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唐太宗曾这样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令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岁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经起源于的汉代,唐代明经科考试各部儒家经典,此外还包括《老子》。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策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之一名称为解元。
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唐朝各地方也设有官立官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之一名称为状元。
放榜之后,新客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月灯阁打球宴,新科进士们在月灯阁聚会打马球,他们跨马执杖,驰骋击拂,风驰电逝,四面看棚栉比,观者如山,因之大呼笑,久面方止,击拂既罢,痛饮于佛阁之上。可见唐朝文士的气质风采,以及当时那种开明的社会习尚。
委派官职由吏部负责,因此科举及第者还要接收吏部铨试,俗称关试。吏部铨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都隶属吏部,候派官职。急于得官者,可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简称宏词、拔萃,合格者立即授官。柳宗元、白居易就是进士及第后,分别又应宏词、拔萃及格而授官的。
开明,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之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之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之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更高愿望。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之后历朝历代武举制度时兴时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举制度。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