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毁秦始皇兵马俑的人真的是项羽?
2009年6月,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开始,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对外公布了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大量陶俑“身着”彩绘,发现兵马俑被焚烧痕迹,首次发现战车上有“盾”、战车不同部位的不同木质……众多谜团被一一揭开,世人看到2000多年前秦人真实的一面。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开始,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三个隔墙和两个过洞。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第三次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其中揭露陶马3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10处、弓弩箭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千人千面千人千色
将军俑穿着鱼鳞甲,铠甲边缘处有彩绘图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残存有彩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本次发掘共发现陶俑标号120余件,目前清理出102件。”她说,从严格意义上说,出土的每件陶俑都是“彩绘”。因为秦时工艺局限,导致埋藏久远后陶俑原本颜色分层脱落,所以出土时大多是“灰秃秃”的,但仔细看,可在瞳孔、指甲缝等细微处发现彩绘痕迹。许卫红说:“可以说彩绘保存状况和数量远远超过想象。”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进一步被印证。
*** 配图
本次发掘发现了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有一个红色眼珠、黑色瞳仁的彩绘兵马俑头。、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现场,工作人员正处理一件彩绘陶俑,铠甲处就有一圈朱红色的竖纹。
大型军队两侧有翼卫
在发掘现场,大部分陶俑都是头向东,但最边上一列却是头冲北。“秦俑之父”袁仲一告诉记者,这次发掘印证了对秦兵马俑兵阵排列的推断:“以前推测兵马俑是大型军阵,军队的两边有翼卫,防止敌人从两边袭击。现在通过发掘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北,这就证实原来的推测是正确的,大型军队两侧有翼卫的存在。”
同时仍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军队排列是以4为单位,4件俑一排。但是各种史料显示,秦时军队是以5人为一个单位,延伸至10和100,都是5的倍数。而且通过对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发掘来看,排列都是以4为单位的,为何会这样?这个谜底还等待揭开。
首次发现秦军彩绘盾
秦始皇帝陵之一次发现“盾”是在陪葬坑中出土的一号铜马车上发现的,那个“铜盾”为实物二分之一,这次发掘首次在军阵中发现了盾牌。
“它在第二辆战车的右侧,应是车右配置使用的。”袁仲一告诉记者,巧合的是这个盾牌高70厘米、宽50厘米,这个尺寸恰好是铜车马上铜盾的一倍。这刚好印证了之前对秦军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测。这是一件皮质漆制彩绘盾,叫“孑盾”,是战车上的士兵用于防护的兵器,纹饰勾勒得非常细致。这件盾牌的出现,说明秦人打仗不但非常勇敢,也是很注重保护的。
这次发掘还发现了3个没见过的东西,在两辆战车的前后,有以竹子为框架、四面包皮像个小箱子的东西。袁仲一根据《后汉书》上的记载,最终推断这是弓弩箭,也就是放兵器的箱子,属于车上配器。本次发掘的两辆战车上,发现不同部位用了不同木质,粗粗算来有榆木及其亚种、桑木、栎木等。
*** 配图
记者获悉,考古发掘将自西向东逐步延伸,把一号坑北侧贯通起来。等待发掘全部结束后,或许有一些谜底还会被揭开。
兵器知识
是古代长杆兵器的专名,它以木杆为芯,外贴竹片,再以丝线、革带制成。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远程武器,秦朝的弩,射程远,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弓弩箭是战车上放兵器的箱子,属于车上配器。漆盾是秦兵的防御兵器,当时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
新闻背景
40年为何发掘三次?
兵马俑一号坑,为何在近40年发掘三次?为何在暂停发掘24年后,又开始了第三次发掘?
秦始皇帝陵最为知名的就是一、二、三号兵马俑陪葬坑。兵马俑一号坑是三个兵马俑坑中更大的一个。
1974年一号坑被发现以来,历经两次大规模发掘,先后出土木车8乘,陶马32匹,各类陶俑1087件,还有大量的兵器和建筑遗迹。1986年考古专家对一号坑的中部和北部进行第二次发掘,面积也达2000平方米,后因故中途停止。
2009年,距离第二次发掘近24年后,兵马俑一号坑开始了第三次发掘。因为前两次仅发掘了一号坑东段的局部。中部和西部陶俑如何排列?有什么兵器配备?战车设置情况?要想寻找这些答案,就需要再进行发掘。
无头巨人俑高2.2米要穿54码鞋
揭示秦代陶俑新类制
*** 配图
百戏俑坑位于秦陵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是唯一与一、二、三号坑出土的俑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陪葬坑。百戏俑坑体东西长40米,总面积约800平方米。1999年,考古人员曾于陪葬坑的中部进行发掘,出土11个陶俑和一件青铜鼎。目前已修复好的几件陶俑,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迥然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角抵俑或汉代的百戏,因此称之为百戏俑。该陪葬坑的发掘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类制。
这次发现的30多件百戏俑只有2件上身穿着衣服,衣服镶嵌着直径3.5厘米的圆泡。陶俑带有的彩绘集中在肤色和衣服上。衣服上有红、紫、黑红相间的纹饰,肤色则以粉色为主。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陶俑还是属于百戏俑,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
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春雷说:“去年以来,考古人员开始对俗称的百戏俑坑进行考古发掘,经过清理一至两米的填土层、巨大的夯土层后,我们主要对第三过洞进行了发掘,新发现的陶俑破损严重,估计总计有20余件,它们应该是南北分两列,面面相对,其中北边的较肥硕,南边的较瘦小,加上原来发掘出的百戏俑,整个百戏俑坑截至目前应有30余件。”
秦代“姚明”引人关注
秦陵博物院9日公布的考古成果中,在百戏俑坑发现的无头“巨人俑”,高达2.2米,引人注目。去年百戏俑坑开始第二次考古发掘。共发掘30余件陶俑,体型大的较少,体型小的居多。其中一个“巨人俑”尤其难得。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一件平躺的无头陶俑表面已经呈现烧过的黑色痕迹,非常高大。专家测量后,发现它在无头状况下就有2.2米高,它散落一边的脚掌也不小,长32厘米,换算到现在的概念大概有54码。
与之相邻的两件陶俑也各有特色,一件趴着体型较小,但手势确是右手扶着左手肘部。秦陵考古一队研究员张卫星说,这种姿态在出土的陶俑中从没见过。推断这可能是表演的一种姿势。还有一个俑是双腿呈90度下蹲。这也是此次发现陶俑新的半蹲姿势。还未清理出躯干的这个俑,脚部到膝长70厘米,膝盖以上到大腿根长50厘米。
专家解读
长期以来,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
考古人员在百戏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黑色炭迹,还有很多被烧成砖红色的夯土,这些都表明这里曾被一场大火烧过。对发现的水淹痕迹,目前推测是修建时适逢多雨时节,所以产生了很多淤泥。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 配图
“秦俑之父”袁仲一告诉记者,发现的陪葬坑已有180多座,有12座被烧了,大部分没有被烧。如果说是葬仪制度的话,应该全部烧掉。现场发现了大量的木条、麻绳等物件焚烧过后留下的炭迹,这证明焚烧时间距离秦俑坑建成并不是太久,因为如果时间长,麻绳、木条等都会化为灰烬,难以成炭。根据诸多线索,袁仲一大胆推断,焚毁兵马俑的人是项羽。在秦汉之际社会处于大的变动时期,分析项羽烧的可能性较大。
“兵俑被焚烧之前曾被人打碎过,因为位置不同,所以着火的火势大小不一样,所以形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现象。”究竟是谁焚烧了兵俑?目前来看,西楚霸王项羽的嫌疑更大。据记载,项羽设鸿门宴的地点据此地仅有五公里,他与秦始皇也结有仇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称,这种说法可以站住脚,而这也是目前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