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文学家左思简介 左思《咏史》赏析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出身寒门,而在当时的社会极重门阀制度,左思虽满腹诗书,却难遇伯乐郁郁不得志,在其所写诗赋中字里行间皆是悲叹抱负难抒、蔑视权贵向往隐士的感情。其代表作为《三都赋》、《咏史》。
西晋文学家左思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淄博人。家门微寒,但也是儒学世家,父亲左熹官至弋阳太守,对年少时左思多有教导。左思年少时因相貌平平,口齿不清,性格木讷,固学业上难免吃力,不及他人,其父尊尊教诲,勉励其勤学苦读,终有所成就。
成年后,因不好交友,无人举荐,仕途坎坷,左思将其心中愤懑皆发泄于史书创作上,措辞义愤填膺,另有一番壮丽之美。左思立志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在阅读东汉班固所著《两都赋》和张衡所著《两京赋》后,虽佩服其行文恢宏大气,对京城气派描绘极致,但缺乏了细节描写,略显浮夸之意,文章华而不实。遂起笔著书,为保证其书能依据事实,尊重历史,左思访遍三国都城,将魏国邺城、蜀国成都、吴国南京三都的地理风貌、人文风俗、历史物产尽收囊中,随即闭门谢客,潜心写作,满屋都是笔尖损坏的毛笔,采集回来的书稿摞至房梁,纸张更是铺天盖地,左思昼夜冥思苦想,措辞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历时十年,终于成书立著。
当时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们竞相抄阅,竟造成了令 *** 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然而《三都赋》的流行盛传也是经历了坎坷,同样一篇文章,看其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否则一文不值,是则名声大噪,左思本人深受门阀制度之害,没想到所著文章也逃脱不了无人举荐之苦,固左思苦苦求寻当世有名望的学士为其鉴赏,恰逢当时陆机也有意撰写《三都赋》,听闻有无名之辈已成书,讥笑道此文只配盖酒坛。
皇天不负有心人,左思终求得一有识之人——文学大家张华,诚心阅读,遂被其极用心思的文辞所感动,大加赞赏。《三都赋》如此美文才未被湮没,为世人所流传。
左思《咏史》赏析
《咏史》八篇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也因此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晋朝文学总体富丽繁复、讲究辞藻堆砌,文辞对偶工整,因而文坛上 *** 之风盛行,在这股大风面前,左思逆风而行,秉持着自身独有的行文特点,以《咏史诗》为代表,崇尚建安文学,追求“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传统文学理念。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当世的门阀制度,仕途不公,以“涧底松”指代出身寒门的士人,以“山上苗”指代贵族子弟,娇生惯养的树苗竟然遮盖了百年生长的松木,人间不平,世道不公,愤懑之情跃然纸上,借物言志,内涵饱满。
左思写咏史诗从现实出发,以史明志,精心布局,将个人思想情感与喻体融会贯通,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的框架,更在晋朝文学一篇模仿古人、脱离现实的一篇颓风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分庭抗礼。《咏史》诗篇从华丽中追求质朴,于浮夸中讲究深蕴,浑然天成,毫无可以雕琢的迹象,才能成就史诗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