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娶妻生子假宦官仇士良如何在皇帝身边存在?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24)150

仇士良虽然名为阉宦,但却是个有生育能力的假宦官,他有妻室子女。他的妻子,安定胡氏,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胡承恩之女,并与仇士良生育五子。

唐文宗驾崩后,仇士良仍然对唐文宗怨恨不已,凡文宗生前亲幸者,都相继被贬或被诛。唐文宗生前宠幸的杨贤妃,曾请立穆宗子安王李溶为皇太弟,仇士良为了炫耀自己拥戴唐武宗之功,揭发此事,并劝说唐武宗赐死了杨贤妃、安王李溶与陈王李成美。不久,宰相李珏被罢免职务,枢密使刘弘逸等被诛。仇士良因翊戴之功迁任骠骑大将军,封楚国公,实封食邑三百户。又封开府仪同三司、右卫上将军兼内谒者监。

娶妻生子假宦官仇士良如何在皇帝身边存在?

*** 配图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仇士良虽然名为阉宦,但却是个有生育能力的假宦官,他有妻室子女。他的妻子,安定胡氏,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胡承恩之女,并与仇士良生育五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十月,仇士良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名义,请荫封其子为千牛(官职)。正直不阿的给事中李忠敏批驳说:“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确实应当封妻荫子。可是,内谒者监(宦官)是哪里来的儿子呢?”一时弄得仇士良面红耳赤,又羞又恼,也不知后来皇帝为何没有追究此事。不久,李忠敏便被贬为婺州刺史。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唐武宗赐予仇士良纪功碑,并诏令右仆射李程为他撰写碑文,八月,加授观军容使。虽然唐武宗对仇士良屡有加官晋爵,但并不甘心于受宦竖所掣肘,“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因此,唐武宗更倚信宰相李德裕,君臣和衷共济,朝廷一时颇有振兴之势,宦官的权势受到抑制,这使得曾不可一世的仇士良感到恐惧不安。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四月,唐武宗将受尊号,登丹凤楼宣布赦令。仇士良扬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他还怂恿禁军兵士说:“如今审查未定,尔等楼前可争。”企图唆使禁军士卒乘机作乱。李德裕明察善断,将此事奏知唐武宗,揭露了仇士良的阴谋。唐武宗立即命使者告谕神策军士卒说:“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神策军士卒闻命不敢轻举妄动,仇士良的阴谋破了产。

此后,仇士良感觉大事不好,整日惶惶不安,暗想:自己曾权倾一时,满朝树敌,现在不如暂且退避,也好免去杀身之祸,以保全荣禄。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仇士良以衰老多病,向皇帝提出请求散秩的要求,唐武宗给了他个内侍监,让他管理内侍省的事,仇士良也只好借着梯子下来了。不久,仇士良又提出要告老还乡,唐武宗无意挽留,顺水推舟,允其所请。

娶妻生子假宦官仇士良如何在皇帝身边存在?

*** 配图

仇士良临行的那一天,宫中宦官为其举行欢送会。当酒酣耳热之际,仇士良回顾了自己四十余年的宫中生涯,把他行之有效、使自己恩礼不衰的一套宦官弄权术,明白无误地传授给了他的徒子徒孙。仇士良城府极深地说:你们对待皇帝,决不能让他闲着。他一有空闲,势必就去看书,或去接待儒臣,结果就采纳朝臣的建议劝告,增添智慧,也就不去追求吃喝玩乐了。这样一来,对我们这些人就不会宠信了,我们也就不能专权了。为了替诸位今后的前程打算,我告诉你们一个好办法,也是我的经验之谈:要想尽办法弄钱财以供皇帝挥霍,要设法成天让皇帝追求声色犬马游猎,叫他每天都只想着如何吃喝玩乐,如何极尽奢侈之能事,不留出一点空闲时间,让他在吃喝玩乐中流连忘返。这样,皇帝就无暇去听什么经术学问了,对于享乐 *** 之外的一切政事,也就不闻不问了。这样一来,凡事全听凭我们摆布,宠信和权力还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这番活,使得在场的宦官个个茅塞顿开,如获至宝,纷纷向仇士良行礼致敬。当然,仇士良只谈出了秘诀的一半,而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半,就是牢牢控制神策军,用禁军威胁朝廷。

仇士良临行的这一番自白,淋漓尽致地构画出一个窃国弄权宦官的罪恶嘴脸。仇士良毕竟老了,退休不久就寿终正寝了。但他留下的那套挟制皇帝获取恩礼不衰的宦官弄权秘诀,却被其党遵用其术不变。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宦官中有人告发仇士良图谋不轨,并在他家中搜出兵仗数千,金玉珍宝无数。唐武宗即下诏削其官爵,没收其家赀。

娶妻生子假宦官仇士良如何在皇帝身边存在?

*** 配图

仇士良贪暴的二十余年,正是唐中央皇权削弱之时。他乘皇帝无能,大臣争权之机,渐渐地控制了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二十余年中,他侍奉六主,拥立二帝,参与朝政,干扰国事,上挟天子,下凌宰相,生杀予夺,一任他好恶。他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尤其在“甘露事变”中,他对公卿大臣大肆杀戮,朝士吏民死在他手下的不计其数,可谓恶贯满盈,血债累累。而他的阴谋诡计之所以能得逞,一方面在于他掌握了禁军,不断地在左右神策军中树立党羽,排除异己,使得禁军唯他是听;另一方面,还在于他弄权有术,老谋深算。宦官本是皇帝的内侍、家奴,常年周旋于皇室、内廷之间,侍奉于皇帝左右,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接近更高统治者的条件。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使得宦官的是非好恶,往往能左右至高无上的皇帝,误国害民,更不用说像仇士良这样蓄意弄权干政的阴谋家了。

假宦官仇士良让自己阴谋得逞的 *** ,就是让皇帝自己腐化堕落,不问政事,以利于攫取恩泽权力,达到万机在我的最终目的。

假宦官仇士良不光彩的一生,虽然也曾被以后一些窃国弄权的阴谋家所仿效,但他却是地道的千古罪人,始终受着历史的痛斥、鞭鞑;不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他都会被正直的人们所唾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2/290739.html

“娶妻生子假宦官仇士良如何在皇帝身边存在?” 的相关文章

在正史中,夏侯惇与吕布二人之间的实力有何差距?

在正史中,夏侯惇与吕布二人之间的实力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汉末三国时代,吕布和夏侯惇都是猛将,正史中,两人大战过,在演义中,两个人也交过手,奇怪的是,在演义中,是夏侯惇打不过吕布,但在正史中,却是吕布打不过夏侯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先看演义,在演义中,董卓挟持汉...

元文都:隋朝时期大臣,他为何被王世充所杀?

元文都:隋朝时期大臣,他为何被王世充所杀?

元文都(?~618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时期大臣,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后代,北周小冢宰元孝则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个性耿直,颇有才干。初仕北周,拜右侍上士。隋朝开皇年间,历任内史舍人、库部郎中、考功郎中、太府少卿。隋炀帝即位后,历任司农少卿、司隶大夫、御史大夫、...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投降的人那么多,为何单单于禁被鄙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时期投降的猛将那么多,比如张辽、张颌、黄忠、姜维、太史慈等等,就连一向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也有过不得已降曹的经历。,于禁作为投降中的一人,于禁为什么会被鄙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年纪作为最早和曹...

历史上高长恭为何会选择自杀?愿意是什么?

历史上高长恭为何会选择自杀?愿意是什么?

高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齐高纬继位后,虽然政局不稳,但有堂兄弟兰陵王高长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国家还算稳定。高长恭是北齐宗室最优秀代表,他不仅生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还骁勇善战,很有谋略。说到他天下无双...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还不知道:第五次北伐中,蜀汉损失了大将魏延,这对蜀汉而言损失不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了一百多天的对峙,然而由于司马懿畏惧蜀汉的兵力而畏惧不出,不与诸葛亮交手,导致诸葛亮被司马懿...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

李文忠的一生有何作为?他差点被朱元璋所杀是因为什么?

李文忠的一生有何作为?他差点被朱元璋所杀是因为什么?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李文忠既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明朝名将,在立足江南,消灭张吴,横扫北元的战斗中立下大功。既然亲外甥李文忠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差点要杀掉他呢一,投靠舅舅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早年丧母,随父亲李贞四处逃难。至正十三年(1353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