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会盛行厂卫制度?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东西厂大揭秘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锦衣卫的飞鱼服和绣春刀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锦衣卫最早设立是在洪武年间,1382年5月29日 由明太祖朱元璋改仪鸾司所设。其主要职能是侍卫皇家和缉捕刑狱。最初的“仪鸾司”,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护卫皇家的“御林军”。锦衣卫随驾出行。这些衣着华丽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仪仗队,日后却慢慢演变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 *** 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锦衣卫更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戴绣春刀。
锦衣卫统帅纪纲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1402年6月,朱棣率“靖难”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不久后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燕王朱棣是通过靖难起事夺取皇位,以武力非法夺取了建文帝政权,社会上流言四起。为此朱棣任用亲信纪纲统领锦衣卫,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但纪纲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渐渐脱离朱棣的掌控,竟欲篡权谋反。
1420年12月,朱棣经过再三思量,决定打破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设立“东缉事厂”,专门负责从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同时他任命所宠信的宦官担任首领,直接向自己报告,同时朱棣还有让其监视锦衣卫的意图。“东缉事厂”因位于皇宫的东华门外(一说东安门北),故简称为东厂,时至今日北京仍有一条东厂胡同,据说就是当年东厂的旧址所在。
万历年间,虽然万历帝派遣太监作为矿监税使,为害地方,但提督东厂的太监都比较老实,“东厂张诚、孙暹、陈矩皆恬静”,以至于东厂的狱中都生出了青草。陈矩因负责“妖书狱”时,秉公处理,没有大肆株滥,甚至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一致称赞。
正德元年,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专权乱政,刘瑾命人杀死东厂太监王岳,命丘聚代之,又设西厂以命谷大用。他们广派侦查人员,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东厂番子在京城活动,谋取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朝廷官员也遭到迫害,“御史柴文显、汪澄以微罪至凌迟,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此时的东厂才“威名远震”。
天启年间,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的身份,执掌东厂。魏忠贤利用东厂屡兴冤狱,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魏忠贤党徒拷掠杨涟、左光斗等官员,用尽酷刑,将其致死于狱中。此外魏忠贤还加强对民间的监督。
东厂原本是皇帝为巩固皇权所建立的特务机构,但却最终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更加讽刺的是,在东厂大堂内悬挂着岳飞的画像,提醒着东厂的缇骑办案毋枉毋纵,而且堂前还竖立着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实在是可笑之极。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
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
汪直
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李子龙遂伏法。
当时二十余岁的成化帝明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宪宗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这个乔装成百姓的侦查是不成气候的,于是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但在随后经历撤销与权力角逐中,逐渐远离政权中心。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谈一个题外话:皇帝与宦官的关系。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这个群体也可以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阶层所不具备的优点: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其次,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像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不太买皇帝的帐。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会向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最后,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后妃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总之,出于 *** 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