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会选择寄人篱下的刘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为何刘备三顾茅庐时,同意辅佐兵微将寡的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的君臣中,以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最为经典。昔日三顾茅庐的情景,成为后人叹为观止的绝唱。也正是这场君臣的风云际会,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逢相知流传千古。刘备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在北方的征战中屡战屡败,只得投奔刘表,寄人篱下。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如鱼得水,实力日益壮大,成就了一番事业。有人曾经赞誉诸葛亮说,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可是,诸葛亮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要选择穷途末路的刘备呢?
一、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过这个故事也曾经遭到过质疑。在《三国志》的注释里,就有一条写的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的故事。当然,这一条注释的末尾裴松之加以了批驳。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道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因此,三顾茅庐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
对刘备三顾茅庐质疑的人,主要是以己及人,以今及古。在一般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是诸葛亮三番五次求见刘备而不可见。作为臣子,去寻找主公求职,还不低三下四。怎么可能让主公去委曲求全,三顾茅庐呢?我们从这里,就能够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不凡。
那么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去请求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仰慕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在到了荆州,暂时安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经验教训。在经过思考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人才。这个缺陷,是由于刘备的出身和能力造成的。
刘备出身平民,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号召力,他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他这个汉室宗亲的旗号里有多大的水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在起兵后,竟然还因为遭到同乡的嫉妒,险些死在同乡请来的刺客手下。从这些情况,我们就能够知道,刘备其实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基层。
我们不可否认,刘备是一个具备文才武略的人。他曾经跟随当时的大儒卢植学习,从卢植身上学到了一些学问。不过刘备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也不见卢植对他有什么赞誉。可以说,他所学到的学问是有限的。在当时,知识是有着垄断性的,这些知识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中。所谓的将门出将,相门出相就是这种垄断性的写照。
这使得刘备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作战方面,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显得十分欠缺。由于刘备长年在平民阶层沉浮,他对于人情世故十分了解。他提拔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一时名将。但他却因为与世家大族没有共同语言,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刘备在他的集团中,亲自担当着文治的重担,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他被曹操集团打败,退往了荆州。
由于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刘备陷入十分苦恼的境地。他曾经对人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连深山老林都找遍了。和曹操相比一下,曹操手下的那些文臣谋士,有几个人是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我们由此可见刘备窘迫的处境。
所以,当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情况,他如拨乌云而见青天,当然要急于把诸葛亮召到麾下。如果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刘备集团的短板就会补齐,刘备的事业也将会得到发展。可以说,诸葛亮是否加入刘备阵营,决定着刘备阵营的前途命运,因此刘备才会不顾一切地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二、诸葛亮为何要出山辅佐刘备。
相对于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却不以为意。他正在隆中躬耕陇亩,还不时出去云游,寻亲访友。诸葛亮对于那段生活曾经有个评价,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种心情,其实是诸葛亮经历了世间的磨难而历练出来的。
诸葛亮在早期并不是一个散淡的闲人,他对天下有着自己的抱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繁荣昌盛,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的大将,他被燕昭王召到麾下,报复强齐对弱燕的侵略。在乐毅的指挥下,战国最弱小的燕国,联合各国打败了当时天下最强的齐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诸葛亮把自己的才能,和这两位文臣、武将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的雄心抱负。
但是,当时的荆州,一切都把持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这些世家大族没有能力,却霸占所有的社会资源。有才干的人想要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诸葛亮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是由于他的清高,引起了那些人的疑忌。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没有人认可在诸葛亮的才能。不但如此,那些人还对诸葛亮肆意嘲笑打压,连诸葛亮娶的妻子,也被那些人编成谚语进行挖苦嘲笑。
我们可以想到,早期的诸葛亮心里忍受了多少不平。诸葛亮出仕的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他看不惯世家大族的做派,耻于和那些庸碌无能之辈为伍。他对于刘表父子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也无意为他们效力。因此,他才决定隐居起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胸中的抱负,将家庭迁到隆中,一边躬耕陇亩,一边等待天时。
在刘备来到荆州后,诸葛亮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且为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对》的策略。在《隆中对》里,处处显现着诸葛亮的政治眼光。他不但为刘备规划了夺取天下的步骤,还对刘备阵营里的分工预做了划分。
比如对于刘备阵营中重要将领关羽,诸葛亮就为他安排了重要的岗位。那就是镇守荆州,在最后的阶段,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诸葛亮就为与关羽未来和睦相处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对刘备阵营的情况了如指掌,诸葛亮是不会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的。从这一切,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有意加入刘备集团了。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之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进行的分析,那就是他和刘备都是遭受世家大族白眼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刘备不管如何与世家大族沟通,即便是控制了徐州,也还是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诸葛亮则是遭到世家大族的打击,一直不能施展抱负。这样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在感情上容易造成共鸣。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的奋斗目标相互契合。刘备作为出身平民的君主,他以刘邦和刘秀为榜样,胸怀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为此,他虽然历经磨难,依然百折不回。在他来到荆州后,刚一得到缓冲的时机,就马上四处收罗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然也有着自己的抱负。在当时的乱世中,他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辅佐明主来完成自己的理想。诸葛亮虽然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斥,但是他依然有着极强烈的正统思想。辅佐一位汉室宗亲来重建汉室江山,自然对诸葛亮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对刘表和刘璋的作为十分失望,被迫将目光投向了刘备。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能够为诸葛亮提供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出仕刘备,在获得大义的名分外,还能够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自己的文韬武略十分自信。而刘备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着专长,但是在文治方面毫无建树。在他的手下,没有治国理政的人才。
因此,双方见面之后,一拍即合。刘备阵营的缺陷,被诸葛亮完美地弥补了。诸葛亮自信能够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让刘备得以施展抱负。所以在刘备表明了自己的求贤若渴的态度后,诸葛亮出山为他效力就顺理成章了。
三、诸葛亮并不以三分天下为满足。
有人评价诸葛亮说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认为刘备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而东吴的孙权难以消灭,可以引为外援。这样,天下就形成了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共存的局面。
不过,如果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其他的言行来看,天下三分并非是诸葛亮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重建汉室江山。因此,在《隆中对》里,他始终将曹操作为主要的敌人。这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目标是代汉篡位。而孙权作为偏安一隅的君主,可以成为刘备联盟的对象。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详细地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步骤。先跨有荆益,然后进行休整,对内修好政治,对外结好孙权。在等到时机成熟,就对曹魏发动北伐。一路由刘备率益州军队北伐秦川,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孙权曾经问诸葛亮,如果消灭曹魏后,两家如何相处,是否平分天下。诸葛亮答道并非如此,双方要重整兵马,继续争夺天下,直到天下统一为止。我们从这些迹象可以知道,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但是,由于《隆中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孙权撕毁盟约,趁关羽北伐襄樊的机会,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这使得《隆中对》遭到了破产。在随后发生的夷陵之战中,蜀吴遭受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这使得诸葛亮一统天下的设想未能实现,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始料未及的。
结语:
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相知,是古今历史上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他的集团短板得以弥补。这使得刘备集团“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成为一个能够夺取天下的完整的政治集团。
刘备需要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也需要刘备提供的平台施展才干。因为双方的需要,也由于双方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理想所产生的共鸣,使得双方一拍即合。诸葛亮为刘备集团量身打造了《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战略目标。而且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让刘备的实力迅速壮大,成为一个能够争夺天下的集团。可惜在《隆中对》实施过程中出了意外,使得诸葛亮壮志未酬,这也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