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宁锦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结果如何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0-03)180

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初九日,皇太极率兵到了广宁的旧边,命贝勒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萨哈廉、豪格率护军精骑为前队,攻城诸将率绵甲军等携带云梯、盾牌等器械为后队,亲自同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大军居中,八旗三队,鱼贯而行。后金军行进,分为前、中、后三队;作战,则列为左、中、右三路。初十日,皇太极至广宁。后金军士捉获明军哨卒,经讯问得知:右屯卫以百人防守,小凌河、大凌河虽修城未竣也有兵驻防,锦州城修缮已毕、马步卒3万人。皇太极命乘夜进军,轻取右屯卫城,直奔大凌河城。五月十一日,后金军由纵向的前、中、后三队,调整为横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极自率两黄旗和两白旗兵为中路,直趋大凌河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贝勒硕讬及总兵官、固山额真等,率两红旗和镶蓝旗的兵马为右翼,直趋锦州城;三贝勒莽古尔泰率正蓝旗的兵马为左翼,直取右屯卫。中路皇太极军逼近大凌河城,当时城池还没有修筑完成,守城兵撤往锦州。左翼莽古尔泰军逼近右屯卫,当时城池也还没有修筑完成,守军逃遁,奔向锦州。后金军轻而易举取得了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后,三路大军会师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袁崇焕调蓟镇、宣府、大同等地的兵马出关迎敌。

宁锦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结果如何

锦州激战后金军进抵锦州城外,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严密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当后金军将要到来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凭城固守,准备抵抗。沿边小堡也都撤兵,归并大城,坚壁清野,合力御敌。

五月十二日,纪用和赵率教派官到后金军大营,商谈议和。首先,明军对后金来犯,缮城整军,治械储粮。金军突然围城,明军准备不足。所以,纪用和赵率教遣官往皇太极大营议和,拖延时间,以待援兵。皇太极对锦州来使态度强硬,并给纪用、赵率教写了回书。但是迟不见回复。皇太极下令攻城,锦州激战爆发。同日,中午,开始锦州攻守激战。当日后金军攻城不下,受到重大的损失,后退五里结营。城里与城外,议和与兵锋,尔来我往,交替进行。皇太极初战失利,派人到沈阳调兵增援。

五月十三日凌晨,后金以骑兵围城,却不敢靠近城垣。皇太极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说降,都被赵率教拒之城外。皇太极传令攻城,后金军攻城,增加伤亡,别无所获。皇太极再发劝降书,用箭射到城里,连射数封信,城里无反响。皇太极求和心切,并等待援兵,再遣二人随明朝使臣回锦州城,但明军仍闭城不纳。皇太极令明使者带回书信,书信内容意在激纪用和赵率教派军出城野战,纪用、赵率教断然予以拒绝。同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军截获,此信是袁崇焕的诓骗信,皇太极却信以为真。这一天,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等率军前往塔山护粮。前队的八十人遇到了明军满桂、尤世禄二总镇的两万人,被后金军击溃。

宁锦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结果如何

五月十七日,皇太极收缩对锦州城的包围,聚兵于城西二里处结营,以防明朝来援的军兵。五月十八日,皇太极急不可耐,将书信射入锦州再次劝降。锦州城中的纪用和赵率教对其劝降,不予理睬。五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后金军继续围城。五月二十五日,后金固山额真博尔晋、图尔格率领援军从沈阳来到锦州,增强了后金军攻城的兵力。

至五月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时值初夏,后金官兵暴露荒野、粮料奇缺、人马疲惫、士气低落。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三大贝勒,众台吉、每旗副将一员,并护军营共三千兵,往宁远一带迎击明军。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此前,袁崇焕军同皇太极军相遇激战。

锦州被围,京师震惊。因而明朝必调援兵。后金也在盘算,集中兵力围攻锦州,明军必来救援,诱其野战争锋,发挥骑射长技,—举歼灭明军。袁崇焕也头脑清醒:不发援兵,锦州危机;如发援兵,“正堕其计”。明军援锦,易中敌计,失恃坚城,恐遭包围。袁崇焕既要固守宁远,又要出援锦州。首先是固守宁远,其次是出援解围。但是明廷为着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五月十六日,明山海总兵满桂率援兵往锦州,过连山到笊篱(zhàolí)山,同后金护卫运粮的偏师相遇。满桂、尤世禄奋勇而前,内外夹攻,拼力冲杀,突破包围。两军交锋,各有死伤,但是死伤均较少。由于双方互存戒心,战斗很快结束。明援军回到宁远,后金军回到塔山。五月十九日,袁崇焕派出奇兵,进逼扰敌。但以上诸措施,均未见太大实效。

宁锦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结果如何

皇太极见诱明援军野战不成,锦州攻城不下,派使劝和不降,便向西移师,攻打宁远城。早晨,皇太极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济尔哈朗、阿济格、萨哈廉等八旗官兵,前去攻打宁远。当时宁远城内,袁崇焕和内镇太监一起驻守。袁崇焕指挥明军撤进壕内,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率军在西面,满桂令副将祖大寿、尤世威等率军在东面,余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备火器,准备迎战。城外,布列车营,前面挖掘深壕作为屏障,明军都撤到壕内侧安营。袁崇焕此次固守宁远,除“凭坚城以用大炮”外,还布兵列阵城外,同后金骑兵争锋。

五月二十八日早晨,后金军到达宁远,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萨哈廉、瓦克达等部都被明军重创。同时,锦州的明军出城,后金军迎击,击败了来援的明军。皇太极亲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等向明军疾驰进击。诸贝勒来不及披甲戴胄,仓促出战。明总兵满桂、副将尤世威率军迎战,短兵相接,互有杀伤。明军城上城下互相配合,炮火、箭矢齐发,皇太极大帐被炸毁,济尔哈朗等受重伤,后金军死伤累累,被迫撤兵。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皇太极攻宁远不克,又转攻锦州。遭明军西洋大炮和其他兵器还击,伤亡数千人。加之中暑得病,大量减员。皇太极鉴于围攻宁、锦24天,取胜无望,遂下令撤军,自返沈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10/276515.html

“宁锦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结果如何” 的相关文章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对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锦衣卫,是明朝政治生活当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组织。这个组织设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虽然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裁撤,但又因为明成祖...

吕布败后张辽、高顺是什么下场?为何会被曹操活捉?

吕布败后张辽、高顺是什么下场?为何会被曹操活捉?

关于三国猛将吕布的故事,或许世人听闻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张辽和高顺都是吕布手下大将,张辽投降曹操之后,成为曹操五子良将之一,逍遥津一战,以七千人打败孙权十万大军,率八百敢死队,杀的孙权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张辽甚至一度冲到了孙权面前,勇不可挡...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还不知道: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只为得到一个诸葛亮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荆州名士集团三顾茅庐,是世人津津乐道,传颂已久的佳话,刘备礼贤下士,孔明玄德君臣知遇,但也有人从现代视角出发,将其解读为诸葛亮自我炒作的产物。其实诸葛亮的脱颖而出,自然是由于他不世出的才能...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临死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架空孔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夷陵之战过后,刘备病入膏肓,好在当时赵云援救及时,否则刘备根本回不到蜀地,极大可能会被东吴将领生擒、活捉。届时刘备又将如何自处?如何面对孙权,这很难说。但是在刘备回到蜀地,也就是白帝城...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董卓是东汉末年军阀、权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率军进入京师,掌握了大权,董卓想废掉皇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董卓召集群臣商议,众人敢怒不敢言,这时,袁绍站出来强烈反对,董卓大怒,说,你认为我的宝剑不锋利吗?袁绍一听,立即也拔出宝剑说,你的剑锋利,我的剑难道就不...

朱轼:清朝名臣、史学家,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

朱轼:清朝名臣、史学家,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