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武帝时期谜案:先帝遗诏与窦婴之死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发神经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判处死刑。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然而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并不高,何以给予他这样的重托呢?
事实上,无论如何,窦婴非死不可。为什么?因为他是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
窦婴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疑案。这个案子虽然很大,起因却非常之小,是什么呢?就是灌夫在丞相田的婚宴上闹酒。那么灌夫为什么要在田的婚宴上闹酒呢?是因为他发现来参加婚礼的人对窦婴不尊敬。具体地说,就是田给大家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宾客都避席了;而窦婴来给大家敬酒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避席。
那什么叫避席呢?我们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召开会议或者是举行酒宴时,要先把这个席子放好。你的席子放在哪里,你的座位就在哪里,这个叫做席位。主人坐在正中、主要的地方叫主席,其他的人分成两列排在旁边叫列席。如果是主人或者重要的贵宾来给咱们敬酒,咱们要避席——离开这个席位,然后退下来说“不敢当”。
灌夫被抓起来以后,窦婴想,灌夫为什么闹酒呢?他是为了给我争面子。那我不能不救灌夫啊!窦婴就出面救灌夫,结果窦婴也被抓起来了。窦婴一看急了,马上托人跟皇帝说,我有先帝遗诏,先帝遗诏上已经说了,我窦婴可以怎样怎样。
据《史记》上记载,汉景帝临死的时候留给窦婴一份遗诏,告诉他如果遇到了麻烦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窦婴以为有了先帝遗诏这个尚方宝剑就可以免死了,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最后窦婴以伪造先帝遗诏罪被斩首。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份遗诏呢?
汉武帝接到报告一看,说有先帝遗诏,那我们就去查一查吧,就到尚书那儿查。尚书是什么意思呢?尚书在汉代是保存国家图书、资料、档案、文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兼国家档案馆兼国家机要局。汉武帝派人到尚书那儿一查,说是没有,没见到存档。于是就给窦婴定了个罪名是“矫诏”——伪造先帝遗诏。这是很大的罪过,为此就把窦婴给杀了。所以窦婴这个案子的疑点,就在于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先帝遗诏。
那么,史书上的记载只是这样的:窦婴说有先帝遗诏,而档案馆里没有先帝遗诏。这就有好几种可能 :之一种可能就是窦婴矫诏,伪造了一个诏书;第二种可能是没有存档 ;第三种可能是存档的诏书被毁掉了。那么,没有存档又分两种可能:一种是景帝忘了存档,第二种是景帝故意不存档。被毁掉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王太后和田把遗诏毁了,二是汉武帝把遗诏给毁了。
现在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是选择“王太后、田毁诏”这种说法,但是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窦婴的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叫“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九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窦婴如果遇到了什么麻烦,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你怎么说都行。也就是这么九个字,这九个字不是很严重啊,不是像电视剧里面说的那样——窦婴手上有一份先帝遗诏,根据这个遗诏窦婴可以做周勃,就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拥有这个权力,可以废掉太后,可以平定王氏、田氏。
那么在田的婚宴上,田来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避席了;而窦婴来敬酒的时候,大多数的客人都半避——半起避开,说“不敢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客人对窦婴不够尊重。而窦婴的资格可比田要老得多。当年窦婴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时候田是什么?他只是个郎官,想拍窦婴马屁都拍不上的 ;现在田当了丞相,窦婴下台了,你们就这样?你们太势利眼了吧?所以,灌夫就发脾气了。
灌夫发脾气,他也不好找别的人发啊,他瞄准一个灌家的人,是他的晚辈——我家里人我总可以教训吧!这个家伙在干什么呢?在和程不识将军说悄悄话。灌夫就跑过去说,干什么干什么?老夫来给你敬酒,你却像个女人一样地说悄悄话!干什么呢?你平时说程不识将军一钱不值,怎么你现在跟他说悄悄话?
田看到这个就不高兴了:打狗要看主人嘛,这个是我的客人嘛。田就说灌夫,你这话什么意思?程不识将军和李广将军都是卫尉,你这样说程不识将军,那把李广将军的面子往哪儿放?灌夫说,老子今天豁出去了,管他们什么姓程的姓李的!然后就闹起来了,一闹起来灌夫就被抓起来了。因为这场婚宴是太后懿旨要田办的,那么你不给田面子便是不给太后面子,这叫做“大不敬”,是可以论罪的。
根据“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九个字看,窦婴手里的遗诏并不具备那样一个性质,就是说汉景帝并没有授权窦婴可以做周勃。而且根据汉景帝对窦婴的一贯看法,也不大可能留下一份遗诏说:窦婴你做周勃,看到出问题以后就把王太后废掉!这不大可能,因为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并不是很高。窦太后曾经建议汉景帝让窦婴当丞相,汉景帝说了这样的话,说魏其这个人——窦婴是封了魏其侯的——“沾沾自喜,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什么叫沾沾自喜呢?沾沾就是扬扬得意;自喜,就是自恋、自爱,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沾沾自喜”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多易”就是指草率轻浮;“持重”是指担当重任。连在一起就是说:窦婴这个人自鸣得意,自视甚高,草率轻浮,很难承担丞相的重任——这样的人,汉景帝怎么会让他做周勃呢?
当然了,哪怕就只有遗诏上的这九个字,王太后和田也不会高兴,也会紧张,汉武帝可能也不会高兴——他们也可能想把这个遗诏给毁掉。但是毁诏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宫廷里的存档应该有两份,就是既存件又存目。现在我们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看到的是装遗诏的盒子没有了,这个盒子和遗诏是可以拿去烧的。
但是还有一个登记册啊,当初发的诏事后还是要登记的啊——某年某月某日,上赐魏其侯,诏书一份,存在第几行,第几格,哪个柜子——得有这个东西啊,这个目录你删不掉啊,那个你怎么毁得掉呢?甚至也可能只有一个目录,只是登记了一笔,没有什么副本——我们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副本——但是即便没有副本,登记的这么一行字也应该是有的,这个东西是毁不掉的。所以说,毁诏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矫诏的可能性也不大——窦婴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伪造一份先帝遗诏,他哪有那么大胆子?而且根据司马迁的记录来看,当时的人都相信窦婴手上是有一份先帝遗诏的,上面就是这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景帝给了窦婴一份诏书,那不是写几个字就行了的,是要加印加玺的。
这几个字你能够伪造,玺印你也能伪造?汉代是个非常重视印信的朝代,我们在电视剧里已经看到了,即便拿着皇帝的节杖和诏书但没有虎符,也是不能调兵的啊。这是汉代的一个特点,它是认图章不认人,认证件不认人的——我是谁你还不认识吗?不行,拿证件来,拿虎符,拿印章来,没这个我不认识你。那窦婴怎么去伪造这个玺印呢?看来也不大可能。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这几种可能了:一种是汉景帝给了窦婴一份密诏,忘了存档。但如果汉景帝是让他做周勃的,这么重要的事怎么会不存档呢?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景帝故意不存档,故意不存档就是坑他(窦婴)啊——我给你一份密诏,我又不存档,只要你一拿出来你就完蛋——但是这个汉景帝好像对窦婴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要设这么个计策来陷害他吧。最后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就是汉景帝当时也就打了一个白条,随手写了张便条,也没有盖章,也没有用印。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觉得窦婴所掌握的先帝遗诏是个谜。
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现任丞相田早就把没落前任、同是外戚身份的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什么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所谓母族就是母亲家的人,妻族就是妻子家的人。当然皇帝的妻族范围比民间的范围大一点——民间是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夫家和妾家没有关系,不算做婚姻关系;但是皇帝会特殊一点,有时皇帝妾家的人也可以算做妻族里面的。
母族和妻族是一个人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家族,再加上自己这一族——父族,合称为三族。但是这三族性质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血统关系;母族是血缘关系;妻族是姻缘关系,就是说,妻族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对于皇族来说,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
当然,在西汉的时候,母族和妻族也可以算做宗室;到了清代的时候,就规定只有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才能算宗室了——所以说,各个朝代宗室的算法也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算起来,按皇帝父族支脉传下来的可以算宗室,可以叫做凤子龙孙。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们是外姓人,叫外戚,也叫做皇亲国戚。宗室就是同姓的,凤子龙孙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异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
这个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等于关系,待遇高的不一定关系好。为什么呢?同姓的这些宗室往往更有威胁性,因为他也有潜在的皇位继承权—— 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嘛——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儿子也没了,只好把他的兄弟刘启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所以说,这些藩王们都有一点点准备当皇帝的意思,至少是总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姓刘我也姓刘,你是高祖的子孙,我难道不是高祖的子孙吗?凭什么你当我不能当?所以刘濞想造反嘛,刘安想造反嘛,就因为他也姓刘邦的刘啊!那么你不姓刘的——姓窦的、姓田的、姓卫的,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你要做皇帝的话,那就是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对皇帝来说,这样的人反而相对安全,在这个时候,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倾向于宗室。所以说,汉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就是皇后、太后一族常常能够干政的头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汉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夫妻店,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可不是什么弱不禁风的娇 *** ,也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嗲太太,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强人,她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江山、打天下的。她还做过项羽的俘虏——当时项羽杀过来以后,把刘邦的爸爸和刘邦的老婆吕雉都俘虏了,楚汉两军交战的时候,项羽就在军前架起一口大锅,锅里面烧着油,然后把吕雉和刘邦的父亲太公给绑过来,喊话道,刘邦,现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这儿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话,我现在就把他们下了油锅!
刘邦说,嗨,项羽呀,别忘了咱俩是结拜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别忘了给我分一碗肉汤啊。这个就是大英雄,这个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说其实就是一回事——所以说吕雉她和刘邦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的,是这么当的皇后和太后。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很懦弱——说得不好听是懦弱,说得好听就是仁慈——对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吕后把她的情敌砍去手脚,瞎其眼,聋其耳,割其舌,放在厕所里面,叫做“人彘”——彘就是猪——她儿子汉惠帝看了以后就痛哭流涕地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我还怎么做皇帝呢?自此不再过问政事,所以这期间一直是吕后专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后干政的传统。
第三个原因,汉代号称“孝治天下”,他们治国的理念就是一个字——“孝”。皇帝要带头孝,下面的子民也都孝。为什么要提倡孝治呢?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在家是孝子,出门就是忠臣。皇帝是整个国家的君父,如果你在家里面能孝顺你的父亲,出去做官的话当然也会忠于国家的父亲——皇帝嘛。
你看汉代皇帝的谥号——就是皇帝死了以后要上一个尊号——前面统统都有一个“孝”字,只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汉高祖高皇帝,还有一个世祖,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皇帝。其他的皇帝前面都有一个“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
既然你孝治天下,当然要尊敬太后,太后就可以干政,所以外戚的力量在两汉一直是很强很强的。现在我们看历史书也好,看电视剧也好,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主持朝政的人是窦太后,是窦太后管事的,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都必须通过她老人家,她老人家如果不愿意的话,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可是窦太后也不能万寿无疆啊,她也是要死的,她死了以后就是王太后干政了——王太后是汉武帝的母亲。窦太后死的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了,王太后也想学窦太后继续管她这个儿子,谁知道汉武帝不是一个像汉景帝那样好控制的人。实际上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起了心思,就是必须把母族的外戚剪除掉,不能够让她们再在自己的头上指手画脚。而这个时候呢,由于窦太后的去世,窦家这个外戚集团失势了;此时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这个集团——的势力开始上升,田是一路青云直上。
当田和窦婴发生冲突时,汉武帝没有办法,碍不过王太后的情面——汉武帝退朝以后去看他妈妈,王太后是在绝食,说,老娘还活着,他们就敢这样欺负我的弟弟;老娘要死了,我们田家人、我们王家人还不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鱼肉了?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拿窦婴下狱。
自从失去窦太后的庇护,窦婴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围的人也渐渐与之疏远,只有灌夫将军一人不离不弃,成为窦婴的生死之交。可是灌夫的忠贞给窦婴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却为窦婴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笔。这一切都是由于窦婴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记》说窦婴这个人的性格是“任侠,自喜”,《汉书》说他的性格是“侠,喜士”。什么意思呢?“任侠”就是以侠义自任,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担当就是行侠仗义,这叫“任侠”;“自喜”就是自视甚高、自鸣得意;“喜士”就是喜欢结交江湖上的人。这是窦婴的性格特点。
正因为有这样的个性,所以窦婴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窦婴和灌夫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是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是在窦婴失势之后。因为窦太后去世,窦家的势力就下落了,窦婴自己也被罢了官,门庭冷落车马稀,手下的门客都慢慢离开了他。这个时候灌夫来了,灌夫也是做过官的人,这个时候也是被罢官了,两个下了台的官员同病相怜,而且惺惺相惜,结为生死之交。
所以灌夫被捕入狱以后,《史记》上的说法是“魏其锐身为救灌夫”——窦婴要挺身而出救灌夫。窦夫人就劝窦婴说,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谁?他得罪的可是当今太后啊,是当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吗?窦婴怎么说呢?他说:“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个侯爵吗?这个侯爵是我自己挣来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灌夫死了,而我窦婴一个人还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哥们儿义气,江湖义气。
话说回来,灌夫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灌夫是个什么人呢?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黑社会老大。灌夫也曾做过将军,出生入死,在平叛吴楚之乱的时候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九死一生;但是他也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门客曾经为非作歹。灌夫的财产非常之多,富甲一方。
他是颍川人,和晁错是老乡,他在颍川的势力非常大,每天家里开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号人——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说得好听是些侠客,说得不好听是些流氓、土匪、地痞、恶霸。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英雄豪杰、江湖好汉,和流氓地痞、黑社会老大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是混为一谈的。这些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田亩,垄断水利。
所以当时他们家乡有一首歌,这首歌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田出来告状的时候还唱了,唱的是:“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河水难道总会是清的吗?只要有一天我们颍川浑浊了,你们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见当时民众对他们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集权皇帝,汉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
作为地方豪强的灌夫是当时朝廷打击的对象,在惹怒了丞相田之后,窦婴却不识时务,以生命的代价去救助灌夫,引起汉武帝的不满。其实,骄奢的田是汉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窦婴却更先成为外戚斗争的牺牲品。狡猾的田在东宫廷辩中抓住了窦婴的什么软肋而置他于死地呢?田又是如何让汉武帝在顷刻之间改写了历史呢?
其实,汉武帝终其一生要做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中央集权,而且是集权于皇帝。实际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加强皇权,首先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在中央的权力当中又要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汉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设内朝和外朝就是为了从宰相那里夺权,这个情节在电视剧里面是一笔带过,就是任命卫青为大司马作为内朝的领袖。
什么叫内朝?就是搞两个 *** :一个 *** 由宰相领导,叫外朝 ;一个 *** 由皇帝领导,叫内朝。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是要一步一步从宰相那里把权力夺回来。宰相权力是相权,汉初规定相权和皇权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论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对重大的事情做一个批示,具体的国家事务是由宰相处理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坐而论道就是三个宰相在处理政务。这个职权汉武帝要把它夺回来,即夺相权为皇权。
另外一个集权措施是夺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汉武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个非 *** 的、非官方的豪强势力存在,对于豪强势力他是一定要打击的。
窦婴和田实际上分别是两个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与皇帝的关系不能从私人关系去看,而要看他们所代表的两个利益集团。当然就个人而言,应该说窦婴更有人格魅力;而田呢,应该说是猥琐小人,是一个贪官,贪得无厌——田做了宰相以后,基本上把官员的任免权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汉武帝可能更讨厌田,因为田太腐败,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张。田和窦婴不是有过一个廷辩嘛,在东宫辩论,窦婴就揭发田贪污腐化,有买官、卖官这些事情。
田说,是呀,我田就是一个贪官,我是贪得无厌,我是腐化堕落,我喜欢女人,喜欢狗,喜欢金银财宝,喜欢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为现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亲国戚,我享受一点怎么了,我怎么着了?可是你窦婴在干什么呢?你和灌夫两个人整天躲在家里面鬼鬼祟祟地勾结一些地方豪强、江湖好汉,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日议朝政,夜观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们圣上怎么样了你们好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