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曹仁能够守住关羽将要夺取的樊城?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水淹七军,离夺取樊城仅一步之遥,是什么阻止他胜利的脚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是关羽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战。这一战 *** 迭起,让人荡气回肠。在这一战中,关羽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能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当时,只要关羽夺取樊城,就可以挥师北上,夺取更大的胜利。可是,曹仁率领的七千曹军死守樊城,阻断了关羽的胜利之路。这一战,也被曹军称为三大防御战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曹仁能够守住樊城呢?
一、 曹仁指挥的樊城保卫战。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领荆州的主力三万多人向襄樊发动了进攻。这时曹操在汉中惨败,正在被迫撤军的途中。由于曹操的身体重病缠身,曹军主力的撤退十分缓慢。面对关羽的进攻,曹操派出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三万人马增援襄樊。
双方在襄樊地区展开了激战,一时间相持不下。曹仁为了加强樊城的防守,将于禁的援军安排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扎营,以取掎角之势。但是于禁不知地利,将军队驻扎在了低洼之处。关羽利用当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时机,水淹七军,用水军全歼了于禁的七军,并将俘虏送往江陵关押。
在随后的战役中,关羽和曹仁在樊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樊城水深数丈,城墙没有被水泡的地方不过数尺高。关羽派兵乘坐大船攻打樊城,一时间樊城危在旦夕。樊城的守将曹仁见势不妙,想要弃城逃跑。这时曹仁手下的谋士满宠劝止了他,让他坚定信心,和大家一起死守樊城。
随着水势退去,曹操也赶回了关东。他将手中的主力派遣给徐晃,让徐晃救援樊城。徐晃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挫败了关羽的攻势。再加上东吴出兵袭取了关羽的后方荆州,使得关羽被迫撤军。曹仁因此取得了樊城保卫战的胜利。这场胜利意义重大,被曹军称为与合肥保卫战、陈仓保卫战并列的三大保卫战之一。那么,曹仁靠什么手段,守住了危在旦夕的孤城呢?
二、 曹仁和他的部下英勇善战,众志成城。
三国时代将星璀璨,不但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独擅胜场,也有曹操、孙权的部下各领 *** 。在曹操的手下,曹仁是得到他信任的亲族将领,担负起独当一面的职责。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将主力撤回北方休整,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合肥和江陵两大据点抵抗孙刘联军。
防守合肥的是以张辽为首的曹军,在他的背后还有夏侯惇坐镇。而驻守江陵的则是曹仁,他与东吴大都督周瑜对抗。在与周瑜的交锋中,曹仁不落下风。直到一年以后,由于有关羽执行“绝北道”的任务,被切断后路的曹仁才放弃江陵,安然撤守襄樊。
曹仁和他的部下,在长期的战斗中,拥有了丰富防守经验。在刘备借得南郡后,又继续和关羽对抗。在宛城叛乱时,曹仁南抗关羽,北平叛军,挽回了局势。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他的部下又首当其冲,和关羽进行拼战。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关羽利用大水,用大船攻打樊城。曹仁在满宠的劝说下,决心死守樊城。他沉白马于水,和部下盟誓,与樊城共存亡。这个举动,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使得曹军拥有了和关羽军队作战的勇气。樊城得以保全,与曹仁的指挥和他部下的殊死奋战是分不开的。
三、 关羽的军事优势并不占优。
襄樊之战中,关羽出动了三万多人马,这已经是荆州可以出动兵力的极限。关羽在当时,是抓住了曹操主力滞留关中,孙权准备在淮南发动攻势的战机。但是,他的兵力对曹军并不占绝对优势。在宛城叛乱时,关羽都没有发动攻势,更何况是现在宛城叛乱已经被平定的情况下。
曹仁的七千多人马和于禁的三万援军基本上都是步兵,而关羽的军队里不仅仅有步兵,还包括一支数量不小的水军。这虽然让关羽可以利用汉江割裂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在战场上拥有主动。可是在陆地的决战中,让关羽的军队数量更加缩小。关羽纯粹是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步兵的精锐程度,来和曹仁对抗。
即便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他的军事优势依然不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大水虽然给了他全歼于禁援军的战机,也给他增加了攻打樊城的困难。在大水刚到的时候,水深数丈,关羽可以用大船将军队运抵城墙边发动进攻。但是如同满宠的预料,当大水退去的时候,关羽反而没有了攻打樊城的条件。
面对四周被江水包围的樊城,关羽失去了攻打的条件。他只能依靠江水,对樊城筑起长围,采用围攻的战术。当樊城的物资耗尽之日时,就是关羽夺取樊城之时。可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这就给了曹仁坚守樊城的时间。因此,关羽分出一部分人马对北方进行攻击,将势力伸展到了郾城地区。
这时的关羽表面上威震华夏,实际上陷入了困境。他本来是想襄樊地区进行一次袭击,可由于突然的胜利,反而被迫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不能迅速夺取樊城,只能依靠围困来逼迫樊城投降。
为了维持包围圈的完整,他从进攻者变成了防御者。他对北方的进攻,只是为了给樊城的包围圈提供防御空间。这对于关羽的实力来说,是力不从心的。再加上上庸和蜀中都没有对关羽进行丝毫的增援,更使得关羽的形势雪上加霜。可以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始终是处于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不利状况下。
四、 徐晃的救援和东吴的参战。
在关羽进退两难的时候,曹操派来的援军和东吴的偷袭,让关羽陷入了绝境。关羽要依靠围困的方式夺取樊城,就必须阻止曹魏的援军。曹操在赶回关东后,判断过形势,便把大批军队派给徐晃,让他作为主将救援樊城。
徐晃和关羽交好,他是曹军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拥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曹操为了保证徐晃能够解围,先是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率军增援徐晃,并且要求徐晃等待全军集中后再进攻。徐晃在夺取郾城后,曹操又派了殷署、朱盖等十二营人马增援徐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为了解樊城之围,是下了血本。
徐晃在得到大批援军后,对关羽已经拥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这使得关羽陷入了兵力捉襟见肘的困境。在徐晃夺取郾城后,他的扎下的军营离关羽的围墙只有三丈远。我们可以想见,关羽的军队竟然不能赶走徐晃的援军,听任他们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安营扎寨,这充分暴露了关羽的窘境。
当殷庶、朱盖的十二营人马到达后,徐晃的兵力优势更加明显。徐晃可以从容地对关羽的营地进行声东击西。他明攻围头,暗攻四冢,使得关羽顾此失彼。在关羽率领最后的预备队,亲自率领五千人马与徐晃交战时,遭到了败绩,丢失了四冢。
在关羽撤兵后,徐晃率领部下回到摩陂,曹操专门出迎七里之外。曹操亲自向徐晃敬酒,并且慰劳他说,能够保全襄阳、樊城,完全是徐晃的功劳。徐晃的拼力解围,是曹仁守住樊城的重要因素。
五、东吴对荆州的偷袭。
关羽之所以非要夺取樊城,有着他的战略目的。如果夺取樊城后,就可以趁势夺取襄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将防线向北推进到宛城一线,还可以借助汉水和上庸联络。这样荆州就增加了五百里的纵深,并且和蜀中增加了一条汉水交通线。荆州就此摆脱曹操和孙权的威胁,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让东吴的孙权不能接受的。这是因为孙权虽然和刘备结盟,他的心底却是把刘备也当成竞争对手的。正如司马懿分析的那样,关羽得志,孙权必定不满意。刘备势力的壮大,会让孙权感到威胁。
同时,孙权早已和吕蒙定下了武力夺回荆州,这是他们的全据长江战略所决定的。如果关羽夺取襄樊,孙权就不可能再实现他的理想。如果得不到荆州,孙权的东吴就会在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西方受到刘备的威胁。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孙权一定要夺取荆州。
于是,在关羽与曹军在襄樊争夺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关羽前方不能打退徐晃的援兵,后方又遭到孙权的袭击,只得被迫撤军。
结语: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于禁的三万援军。在这个时候,关羽的形势一片大好,连曹操都想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可是,曹仁以七千人马死守樊城,拖住了关羽的后腿,让他无法北上扩张战果。
曹仁之所以能够守住樊城,主要是因为关羽的实力不足。他如果只是按照最初的计划,对襄樊进行一次袭击,那就该见好就收了。可是他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夺取樊城,独力北伐。由于大水的限制,在水退后他不能直接攻城,只能用围困的办法夺取樊城,这就给曹军以喘息之机。
曹仁身为名将,手下军队长于防守,上下一心死守樊城。而曹操又将大批主力派给徐晃,让他集中兵力解救樊城。而孙权又向曹操称臣,袭击关羽的后方。关羽在敌人绝对优势兵力的夹击下,又没有自己的援军,只能败走麦城。曹仁指挥的樊城保卫战,也成为曹军的三大成功防御战之一,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