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20)150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科举制度自创立实行以后,成了读书人做官的敲门砖。宋真宗亲作《劝学文》,此后经过历代士子们的咀嚼、消化、提炼、再创作,便成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情与理,书中自有天与地。”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劝学文》不止六句,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却只有这六句,金钱、美女、高官、厚禄、轻车、宝马,人生所欲,无过于此者。此后又演变成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上面这几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劝学箴言,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一并成为幼儿启蒙教材。在童稚单纯的心田中,播下了读书应举的种子,播下了父辈殷切的希望和寄托。科举的魅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灌输着一代又一代的。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又是残酷的。实际上,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的仅仅是极少数,中进士的概率大致不会超过千分之一。我们就以清代为例,看一看各级考试中的录取比例。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科举的功名从低至高分别为秀才、举人、进士。按照规定,大府秀才名额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至5名。全国秀才名额在25000名左右,举人限额在1500人左右。自从咸丰三年(1853)清廷批准各省增加名额起,各府考试生员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人数增加到30000多人。乡试中录取举人的限额保持在1700多人上下。按照这个比例,一个步入科举的读书人,童生要考取秀才,踏上科举之路的之一级台阶就荆棘丛生,坎坷曲折。

举人与秀才的限额比例按规定大体是1:20,但是,添加历年落榜者,按大、中、小省,分别是80:1、60:1、50:1,淘汰率就很可观了。参加会试、殿试考进士,比例就是30:1、40:1。这种考试都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三级考试都能顺利通过,大体也要十年的时间,如果考生在哪一级上蹉跎一下,就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了。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尽管科举难度极高,但清朝 *** 却将不断地增强吸引力。制度规定:考中秀才,即能得到国家优遇,可以免去官役和差役,甚至可以获得地方官以礼相待。而要是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因此读书人中了秀才想举人,中了举人想进士。没中的千辛万苦要考中,落地的死不瞑目要再考,一发而不可收拾。

士子们以几万分的努力,竞争万分之几的希望,必然会造成秀才、举人、进士三个阶梯下一批又一批的落榜者。落第者大军中,千姿百态,两鬓斑斑,尚未考取秀才,仍混迹于童子军中者,大有人在。

清代科举史上活到老考到老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广东顺德人黄章,年近40才考中秀才,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试。从广东到北京顺天应试,千里迢迢,一路上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字,由曾孙在前引导。黄章百岁参加乡试成为科场佳话,这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事。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无独有偶,相谐成趣的是,广东诸生谢启祚百岁参加乡试,角逐举人功名。谢启祚先后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颐养天年,以期颐之寿,仍披挂上阵,征战科场。

按照惯例,谢启祚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地方督抚呈报礼部请皇上恩赐举人,但被谢启祚拒绝。他说,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们扬眉吐气?这次他果然中举,与谢启祚列名举人的有一名12岁的少年,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珠联璧合,成了同榜年谊。主考官有感于此,在鹿鸣宴上以诗纪事,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之句,作为科场佳话传扬一时。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这类寿星秀才、高龄举人及其应试得到优遇的事情,并不是个别现象。清 *** 对其优礼有加,并不在收罗这些空有其名无补官职的寿星,意在垂范世人,鞭策各年龄层次的落第者败而不馁。面对这些寿星科甲,谁还不拼将平生岁月在科举道路上卖力呢?谁人又敢不努力呢?而这或许就是统治者们期待的科举效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1/348041.html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古代的科举有多难考?” 的相关文章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249年-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子,王浑、王深、王沦之弟,西晋初年官员。曾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早年生活王湛少有识度,身长七尺...

执意处死蓝玉,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执意处死蓝玉,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从草根最后逆袭为一代君王,他可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而是其手下有一帮誓死追随于他的人,否则朱元璋就是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成功。而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开国新君...

虞翻的才能怎么样?他都有哪些作为?

虞翻的才能怎么样?他都有哪些作为?

虞翻是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虞翻在三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当你读完《虞翻传》,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人:他出身会稽虞氏,是当地的高门大族,家族五世治易,是两汉象数易学之集大成者。他曾在奏疏中点评了当世几乎所有的易学大师:颍川荀爽(荀彧从父),大名士马融,北海...

历史上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感情如何?

蔡文姬,是与曹操同时代的著名才女,出身名门。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的一生,诠释了东汉末年佳人的悲惨命运。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就曾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是方圆百里出...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五大谋士 赤壁之战时曹操谋士在做什么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五大谋士 赤壁之战时曹操谋士在做什么

对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时曹操的谋士都在哪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五大谋士,分别为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他们在前期算无遗策,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诸葛亮出山后,曹操南下之时,我们却没有看到曹操的谋士和周瑜,诸葛亮斗智斗勇的情节。而在...

张妃:东吴大臣张承之女,她的结局是什么?

张妃:东吴大臣张承之女,她的结局是什么?

张妃(?~253年),张承之女,诸葛瑾外孙女。后嫁南阳王孙和为正妃。生骑都尉孙俊和公主陆孙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兴二年(253年),因舅舅诸葛恪被杀,孙和遭到赐死。她也随之殉情而亡。人物生平张妃是张承的女儿,张承一开始死了前妻,祖父张昭欲为其聘娶诸葛瑾女儿...

刘禅有何优点,刘备为何会选择把皇位传给他?

刘禅有何优点,刘备为何会选择把皇位传给他?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蜀汉后主刘禅身上,你也许会发现这些标签:恨铁不成钢,烂泥扶不上墙,扶不起的阿斗等等。刘禅遭人诟病的地方大概有三处:宠信宦官黄皓;不战而降和“乐不思蜀”。既然如此,刘备为何还要将位子传给资质平平的刘禅?刘备一共...

寇准当初两次挽救宋朝 寇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寇准当初两次挽救宋朝 寇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北宋名相寇准:两度为相只为挽救宋朝,可结局却很凄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导语:作为臣子,他们不仅要为黎民百姓谋福祉,而且还要想办法讨皇帝的欢心。不过,忠臣的身上却存在一些令皇上难以忍受的缺点,例如直言进谏。在宋朝,有一位宰相便因此而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一、寇准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