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更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31)281

一百四十年前,由金田起义揭幕的太平天国革命,轰轰烈烈,所向披靡。太平军自广西出发,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席卷了半个中国,建都于天京(今南京)。特别是1856年上半年击破清王朝江南大营后,政治上、军事上都进入全盛时期。这些大胜利,给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带来了大骄傲。天王洪秀全于是不思进取,不理国政。东王杨秀清则得意忘形,骄横无忌,滥用神权,所有将领几乎都受过他的 *** 。为了把革命事业推向胜利,他把包括北王韦昌辉在内的将领们都派到外线作战,京城疏于戒备,却自以为江山十分牢固。他想借此整顿朝政,结果树敌过多,遭到暗算,导致大规模的天京变乱。

在这次天京事变中,韦昌辉勾结燕王秦日纲在佐天侯陈承瑢接应下,潜入天京,包围东王府,袭杀东王杨秀清,并残酷屠杀杨的家属及部将两万多人。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元气大伤,由盛入衰,并逐步走向失败。那么,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呢?它的经过、结局及教训又是怎样的呢?本文想从天京事变的起因说起,而起因又是由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封建化,即腐败和争权夺利等诸多矛盾构成的。

一、洪秀全并非诛杨的罪魁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首义诸王很快封建化,宣扬“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建立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于是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之风遂起,旧式农民战争的一些弊病又重新暴露出来。本来在起义和进军阶段,太平天国从天王到士兵称兄道弟,官兵平等,部队积极性很高,战斗力很强。清特务人员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说到:太平军之所以能成“燎原之势”,是因为“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获迅速。”又说,太平天国官兵都是“自携军火,裹粮以行,无舟车之载,安能觅轿马?洪杨诸首逆亦敝衣草履,徒步相从。”在这种情况下,首义诸王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进取心很强。太平军从广西到南京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兵锋所及,如摧枯拉朽,斩关夺隘,所向无敌。太平军将领之间,当时并没有明显的抵牾,也未发生对权力的争夺和角逐。但是,农民领袖们一旦取得政权,就很难按原来的“平等”思想来建设曾经设想过的“地下天国”了。他们可以用平等思想来约束士兵,却不能用平等思想律己。而原来他们反对过的封建特权以及地主阶级对财富的拥有,就逐步变成他们所追逐的目标。在天京建都之后,首义诸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快放弃了进军阶段崇尚平等、积极奋发的思想,而革命酝酿时期的各种不同思想和矛盾在这时也重新萌发,逐步朝着不利于农民阶级的共同事业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领袖人物洪秀全、杨秀清的思想中所滋生的封建特权和享乐思想,对革命事业危害尤为严重。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洪秀全在建都天京后,也确曾想用平均主义思想来开创“地下天国”,他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提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它可行的方案又拿不出来,在经过若干尝试失败之后,便不得不退回去,朝着封建制度的轨道上滑行。洪秀全是饱读经书的,他对封建主义、封建特权的一套十分熟悉。因此,他并不需经过什么质变,便很自然地继承了封建皇帝所拥有的特权,而使自已逐步封建化。突出的表现:是爱听颂扬,什么“公正威风者为万民之主”,什么“元首明,股肱良,贡獒献雉,航海梯山。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洪秀全俨然已经建立一个“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王朝,而自己也俨然成了封建皇帝。于是那些显示帝王尊严的敬避字讳和回避之类的制度也制订出来了。洪秀全为了显示尊贵,把自己抅囿在神秘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其至连昔日草莽结盟的伙伴也“罕识其面,”沉溺在享乐的宫闱生活之中。二是一入城就大兴土木,营建天王府。史书记载,当时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如大兰若①状”。而且广选后妃,多至88人。洪秀全在广西提出的“小天堂”,本来是用以号召太平军将士奋勇前进的目标,如今却缩小成了天王府。三是革命意志锐减,不理朝政。以至天京建都一年多,清江南大营向荣在给清廷的一个奏折中还说:“至洪逆之有无,向有传闻异词”。时人谢介鹤在《金陵癸甲记事略》中也说:“天贼尸位而已”。更有传闻“洪秀全实无其人”,不过是“刻一木偶,饰以衣冠,闷置天王府”而已。《贼情汇纂》中也说,太平天国一切号令都出自杨秀清,“洪秀全徒有其名”。洪秀全把权力都交给杨秀清,结果大权旁落。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杨秀清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统理朝纲的军师。在起义阶段,他曾假托“天父上帝”下凡附体,传言群众,安定人心,因而取得了天父传言人这种至高权威。后来他便集政权神权于一身。《李秀成自述》说,建都天京后,“东王佐政以来,事事严整,……民心佩服”。但由于杨权力过于集中,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膨胀,非常骄横跋扈,“一朝之大,是首一人”。为他营建的东王府,其富丽堂皇,奢侈华丽,仅次于天王府,出门的仪仗队十分庞大,过于张扬。后来甚至发展到以天父②的名义要挟洪秀全,要洪秀全下跪接驾。洪、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不过,在处理和杨秀清的关系上,洪秀全采取了忍让和顾全大局的态度。这是因为他要维护天父皇上帝的尊严;并要依靠杨秀清来掌管朝政。请看以下事例:

一是1853年(癸好三年)③11月,杨秀清自称代天父下凡,因洪秀全虐待宫女,要杖洪秀全46板。那时建都天京刚刚八个月,洪秀全正集中精力,并亲自监督营建天王府,在此期间,发生过任意辱打甚至处死侍从、女官的事情。杨秀清便以天父下凡,下令杖责天王,以示警告。杨秀清并借此,要洪秀全对幼主严加管教,使幼主从小“体念物力维艰”,“节用而爱民”。要洪秀全体恤臣下,不要任意打骂诛杀。杨秀清还劝洪秀全要善于“纳谏”,他说,“君有未明,良臣启奏,君则当从;臣理君事,亦必先启奏始行。如此则君臣同德,上下一心”。这些劝告是颇有道理的,尽管手段粗暴,洪秀全还是能忍让的。他在得到天父赦免对他的杖责之后,破例在金龙殿宴请杨秀清、韦昌辉等人,并称杨秀清的谏言是“金玉药石之语”,“至情至理之言。”但这件事造成洪秀全心灵上的不快却是必然的,在洪、杨的关系上投下新的矛盾的阴影。

3

二是杨秀清 *** 王兄洪仁发、洪仁达。二洪是洪秀全的兄弟,经常凭借天王的权势为非作歹。有一次,杨秀清代天父下凡,下令各官听令,洪仁发迟到,杨秀清指责他对天父不敬。洪秀全得悉后,即下令要洪仁发到杨秀清处“肉袒请罪,并请杖责”。洪秀全尽管出于宗族血亲,对洪仁发等的劣迹有所袒护,但他为顾全大局,还是站在杨秀清一边,责备其兄洪仁发。

三是杨秀清经常以天父皇上帝的名义下凡,用神的威力凌驾于洪秀全之上。有时甚至以天父名义下令将东王“迎至金龙大殿”。有时在夜深人静时,突然以天父下凡,并要登朝。但天王府朝门数重,洪秀全出来晚一点,杨秀清就斥责他“咁久还不开朝门?真是该打!”逼得洪秀全跪在地上“求天父恩赦小子迟程之罪”。遇到这种事,洪秀全出于维护天父的绝对权威,总是忍让,但与杨秀清在思想深处的裂痕却在加深。

从以上材料看,洪、杨之间确存在着严重矛盾,但还没有发展到洪秀全非杀杨秀清不可的地步。据天京事变中曾经赶到天京排解的石达开后来追述说,韦昌辉曾经请洪秀全诛杨,“洪秀全不许”,正因为如此,当韦昌辉发动天京叛乱袭杀杨秀清后,洪秀全曾予以痛斥。可见诛杨并不是洪秀全的初衷,天京事变的罪魁是韦昌辉,而不是洪秀全。

二、韦昌辉行韬晦之计

韦昌辉在太平天国的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在进军阶段和定都南京之后,他都是重要的决策人物之一,对太平天国的事业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他有着地主阶级的劣根性,“阴柔奸险”,对杨秀清是“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韦昌辉对杨秀清献媚讨好也很突出。据《天父下凡诏》记载:有一次洪秀全、杨秀清在金龙殿议事,洪秀全说:“尔二兄果然有差处,始操劳天父下凡教导也”。韦昌辉立刻把话接过去说:“二兄无差,总是我们为弟之错。”在谈到袍服时,洪秀全说:“现今尔二兄之袍服至足,不用缝先。”韦昌辉又马上接过去说:“二兄为天下万郭(国) *** ,富有四海,袍服虽足,亦要时时缝来。”这种无原则的阿谀奉承态度,当即遭到杨秀清的驳斥:“袍服不足方要多,若云既足,绥些再缝,方见二兄节用爱人之德。”洪秀全为此对杨、韦作了如下评价:“清胞真是古之所谓骨鲠之臣。正胞④,尔虽是爱兄之心诚,终不若清胞直言无隐更为可嘉也”。这两件事反映了韦昌辉内心世界之卑鄙。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韦昌辉耍两面派,行韬晦之计的事是很多的。《金陵癸甲记事略》中说:韦昌辉“事东贼甚谄,舆(车)至则扶舆以迎,论事不三四语,必跪谢”。有一次,韦昌辉的哥哥与杨秀清的亲兄争房屋,杨秀清把他交韦昌辉议罪。韦昌辉竟要将其哥哥处以五马分尸,说不如此,不足以警众。又一次,韦昌辉部下任意殴打水兵,激变水营,杨秀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杖责韦昌辉数百。有个裨将为此大呼不平,韦昌辉听罢大怒,竟杀了这个裨将“以谢秀清”。这种超出常规的谄上作风,包含着极大的祸心。韦昌辉为了有朝一日取代杨秀清,行韬晦之计,下了极深的功夫,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应该说,韦昌辉的努力是收到效果的,甚至连十分精明的杨秀清也误认为他慑于自己的威严,“有惊恐之心”。杨秀清没把韦昌辉看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种下了悲剧的祸根。

对韦昌辉的险恶用心,太平天国内部是有所察觉的。太平天国的理论家曾钊扬在事变前很久,就曾议论韦昌辉“阴忍而残刻”,“其心叵测,萧墙之祸正恐未远。”清廷特务人员在事变前一年就判断说:“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敌我双方都看到杨、韦之间的深刻矛盾,杨秀清作为当事人自然不会无所觉察,但由于过份自信而忽视了韦昌辉的韬晦之计。这就使韦昌辉有机可乘。

三、积怨酿成刻骨仇恨

丙辰六年(1856年)七月初九日,杨秀清代天父下凡,宣布“秦日纲帮妖,陈承瑢帮妖”,又说:“朝内诸臣不得力,未齐心敬拜上帝真神。”帮妖就是降清,罪当即诛。但杨秀清宣布秦、陈帮妖之后,却没有采取任何相应的措施。而秦日纲是个带兵将领,有一定实力,陈承瑢是朝中更高行政长官,可以来往于洪秀全、杨秀清之间。他们两人都不会坐待其毙。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划天京事变的核心人物是陈承瑢。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和洪秀全往来之便,把自己的行动说成是天王的意志。勾结韦昌辉这个野心家,以及联合与杨秀清有前怨的秦日纲,共同发动天京叛乱。。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那么,杨秀清宣布秦、陈帮妖是否有根据呢?现在不得而知。但他想利用破清朝江南大营之后来整顿天朝的政权机构,却是可能的。秦、陈都受过杨的杖责。杨在甲寅四年的一次代天父下凡时,曾经下令把陈承瑢锁拿起来,虽然没有宣布什么罪状,却说了这么一段话:“尔爵居诸王之下,位列群僚之首,便当一条草(心)对天,真草(心)扶主……切莫变妖变怪之人。”随后把他放了。这段话自然是在批评陈承瑢等人对主不忠心,有变妖变怪的嫌疑。而秦日纲则因打败仗,屡受杨的处罚。《天父天兄圣旨》中记有乙荣(乙卯)五年二月十三日天父下凡,令将秦日纲“奴其三载”,即革职为奴三年;并记有因“屡次失守之罪,锁押在牢,未经主断”。一直到半年后,才下令复其原职。从这些材料看,秦、陈都是与杨积怨很深的。如今,杨秀清既然宣布秦、陈帮妖,就把矛盾推向白热化了。杨不动手,秦、陈也必然动手反击。

那时节,韦昌辉在江西瑞州连吃败仗,连“黄轿绣伞”也被清军夺去。也正是那时,韦昌辉得到陈承瑢的通报,令即率军潜回京师,并在路上会合从丹阳奉召归来的秦日纲。就这样,韦、秦、陈三人勾结起来,策划入京诛杨。按照太平天国的纪律,败将归来是不能马上入京的。况且,天京尽是杨秀清的部队守卫,韦昌辉的三个亲军要进入天京,必须有陈承瑢在城里策应才有可能。

就这样,韦昌辉率军顺利进入天京,并立即包围东王府,袭杀杨秀清。东王府兵将措手不及,几乎都是束手待毙。由于韦昌辉捏造了一个诛杨的所谓“天王密诏”,他才能顺利得逞而未遭抗拒。

四、京城里血雨腥风

韦昌辉在袭杀杨秀清之后,立刻乘机扩大事态,残杀杨秀清所有的家属和部将。从凌晨到拂晓,几个时辰内,东王府内外已经是尸体累累,血泊遍地。可以看到韦军士兵“府里争先恐后地抢夺,府外穷凶极恶地火并,不管脚下践踏的是男是女,是死是活。惨不忍睹。这都由于韦昌辉曾许下诺言,即攻进东王府可以随意抢劫归己。否则,太平军纪律严明,攻下清军城池尚不敢随意抢掠,何况在太平天国的东王府,怎能出现如此野蛮的行径呢?韦昌辉在诛杨时宣布他是奉洪秀全密诏诛杨的。当时天京还传说杨秀清要谋篡和逼封万岁,如果不是韦的部队赶到,天王就要被杀了。这些舆论显然出自韦的炮制,但在不明真象的军民中却造成了以假乱真的影响。经考证,在清方记载和太平天国官书以及将领的记述中,都没有谈到洪秀全的诛杨密诏。另外,韦昌辉诛杨之后,曾经下令在东王府搜查 *** 和烟具、烟灯,力图证明杨是吸食 *** 的。按太平天国律例,吸 *** 当杀头。但证据都没有找到。这件事说明,如果洪秀全确曾下诏诛杨,就没有必要再寻找杨吸毒的证据了。

韦昌辉在袭杀杨秀清之后,看到城中杨的部队还很多,一不做二不休,决心进一步消灭杨党。正在这个时候,天王洪秀全想平息杨秀清部将的激愤情绪,决定当众惩罚韦昌辉、秦日纲,罪名是杀人过多。因为这样一来,洪秀全既不必承担诛杨的责任,实际上又清除了政治上长期对他产生威胁的政敌。同时他用惩罚韦、秦的办法,也可以向东王部属交代,使他们继续忠于天王。而韦、秦虽然受杖责,也只是说他们杀人过多,照样可以充当天朝重臣。可惜,洪秀全这时已驾驭不了局势。事变是由韦、秦、陈发动的。其中韦、秦在明处,而陈在暗处,甚至当时天京都很少有人怀疑他参与其事。这样一来,洪秀全惩罚韦、秦的计划,很快被陈承瑢等所利用,实行对东王部属大屠杀的骗局。他们在天王府门前宣示惩罚韦、秦诏令,同时通知东王最精壮的部队几千人来观看韦、秦受刑的情状。东王士兵毫不怀疑天王的诏令,都放下了武器。韦、秦受刑之后,六千多东王部队也被囚禁在几个大房子里。当天晚上,经韦、秦等周密策划,派兵施用最残酷的手段,枪、炮、 *** 包齐发,消灭这批东王部队。最后韦、秦又命人冲进囚室,把剩余的东王士兵统统杀掉。接着又在天京城里穷搜东党,凡是有点牵连的皆难幸免。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洪秀全对韦、秦的惩罚,并没有制止住他们对事态的扩大。诚然,成千上万的东王部众,都是久经锻炼的太平军战士,他们的存在,对韦、秦显然是个威胁。韦昌辉一伙在接受刑罚的同时,却关押了东王主力部队,并把他们缴械。据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载说,东王府的五六千士兵之所以被缴械而不反抗,是“因为曾有天王的诏谕传知众人,凡是幸存的杨逆余党,一概赦宥不问。”这里所说的诏谕是传闻或转述的,未必准确。但洪秀全认为既杀了杨,其部属是无辜的,应该“一概赦宥”,这是符合天王的思想逻辑的。然而,惩罚韦、秦的诏令,却成了屠杀杨部属的根据和帮凶。这当中陈承瑢的作用不能低估。天京叛乱发生以后,陈承瑢仍然充当一个秘密角色。这样他可以继续取得天王的信任,并借其名义来推进韦、秦的叛乱,并继续扩大事态。当韦、秦、陈穷凶极恶的面孔暴露无遗的时刻,洪秀全便只有采取守势,完全丧失控制局面的能力。叛乱局势继续发展,屠杀达二三个月之久,凡是和杨有关系的,男女老幼皆在劫难逃。天王只好听之任之,没有力量制止。这场罪恶的叛乱先后屠杀了几万人,令人发指,实在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五、石达开回京排解

天京城里为争夺权力在进行大屠杀,而京外的太平天国将士在各个战场上和清军进行浴血奋战。但是,天京事变对于每个太平天国将士来说,毕竟是不能不关心的。当时在京外将领中声誉更高的并有资格进行排解的,只有翼王石达开。他在京外不但职位更高,拥有重兵,而且没有参加天京事变的任何行动。当时,石达开正在武昌督兵,获悉天京变乱之后十分不安,便迅速赶回天京。要进行排解。但是,石达开来到金陵城下,城门却紧闭着。他只好用箭射书要求入城。韦昌辉限令他只身入城。石达开入城之后,直奔天王府,见到洪秀全,得知天京事变的大体经过。石达开十分气愤,就来到北王府,当面谴责韦昌辉不该残杀自己的兄弟。韦昌辉把石达开看成异己,指责石“忠于杨氏”,并暗召集部下,声称“不去石氏吾患未已。”决心除掉石达开。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石达开是一位谋略颇深的将领,他发现韦昌辉已动杀机,便在天京的一些旧部属的帮助下,杀死了守门官,从西门夺城而出。当石达开逃离天京之后,有人报告韦昌辉,韦顿足曰:“我即不欲仇石氏,石氏亦必仇我,我怨不可解矣。”韦昌辉为人十分残忍,他一不做二不休,遂率兵包围翼王府。洪秀全闻讯,立即派人加以阻止,但已“救之不及”,石达开的母亲和妻子等十余人已成刀下之鬼。

以上事实,说明石达开光明磊落,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也是合乎情理的。尽管石达开和杨秀清关系一直很好,是一位唯一没有受杨以天父名义责罚过的将领。他对韦昌辉矫诏诛杨自然是不满的。但如果石达开入城后公开袒护杨秀清,不但于事无补,并且必然要引起更大的冲突。而指责韦杀人过多,则和洪秀全意见是一致的,韦、秦理亏,很难反驳。洪秀全当然知道石达开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对韦昌辉杀石的家属十分不满,并再次指责。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洪、韦的矛盾。但是在韦昌辉的面目没有彻底暴露时,天京军民普遍受韦矫诏的蒙蔽,以为韦的胡作非为是天王许可的,韦昌辉骄横跋扈有过于杨秀清,而洪秀全尽管处处受到韦的掣肘,也只能忍气吞声。石达开的到来,自然给洪秀全带来一点希望。但是,石达开逃出城去,其家属又被韦所杀,洪秀全处境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尚须创造条件,等待时机,才能除掉韦昌辉。但在条件没有成熟前,洪秀全对韦只好更加恭顺,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在石达开逃出城之后,韦昌辉等便以洪秀全的名义发了一个捉石的诏令。《金陵杂记》中说“《韦贼张示四乡,有能拿获(石达开)者赏千金,封万户侯,”当然洪秀全也可能知道有这个诏令,他即使不同意,也不会公开反抗的。只有这样才能麻痹韦昌辉。因此,韦后来被诛,石达开并没因这个诏令而忌恨天王。

六、秦日纲率部伐石

石达开逃离天京以后,韦昌辉预感到石可能会聚集力量打回天京。于是一方面在京进行新的屠杀,另一方面派秦日纲率军追击石达开。秦的讨伐军到达西梁山时,得悉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全体兄弟都表示同情翼王石达开,而且翼王正在芜湖统率一支压倒优势的强大部队。秦看到太平军归心于翼王,便无心再去和石达开军作战,对石善于用兵深有了解,与石在感情上也不那么敌对。

秦日纲在西梁山停止前进之后,经过一番思索,便下令进攻就近的清军,想以此来表明他不与石达开部对敌,而把清军看成是他们的共同敌人。然而,秦日纲参与韦昌辉的叛乱,对太平天国的共同事业造成的极大危害,毕竟是不能原谅的。石达开率军在芜湖,决定兴师靖难,兵锋指向天京,构成对天京的威胁。就在这时,石达开呈书天王,要求杀掉韦昌辉及其同伙秦日纲、陈承瑢,否则即率兵进攻天京。韦昌辉是否了解石达开的请诛信,现在不得而知。但是,韦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用天王的名义派出讨伐军,各路太平军就会归附于他。当他知道秦日纲军停止在西梁山,以及石达开兵锋所向时,知道石进攻天京已是时间问题。于是便在城内修筑工事,并把可能被石达开作为进攻阵地的古报恩寺塔炸毁。准备负隅一战,或则采取新的行动,去洪秀全以自代。

七、洪秀全诛韦靖难

韦、秦的部队在天京本来就不多,如今又由秦日纲率领几千人去讨伐石达开,城中兵力大大削弱。加上城内纷纷传闻,说石达开就要来进攻天京。洪秀全看到时机已到,便着手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组织力量。这当中必须有一个很精明的强有力的人在协助天王策划,可惜史无记载。

韦昌辉为人奸诈,自然看出洪秀全的动向,或者消息来自陈承瑢。韦昌辉狗急跳墙,决心先下毒手。这一天,韦以请朝为名,要求见天王,并向洪索取石达开。这纯属是挑衅,不过是找借口,擒杀洪秀全以自代。韦昌辉兵临天王府前,天王府大门紧闭,洪秀全不敢出来见他。韦声言,如不交出石达开,即用火攻。就这样一直相持到薄暮。显然,洪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反击;而韦却是孤注一掷。在天京,以洪秀全为一方,以韦昌辉为一方,阵线非常分明。天京军民几乎用不着动员,便都自觉地站到天王一边。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当黄昏时刻到来,天王府的大门突然大开,在门前竖起翼王大旗,一大群王府的侍女裹发效男装冲杀出来。韦昌辉及其所部不知有诈,误以为石达开果然藏在天王府内。只因韦昌辉弄巧成拙。韦的部众,一看到天王府里冲出石达开的部队,思想缺乏准备,都惊慌失措。府外军民见翼王部队冲出,便自动起来配合作战。韦部亲兵大部分作鸟兽散了。

洪秀全乘韦部溃乱之际,立即以天王名义下令捉拿韦昌辉,号召军民凡“知道此奸隐处者急首告”。这样一来,就连韦的亲军也纷纷倒戈,全城军民同心协力捉拿北奸。两天后,韦终于被擒,天王立即下令将其肢解,枭首示众。同时下令到西梁山前线捉拿秦日纲,随后将秦日纲、陈承瑢等首要叛乱分子也一概处斩。由于时机成熟,并借用了翼王的军事声威,仅两天。就平息了这场叛乱。

《李秀成自述》中也说:“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重,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这里说的“各众内外”,应是指天京内外的天朝将士;“合朝同心”则专指天京的文武大臣和将领。这些人当然不可能是自发起来诛韦的,而是有人在组织和号召,中心人物当然是洪秀全。石达开的兴师靖难,虽然没有打进京城,但对京城在心理上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对洪秀全的诛韦决心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洪秀全诛韦过程,可以看出洪对天京事变的基本态度。他对诛杨没有明显持反对态度,默认了既成事实,但对杀人过多是坚决反对的。他谴责韦滥杀杨的部属,又出面干涉过韦杀石达开家小。可见,洪秀全并不是天京事变的魁首。洪秀全在金田起义的酝酿阶段,赞同了杨秀清代天父下凡,又赞同了萧朝贵代天兄下凡,这些举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促使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迅速成熟,但却使权力转移到杨身上。杨总搅大权,如果不是经常以天父名义下凡作威作福,伤害了洪秀全的自尊心,洪是不会同意诛杨的。诛杨之后,洪想就此了结。但是,韦昌辉品质极坏,他们诛杨对天京政权造成的后果,却远比杨的跋扈危害更大。可见,洪对诛杨最多只是默认而已,而诛韦则是他出自内心的意愿和行动。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最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从天京事变的整个历程,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在路线方针上发生过什么明显的分岐。而是农民领袖的历史局限,在封建主义的侵蚀下,封建专制主义意识膨胀,争权夺利,互相火并。当然,这种内讧,如果仅是在洪、杨之间进行,未必能酿成大端。不幸的是有了一个阴毒凶险无恶不作的韦昌辉。洪秀全对韦十分憎恨,他死后便废掉他一切爵位,并称之为“叛爷”。而对杨不但保持一切尊号,并将他死的日期定为“东王升天节”。

八、翼王辅政又出走

韦昌辉被杀以后,首义诸王除洪秀全之外,只剩石达开一人。由于石达开不但没有参加天京叛乱,而且回京排解,最后兴师靖难有功。他的威信自然空前提高,成为太平天国军民所仰望的人物。洪秀全当即下诏。这一措施表达了合朝文武的意愿,军民大众无不对石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

但是,问题并没有因为大臣的不满而使洪秀全有所醒悟。相反地,由于洪仁发、洪仁达品质恶劣,他们仗势对石达开步步进逼,特别是看到臣民对石达开的尊敬,对他们的鄙视,更是不能容忍。据清方得到的情报说:“金陵各伪王忌石逆之能结交人心,石逆每论事,则党类环境而听,各伪王论事无肯听者,战忌之,有阴图戕害之意。”石达开也认为洪氏兄弟对他“疑多将图害”。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决定率师出走,避免再出现一次天京大屠杀。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师离京到达安庆,附从者有20万精兵,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从此太平天国局势江河日下。由于领导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给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并终于导致了这场革命的大失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8663.html

“天京事变中谁收获更大 天京事变的真相始末” 的相关文章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清朝开国重臣,帮助清朝统一了全国。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作为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是最早投奔满清的汉人之一。他为了帮助满清打败明朝,一生鞠躬尽瘁。有人认为他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人则认为他是汉奸。那么,范文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汉奸呢?范...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桓范为了房产,不惜要谋害下属?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桓范在三国群英聚会的局面下,其实是个不起眼的人物。诸葛亮、司马懿、曹操这些人要比他闪亮得多,不过桓范的子孙后代中,有一票非常著名的人物。桓范是谯郡龙亢桓氏第六世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士族大家。虽然族谱散落,但是根据田余...

乾隆对令妃如此喜爱 乾隆为何没有立令妃做皇后

乾隆对令妃如此喜爱 乾隆为何没有立令妃做皇后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令妃很受乾隆喜爱,为何乾隆不在她生前将之立为皇后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在嫡妻富察皇后去世后最受宠妃嫔,也是乾隆在与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后,后宫中实际的女主人。她十年之中为乾隆生育了六名子女,可以说是乾隆独宠...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说...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思想家、历史学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度还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儿歌。故事里的有两个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被救的孩童。没错,司马光就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不过比起他所写的这本史书而言,可能很多人更为熟悉的是发...

顺治钟爱董鄂妃23岁就去世了 顺治14个孩子是和谁生的

顺治钟爱董鄂妃23岁就去世了 顺治14个孩子是和谁生的

顺治只活到23岁,一生只钟爱董鄂妃,那他的14个孩子是和谁生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作为大清入关以来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与其最为钟爱的董鄂妃的传奇爱情故事,始终让人感怀动容。而三千佳丽中,如此独饮一瓢水的顺治,为何在他23年有限的生命里,...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张齐贤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姜维接手诸葛亮位置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打过一次蜀汉

姜维接手诸葛亮位置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打过一次蜀汉

对姜维上台后,司马懿为啥一次都没进攻过蜀国?是他怕姜维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蜀汉经历了5年的休养生息,才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创伤中渐渐恢复过来,府库充盈,兵强马壮。蜀相诸葛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北伐曹魏之战,为实现一统中原、...

评论列表

Linda
Linda
2周前 (11-12)

太平天国的历史悲剧,源于其领导集团的封建化、腐败和争权夺利,洪秀全虽曾试图以平均主义思想开创地下天国,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杨秀的专横跋扈更是加剧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分裂的隐患。韦昌辉之乱的发生不仅暴露了农民领袖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内部矛盾的激化程度之深重, 也揭示了太平天国革命由盛转衰的关键所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和统一的路线方针来应对内忧外患的挑战. 石达开的出走及太平天的最终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团结一致的核心力量以及正确的战略方向指导下的行动纲领是无法支撑起一场伟大的革命的胜利希望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