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的代表词《西江月》欣赏
张孝祥西江月
“西江月”是一个词牌名,原本是唐代教坊曲,又叫做“白苹香”、“晚香时候”等。目前是以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词为准,一共有五十个字,上下两阙各有两平韵,结句则各一仄韵。南宋著名词人和书画家张孝祥也写过以”西江月“为词牌名的词,就是《西江月·黄陵庙》,又叫做《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西江月诗词配图
来看一下《西江月·阻风三峰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该词写于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张孝祥从知潭州的职位上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在经过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遇到了大风的阻挠,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满载着一船的秋色,飘荡在广阔的江面上。就好像是水神要我留下来欣赏斜阳一样。微风骤起,湖面上水波粼粼,泛起了波光。明天如果风向改变,就可以启程了,就算是今晚要露宿都没有关系。等到我登上岳阳楼,吹奏起霓裳曲,就好像在水晶宫中一样。
词的上阕写的是作者乘坐的传在江上缓缓而行,秋风却渐渐起势,就像是水神要把我留在此处,不让我走一样,这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下阙则由景入情,看到旖旎的风光想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还为实现,顿时心情激昂,下定了要建立一番伟业的决心。
整首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笔力雄放,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语言十分风趣诙谐,这就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
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洲歌头·长淮望断》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隆兴元年即公元1164年。在前一年,南宋大将张浚率领的南宋北伐军遭到溃败,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趁机将淮河前线的防御全部撤掉,然后向金国求和。张浚在此时召集抗金义士向当时的皇帝宋孝宗上奏议和,但是遭到拒绝。当时的张孝祥正留守建康,他即痛恨金人的猖獗狂妄,又悲愤于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词作。
《六洲歌头·长淮望断》
该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阕:伫立在漫长的淮河便极目远眺,观塞上野草丛生的是广阔的荒原。北伐的征途已经消散了,但是寒冷的秋风依然在吹,边塞上一片静寂。我凝神注望,心情十分低落。想起当年中原的沦陷,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边和泗水边,在弦歌奏响的礼乐之邦,早已变成了一片血腥。和敌军隔河相望,还有他们的前哨据点。看到他们夜间出去打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个平原,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上阙主要写的是江淮地区宋金对峙的情景。
然后是下阙:想起我腰间的弓箭和匣子里的宝剑,只是白白地遭到了虫蚁和尘埃的侵蚀污染,满腔壮志得不到施展,就这样任凭时机流失,时光流逝。光复汴京的希望已经变得越来越远了。朝廷正在推行礼乐用来怀柔敌军。穿着冠服乘车的使者,奔驰在路上,实在是让人羞愧难当。相传留在中原的父老乡亲,一直盼望朝廷的仪仗来到此处,使得行人也可以来到这里,但是一腔忠愤,和怒气只能倾洒在前胸。下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难以收复中原地区的悲愤和羞愧,也表达了对朝廷一味求和的不满。
浣溪沙张孝祥
《浣溪沙·洞庭》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和书画家张孝祥所做的词。纵观全词,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已经构成了一幅境界开阔幽静深邃的山水画面,显示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留恋。该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的时候,在从知潭州即现在的湖南长沙调往荆州即现今的湖北江陵并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在经过洞庭湖时所写下的。
《浣溪沙·洞庭》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所写的主要内容:从湘江走到尽头百年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便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十分安宁,就连穿透旌旗上的飘带都纹丝不动。在水湾处红色的寥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一样,而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渐渐深了,停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住了稀疏的星星在水面上的倒映。
纵观全词,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词人情感的流露,整首词几乎就是在描写词人所看到的景象。而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所用的 *** 也是非常巧妙的。词中并没有写洞庭湖多么广阔浩淼,而只是大概讲了一下湖的广大,而且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种情景。全词把描写对象集中在了湖水、夜空和山峰之上,通过描写这三者构成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山水画面。作者在这首词中更多的是流露出一种寄情于山水中的情感,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比如说词的最后一句“夜凉船影浸疏星”,就令人遐想连篇,含义深刻。
张孝祥的这首词是他写景的代表作品,值得我们后人反复吟诵和体会。
南宋 张孝祥
张孝祥,生于公元1132年,字安国,号为于湖居士,历阳乌江即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原本出生在明州鄞县就是现今浙江宁波一带,之后又举家迁往了芜湖地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他的家世并不一般,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第七世孙,父亲张祁曾经担任过直秘阁和淮南转运判官的职位,因此他的身世还是比较显赫的。
张孝祥
在张孝祥出生的时候,正是北宋遭遇“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北宋灭亡的时候。这一年,也是宋高宗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因此当时发生了百姓大规模逃往南方的情况。而张孝祥的父母也是在这个时候逃往了明州鄞县避难。这里正是张孝祥出生的地方,他一直在这里住了十三年。张孝祥自小便显示出了自己出众的天赋,史书上记载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小小年纪便已经洋洋洒洒写出了千字的文章,因此被人称为“神童”。他在1154年即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在殿试中被宋高宗亲自选为状元,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著名的诗人。
在官场生涯中,因为张孝祥直言进谏,坚持要求对金国发动战争,夺回失去的土地,而遭到了以丞相秦桧首的主和派的嫉恨,秦桧为此还指使自己的属下污蔑他的父亲张祁杀害自己的嫂子意图谋反,结果他也受到牵连被押入监牢,受尽折磨,幸好秦桧不久之后去世才得以被释放。在随后的仕途中,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和坚决主战,因此屡屡被朝廷贬斥,直到1169年,他终于厌烦了官场生涯,辞去了一切官职,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没想到的是,他在1170年返回家乡的时候突然离世,享年只有三十八岁。让人惋惜不已。他的主要作品都收录在《于湖居士集》当中。
观月张孝祥
《观月记》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去家张孝祥。这篇文章写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是他在知静江府、广西南路经略安抚使任上被免职的的时候,他从桂林悲伤,经过洞庭湖的时候,在金沙滩停留了一段时间,观赏月色,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收录在他的《于湖居士文集》当中。
张孝祥雕像
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一共分为了两段。先来看上段::月亮在中秋之夜是最明亮和动人的,而在靠近水的地方赏月更是别有一番趣味。而在靠近水的地方赏月,更好是一个人去,而这个靠近水的地方如果正好离人群也比较远,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有时候事情往往不会遂人愿,中秋之夜有时候也是没有看不见月亮的,而且在城郭宫室这种地方,又哪里去找靠近水的地方呢?这样的地方应是远离人群聚居地,十分空旷幽静的地方。如果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人,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自行走到达这样的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而我心在的金沙滩,不久是满足以上条件的地方吗?
然后是下段:我大概在八月的时候曾经去看过洞庭湖,那时候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照射出来就好像在白天一样。而金沙滩就是在洞庭湖内,这里绿草青葱,四面都被水所环绕,离最近的陆地都有几百里的路程。我把船停在了岸边,然后独自一个人向前行进。我看见沙子像黄金一样闪亮,湖面像玉盘一样纯净。我就好像置身在仙境中。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滩赏月的情景。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欣赏,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幅绚丽的画面,让人不禁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张孝祥 鹧鸪天
《鹧鸪天·上元启醮》,又叫做《鹧鸪天·子夜封章扣子清》,是南宋著名词人和书法家张孝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该是乾道四年即1168年的时候,张孝祥全家都在长沙。这首词应该是在正月的时候所写的。此题也被叫做“上元设醮”。这首词发的标题也是由两部分所组成的,“鹧鸪天”是比较常见的词牌名,而“上元启醮”则是词真正的题目,另一个名称“子夜封章扣子清”则是词的之一句。这就是张孝祥的鹧鸪天词的基本情况。
张孝祥雕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上阕的主要内容:首先词的开头两句写的是词人设醮祈福消灾,希望即使在深夜的时候一样可以叩击宫门,和皇帝及朝臣们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词人深受老庄避世思想的影响和道家游仙之学说,以前以儒家为主导的精神世界越来越淡化甚至消退了。因此这首词没有豪迈雄壮的气势,而只剩下了“清诗鸣佩环”的飘逸之情了。然后是三四句,这里跟前两句一样,表达的仍然是一种期盼的心情。
然后我们来看下阙:这里的过渡句“瑶简重”进一步将上阙的期望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这几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虽然受老庄避世的思想较深,但是却仍然期望着能够觐见君主与他畅谈国事。接下来则是最后一句,表达的是期望江山社稷可以永葆太平的美好愿景。
张孝祥的鹧鸪天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片爱国之情和对国家深切的期盼之情,让人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