魏忠贤正。
崇祯依靠什么?像是文臣,但显然又不是。宋代建隆元年至嘉祐四年,一百年时任用宰相五十人,崇祯十七年,也是五十人。前后这五十人,不乏有用之才,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认为:“明崇禎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贤,入阁三月遽罢。而奸如温体仁,辅政乃至八年之久。是犹病剧而投以峻削之剂,欲不亡得乎!”崇祯少年登基,长在帝王之家,不谙世事,少有处世经验,临机失措,难免用人失当。他要用的人,没有一个坚持到底。
黄立极是崇祯上台时的内阁首辅,也是更先提出立其为皇帝的重臣,并且与魏忠贤的主张正好相反。但在天启七年十二月,黄立极首先因“交结近侍”的罪名而下台。黄立极讨好魏忠贤是肯定的,扶持崇祯即位,清除魏忠贤也是肯定的。
继任首辅施凤来,是万历丁未科(1607年)即榜眼,可谓才高八斗。为魏忠贤立生祠事,施榜眼投过赞成票。这事有白纸黑字,被崇祯发现了,所以在当了四个多月的首辅后,崇祯元年三月“钦定逆案”,崇祯决定让施榜眼走人。
李国普“时人称为长厚”,崇祯元年三月进为首辅。李国普比较正直,也是个有功之臣——当年魏忠贤与张皇后较上劲时,刘志选弹劾国丈张国纪,李国普坚定地站在张国丈一边。所以,崇祯登基后,张皇后对他很信任,皇帝对他也很信任,李国普一路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直到首辅。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出生问题”——与魏忠贤是老乡,国子监生胡焕猷弹劾他是魏忠贤的同党,崇祯觉得这完全有可能,开始对李国普怀疑起来。李国普觉得这样搞太没意思,干了两个多月的首辅,主动提出辞职。
厚道的李国普走了,不太厚道的来宗道捡了首辅。来宗道为人比较圆滑,魏忠贤时代他出任《三朝要典》副总裁。崇祯帝要毁《三朝要典》,来宗道一点都不计较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说这种破书早该毁了,我举双手赞成!来宗道既不阉党,也不是东林党,官场上靠圆滑取胜,魏忠贤当年没将他怎么样,东林党却不容忍这种耍滑头。来宗道当首辅时人送“清客宰相”,但历史上的污点同样是有的:他当礼部尚书时,曾为阉党崔呈秀的父亲办理过“恤典”,这份公文被东林派的官员给找出来了。首辅只干了一个多月,来宗道就此下台。
也就半年多时间,首辅走马灯式地换人。崇祯怎么都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一个信任的人呢?既然都不值得信任,干脆换种 *** 。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内阁人选,周道登也位列其中。十个人的内阁,太多了。怎么选呢?崇祯皇帝别有高招——抓阄。
之一次抓出的结果,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崇祯不满意。皇帝不满意,游戏接着进行,这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被抽中,崇祯说游戏至此结束!
崇祯比较满意周道登,因为他曾担任过自己的老师,值得信任。崇祯元年六月,周道登担任内阁首辅。但他只干了半年,因为有人弹劾他无能。周道登说,说我无能我就无能,辞职算了!
有皇帝做靠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周道登怕的正是皇帝:崇祯生性好猜疑,阁臣鲜有得善终者。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当老师的。
除了自己的老师周道登,值得崇祯信赖的重臣,韩爌算一个。作为“钦定逆案”的主办者,韩爌是崇祯上台后首建奇功的人。崇祯不仅信任韩爌,而且对他的门生袁崇焕还特殊信任,让其督师蓟辽。崇祯元年十二月,韩爌担任首辅,干了一年多,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围困北京。崇祯接到举报,因为袁崇焕叛变,所以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袁崇焕被逮捕下狱,并被磔刑处死。作为负有领导责任的韩爌,本来就胆战心惊地过日子,这回一了百了:崇祯三年正月,韩爌罢职还乡。
继任首辅李标,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同时也是个无党派人士。因为反对官员结党,所以受到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的眼里,官员结党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所以“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李标觉得这样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上奏崇祯帝:“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跟领导有分歧,李标这首辅没法干,当月上台,当月下台。
成基命因为受到过魏忠贤的打击,而被崇祯列为信赖的人,并由此成为李标之后的过渡首辅。袁崇焕案时,成基命与崇祯发生分歧,又成了崇祯不信任的人。崇祯三年九月,当了半年首辅的成基命决定辞职。
这时,最受崇祯器重的大臣是周延儒。
周延儒(1593—1643),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人。周延儒机智敏慧,二十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的官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周延儒,已有十四年的从政经验。
崇祯元年冬,锦州发生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认为是“欠薪”所致,所以上书请发军饷。崇祯帝为此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诸多大臣都说了句正确的废话:缺钱,那就给钱!
其实,边事缺钱倒是事实。问题是,朝廷如果有钱,边事叫就摆平了。没有钱又要办事,周延儒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边军风气只能更坏,朝廷不仅要防外敌,连自己的士兵都要防了。
挟边自重!周延儒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并非完全是投皇帝之所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又敢说真情实话,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崇祯三年九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周延儒出任首辅。但是,周延儒遇上了一个官场老手——年长自己二十岁的温体仁。给一个后生当下手,温体仁咽不下这口气。周延儒的子弟也不争气,仗着周延儒在家乡横行霸道,温体仁逮着把柄便让言官不断弹劾,弄得周延儒灰头灰脸。崇祯四年,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参加殿试,利用周延儒的关系抢了状元,著名的才子吴伟业“屈居”榜眼,社会舆论一时大哗,温体仁又找到了一个说事的机会。空穴来风,崇祯帝开始对周延儒怀疑起来,加上温体仁的步步紧逼,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六月托病回乡。一心当首辅的温体仁,终于如愿以偿。
从时间上看,崇祯最信任的人应该是温体仁,在崇祯朝他整整干了五年首辅,创造出生性多疑帝王下的居官记录。
温体仁资历较老,但品性欠佳。崇祯帝刚刚即位,便擢升温体仁为礼部尚书,证明崇祯对确实比较信任,温体仁也认为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的信号。崇祯元年冬,崇祯帝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温体仁对入阁满怀信心,但会推阁臣时赞成票很少,温体仁名落孙山。温体仁不自我反思,而是决定找江南才子钱谦益的茬,因为他得票太多。整掉前面的,后面的自然就递补上去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温体仁又拉周延儒入伙,二人联手,共同对付钱大才子。本来崇祯对钱大才子也很信任,但听温体仁说钱大才子私下缔结朋党,态度立马变了,钱谦益也由此回到了乡下。
温体仁以阴狠毒辣著称,朝臣中早有共识,但崇祯帝非常自信,认为温体仁很忠诚。温体仁、周延儒联手搞倒钱谦益,崇祯帝反而很高兴,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明察秋毫的良臣,并由衷地发出感叹:没有温体仁,朕几乎误了大事!
当然,温体仁也为崇祯帝办理了大事:就是按照崇祯帝的意思,处理了袁崇焕一案。温体仁成功地掌握崇祯帝的性格,投其所好,直到挤走周延儒,登上首辅的宝座。
钱谦益被温体仁算计到乡下,日子倒也逍遥自在,文人性格,本无找温体仁报仇雪恨的心思。但一个偶然的事件,竟无意中把首辅大人给扳倒了。
有一天,一个叫张汉儒的地棍找上门来,让钱谦益帮忙办件私事。钱谦益比较清高,对人品行不端的混混根本不拿正眼瞧。结果,祸事上门了:怀恨在心的张汉儒,竟然跑到京城 *** ,说钱谦益在乡里结交朋党,谤议朝政。
温体仁差不多也将钱谦益给忘了,张汉儒这一 *** 提醒了他,决定顺手再收拾一顿钱大才子。钱谦益被逼急了,连忙向司礼太监曹化淳求救。曹化淳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便给温体仁打了个招呼,说这等子虚乌有的事干脆算了。温体仁不厚道就在这里:不给人面子也就罢了,居然准备连同曹化淳也给收件掉。于是,温体仁将曹化淳说情事添盐加醋密奏给了崇祯帝。
温体仁这一招阴毒,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很有道理。在不设宰相的明朝,阁权与宦权冲突得很厉害。皇帝信任内阁,宦权就靠边;皇帝信任宦官,阁权也自然靠边。温体仁对曹化淳打黑枪,既是防微杜渐,也是一箭双雕。
崇祯帝确实很信任温体仁,但温体仁忽略了一点:铲除魏忠贤已经好多年了,崇祯对宦官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将宦权看作是皇仅的威胁,甚至觉得宦官很有用,也比文臣忠诚可靠。崇祯帝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看,曹化淳吓得魂都飞了。曹化淳向崇祯帝如实报告了事情的原由:这不是图谋不轨,除了说情还是说情!既然这样,崇祯皇帝也就算了。
吓得半死的曹化淳,就此与温体仁结下了深仇。一不做,二不休,曹化淳毛遂自荐要求亲自侦察审理钱谦益一案。曹化淳手下有的是东厂特务,钱谦益的事查得水落石出,温体仁私植党羽的事也“顺便”一清二楚。崇祯帝对钱谦益的事一点都没兴趣,温体仁的事触犯了他的神经。崇祯十年六月,温体仁正同家人吃饭,忽有太监来传圣旨:温体仁削职为民!
“当”的一声,温体仁手中汤匙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论资排辈,张至发当了首辅。
张至发算是崇祯皇帝特殊信赖的人,他的经历比较特殊,有着基层工作经历,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干到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帝感到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来处理朝廷事务,破格让他进了内阁。没有翰林经历而成为内阁辅臣,这在明朝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处理具体政务,张至发井井有条,确是一把好手,但这个人的并无治国谋略,小聪明倒有不少。翰林院检讨杨士聪弹劾吏部尚书田惟嘉,张至发见到奏疏,想到的是卖个人情,密抄写一份送给田惟嘉,让他先做反驳的准备。结果弄巧成拙,杨士聪的奏疏崇祯帝还未批转到内阁,田惟嘉就上书一条条地辩驳,辩驳的顺序都没乱。怀疑是崇祯帝的强项,一核查,果然是内阁与吏部串通作弊。崇祯帝对张至发的信任,也就结束了。张至发也很知趣,请求辞职。崇祯帝顺水推舟,批示张至发因健康原因,“回籍调理”。其实,张至发的辞职报告中根本没写身体有病,崇祯出乎意料地给了他面子。“遵旨患病”,当了十个月首辅的张至发,只给政坛留了个笑谈。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首辅只干了两个月。崇祯帝曾对孔贞运厚爱有加,一是孔贞运为孔子的第六十二世孙,二是孔贞运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时“扫黄”出名。在民风与官场风气严重下滑的末世,“德治”或是一针强心剂。崇祯帝想树这么一种典型,在孔贞运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特意赐了他一品服。崇祯的想法虚构成份太大,孔贞运对自己祖宗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其实是“历史地”看待的,因为官员选拔问题与崇祯帝发生分歧,郭景昌趁机上书弹劾孔贞运,崇祯一气之下停发了郭景昌的工资,孔贞运则被免职了。
崇祯十一年六月,刘宇亮进为首辅。这年冬天,多尔衮率清兵南下,从墙子岭进入长城,京师 *** 。关键时刻,刘首辅挺身而出,要求出城督察军情,崇祯帝在为感动。刚过真定府,听说清兵将至,刘宇亮赶紧进晋州城躲避,结果知州陈弘绪紧闭城门,一个不让进。刘宇亮大怒,下令陈弘绪开门,否则军法从事。陈弘绪回答说:你是来抗敌的,现在敌人来了,哪有躲避的道理?反正,城门就是不开。
刘宇亮一面上疏弹劾陈弘绪,一面要抓陈弘绪。陈弘绪在地方的影响很好,晋州离京城又近,很多人跑到京城 *** ,为陈弘绪鸣不平。从此,崇祯帝对刘首辅的能力、水平大为怀疑,认为他只会扰民,正事干不了。
第二年正月,刘宇亮行至天津,发现诸将畏敌退避,便将总兵刘光祚给弹劾了。公文出六了,刘光祚偏偏又打了次胜仗,刘宇亮只好又重新上书,为刘宇亮求情。崇祯帝气不打一处来,将刘宇亮给免了。
刘宇亮罢官,薛国观一跃而为内阁首辅。崇祯帝看上薛国观,当然是能力,视其为温体仁第二,从而对其信任有加。不过,跟温体仁比薛国观伪装的水平又差了许多,没多长时间崇祯便对他心生怀疑。有一次崇祯与薛国观讨论官员贪腐问题,作为百官之首,薛国观至少要检讨一下自己认识与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有个自我批评的姿态。薛国观认为官员贪腐,主要是东厂和锦衣卫监督不力。如果厂卫不失职,官员怎敢如此贪婪?
脏水净向别人泼,另一旁的东厂太监王化民恨得牙根直痒痒。既然薛首辅认为厂卫失职,那厂卫就好好尽职一次。王化民悄悄一查,薛国观带着贪腐的事实写了几张纸。崇祯帝一看,肺都气炸了。
论得罪人,太监王化民算是小儿科。内外形势严峻,朝廷的收入早已入不敷出。崇祯帝让薛国观想办法,薛国观还真想出了一个:向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借”。
这个主意本身也算不上太歪,因为老百姓身上确实榨不出什么了,再往死路上逼倒不如直接让老百姓造反。问题是这些有钱的主,愿不愿意出钱。于是,薛国观又出了第二个主意:外廷官员我负责,皇亲国戚你负责!
给皇帝派活,薛国观是明朝之一人。皇亲国戚,钱是有的,但谁都比国字号银行都牛,皇上不亲自出马,借一分钱都是问号。朱由检无可奈何,同意了薛国观的意见。
朱由检选定的之一人,是武清侯李国瑞,开口白银四十万两。李家原籍山西平阳,自打出了孝定太后,也就是崇祯帝的曾祖母,晋商便多了强买强卖的底气,生意也做到了京城。《燕都游览志》载:“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里。”
掏个四十万,关键是心痛。皇帝开口了,公然抗旨那不是傻吗?武清侯李国瑞一个劲地叫穷,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李家确实穷:拆一栋房子,搬出一大堆杂物,摆满一条街,大声叫卖,有事没事的市民全都赶过去看热闹。
不肯借钱直接说好了,居然这等损招打皇家的脸,崇祯极为震怒,削了李国瑞的爵禄,也把李国戚给吓死了。
李国瑞吓死了,其他皇亲国戚也几乎吓得半死。如何不出钱又不死呢?造谣:孝定太后在天之灵发怒了,皇帝对外戚太刻薄,要遭天谴!也是蹊跷,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不久真死了。
崇祯帝十分后悔,李家上缴的金银悉数退还,李国瑞七岁的儿子再封为武清侯,必须让孝定太后消消气。薛国观,只能拿来出气了。
薛国观本来运气大好,因为到了官员定期考核时期,属于首辅的收获季节。行人司官员吴昌时提了一包重重的银子,请求薛首辅关照一下,谋个吏科给事中。但有人出价更高,薛国观只给了吴昌时一个礼部主事。吴昌时觉得这桩买卖不公平,便把薛首辅受贿的事给举报了。当然,他是举报别人行贿。
崇祯帝已忍耐了很久,一口恶气正没处出,薛首辅便回家了。
薛首辅回家时心情太好,毕竟这些年钱着实捞了不少。装满钱财的车辆络绎不绝,动静太大,被他得罪东厂觉得这是个机会:薛首辅都回家了,肯定就不是皇帝宠信的主了。放开手脚去查,薛国观收受贿赂的证据全出来了。崇祯见到薛国观贪腐情况的调查报告,立即下令逮捕薛国观。狱中的薛国观上吊自尽,崇祯说不准收尸。薛国观在梁上足足挂了两天,这时的崇祯气算是消了。
崇祯十三年六月,范复粹接下了薛国观的摊子。范复粹因告发尚宝卿董懋中等,受到崇祯赏识,但能不能当首辅是个问号。给事中黄云师评价说:当宰相要有“才、识、度”,薛国观可能这三项一项都不具备。在崇祯帝的支持下,范复粹当了将近一年的首辅。明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日趋严重,薛国观想有什么作为,客观上难度也大。李自成攻占洛阳,福王遇害,崇祯帝悲痛欲绝,范复粹说:“此乃天数。”崇祯问:“就算是气数,难道就没有办法挽回吗?”范复粹无言以对,崇祯帝心也凉了。
张四知怎么也当了首辅呢?这人脸上有过溃疡,长相奇丑,干的事也一点不漂亮。张四知兄弟分家时,他竟将其弟弟灌醉,拿着弟弟的手在房契印上按了手印,从而“合法”地赚了一笔。不过,张四知只是在内阁临时负责,时间不过五个月。
能臣,其实是有的。朝中多数官员与崇祯帝同时想起人一个人,就是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周延儒二度为相。这一次,他果不负众望,一时政绩卓著,朝野称贤,崇祯帝对他也是越发器重。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他叫周延儒背东面西站好,郑重地向其揖拜:“朕以天下听先生!”
(明代围棋桌形墨)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正月十一日,清兵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明军一触即溃,清兵长驱直入,越京畿,入山东,如入无人之境。周延儒自请督军,崇祯帝再次为之激动。周延儒驻地通州,崇祯帝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报捷。到了四月,清军兵退,周延儒凯旋。
周延儒的好日子只过了几天,数日后锦衣卫奏知,清兵并不是周延儒打回去的,而是完成抢掠任务后自己退兵的,崇祯帝大怒,下旨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诿之罪。周延儒自知理亏,席蒿待罪,自请流放戌边。崇祯帝气消了,又觉得“延儒功多罪寡,令免议”。
但是,周延儒当了两任首辅,这政敌也跟着翻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弹劾周延儒,其他的官员相继跟进。崇祯帝主意又变了,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崇祯帝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骆养性手持圣旨及吊绳,来到周府时尚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直到第二天清晨近卯,五十一岁的周延儒自缢而亡。两个月后,几乎也在这个时辰,崇祯帝与周延儒殊途同归。
(明代铜锁)
在崇祯帝最后的两个月里,首辅陈演、魏藻德等均无建树。崇祯帝认为陈演错误决策,造成大同、宣府失守,将其轰出大殿。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帝问末任首辅魏藻德如何救急。魏藻德曾以口若悬河而让崇祯帝印象深刻的,关键时刻没有主意至少会有个说法。但魏藻德始终闭口不言,崇祯帝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依旧垂头不答,他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他的想法与皇帝相对。不说,比说出来至少可以多活几天。在这种无可奈何中,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