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夏曰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的故事
子谓子夏曰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子夏啊,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读书人啊,千万不要成为那种读了很多书但是表现出来的确是没什么修养的人啊,都说我们该怎样运用我们的学识呢,我来告诉你。
子谓子夏曰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思想的教育,他希望通过思想的束缚,对学生一些行为有所规范,让他们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里孔子要告诉子夏,虽然你在学识方面有很大的长进,你也是我众多学生中,拥有较好的学习 *** 的人,我教授的东西,你很快就接受,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自己的想法。
但是你常常过分重视学术的培养,却忽视了一些小的道德方面的进步,孔子批评子夏是有原因的,孔子曾经说过作为学生,或者作为人,要先从孝做起,然后坚持仁德,要爱众人,只有做到这些以后,还有时间或者还有多余的经历,才可以用来学习。
子夏你这样过分最求学术,反而把之前的优秀道德忽视了,这样本末倒置的情况我希望以后不要出现,也希望子夏你及时改正。
如果缺失了道德上的培养,道德修养不够了,那可是知识所不能弥补的,你的书本知识运用的再好,也不会成为为国效力的人,相反这些人因为道德上的不足,反而会成为危害国家稳定的存在。
这里就告诉我们,读书人也并不全部都是正人君子,像那种想着法子为自己谋利益的人,就是道德缺失的小人。
子夏问孝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问孔子,老师啊,你说什么是孝顺嫩,孔子就说啊,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是最难的了,我们都说父母有事情我们替他们做,在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难道孝顺就只是这样吗?
子夏问孝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发问的方式两个反问句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孝都存在误会,很多人认为的帮父母劳动,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有好吃好喝的这种事情连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们人,仅仅做到动物那样就足够了吗?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我们有着高级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和动物相提并论,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这是最基本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父母有快乐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先前的那份爱,虽然我们会定期寄钱给父母,我们会一个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尝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我们认为这就是尽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吗,当父母知道你要来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回忆你小时候更爱吃的菜,他们去菜场准备一样又一样的的食材,虽然他们拿着你给的大把钞票,但还是要和小摊的店主讨价还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找回过去那熟悉的感觉。
但是一切都随着你的离家,你的长大,在外工作变得模糊,变得需要满满回忆,不是父母把我们淡忘了,而是他们老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的宁静,需要我们一起来重塑记忆的美好。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子夏说,一个人要是能博览群书,然后学习的范围广泛,能做到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新奇的东西他都喜欢研究,世界上优秀的作品,他都喜欢研读,而且他又能够坚持自己所坚信的志向,并且遇到不懂的善于提问,那么这个人还缺少所谓的仁德吗?
博学的对联
那么对于广泛的博览群书的定义是什么,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合格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积累的越多,他所可以施展的就越多,所以要问究竟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才算合格子夏给出的答案是学无止境,我们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时候,会遇到各种情况,让我们觉得自己还能再做得好一点,那么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学术还不够精。
所以我们大可以泛滥的广泛去读书,去积累知识,还有在每天学习之后,千万不要忘记的是思考,死读书是没有用的,思考如何将书中言论应用到辅佐君王统治,运用到如何让儒家学说更广泛的传播,如何说服统治者采用我们的思想,如何推广仁政。
很多学者到最后被历史淘汰,从学术舞台中退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思考,他们不知道原来优秀的学说如果不创新,就会被新思潮所取代,青出于蓝胜于蓝,老的经典的东西,要想更好的传承,需要的除了博采众长外,要做的还有很多。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让自己的言论流传千年,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这点。诚恳的提问,说出自己不明白的并不丢脸,而是在寻群更好的帮助,问题解决不了才是最糟糕的情况,多多考虑当下的事,这样的人还担心没有仁德吗?
子夏之晋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晋的,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访问晋国的路上,经过魏国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读史书,子夏听出此人念错一个字就上前纠正,那人回到国内一查,果然是自己读错了。
子夏之晋
这也成为一个典故,子夏在听到有人误会了史书中的意思,为什么晋国会有三只小猪过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课文的人的错误,他上前指出错误,告诉这个念书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这人回去一查,发现果然是自己错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我们说晋师己亥涉河,是晋国在己亥年过的河,因为己亥和三豕的写法很像,所以念书的人才闹了笑话,后来人们也用这个典故,来笑话那些在写文章中出错别字,而且错误很离谱的人。
其实要是我们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难理解,当时人们会念错了,在甲骨文中,因为是写在兽骨上的,所以有时候,一竖很可能就因为写的太开,而被归到旁边的子上去了,这三和己应该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故。
那么豕和亥字就相对复杂了,小篆里写的豕和金文里的亥,两者看起来就十分相似,这也可以解释十二生肖的猪为什么和亥配了。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学识很高,对于历史对于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也是他敢于只身前往各大国,劝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现,试想要是自己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一定的道德修养,在面对君王的时候,如何做到以礼服人。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
子夏说,一个人每天学习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每个月都复习和回顾自己会了的知识,这样可以说他已经做到好好学习了吗,还是说这只是踏入学习殿堂的开始。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
这句话虽然不是孔老夫子说的,但是从他弟子的言论中,足以看出孔子的影响力,这和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学习是终身的,它没有规定终点,你要是认为自己学富五车,不用在继续探究学问了,那么恭喜你已经快被时代遗弃了,因为你连最基本的谦虚都没有学到。
学习关键在于坚持,而且我们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在不断汲取知识的时候,我们还在不间断的忘记知识,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回顾自己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对学过的东西做一个总结,和看书一样,要是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到一本薄薄的笔记,那么这也是有所收获的。
对于温故知新这一点,孔子以身作则,孔子曾向师襄子学琴,但是他把一首曲子反复弹奏,师襄子觉得可以换了孔子还是不同意,直到他真正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韵律甚至等到音乐全部镶嵌进孔子的身体,最后孔子竟领会到更高深的层次,他与歌曲的创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似乎在那一刻读懂了作曲家的内心想法,这是多么奇妙的感受啊。
孔子做事贵在坚持,也许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圣贤的原因吧,如今每个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更应该把这一优良传统发挥出来,在学习中变得爱思考,在就业中变得能思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子夏因为自己儿子死了,如今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曾子听说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来。
子夏
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瞎了,我来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这样一说又伤心起来自己也开始哭了,所我明明没有罪过,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我。曾子说,你错了子夏,你不仅有错误,还犯了不少错。
首先,当初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师,老师很欣赏我们,并希望我们能一直陪伴老师,和老师一起探讨探讨学术,学习学习经典,就算不做什么大官,但最起码我们去努力过了,我们把仁的思想带给统治者,我们想要他们采纳我们的建议。
但是你告老还乡,回到西河,让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之一条过错。
你父母去世的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既然他们那么尊重你,又怎么会舍弃你呢,你独自承担失去父母的痛苦,这时候是需要百姓安慰你的时候啊,你平日里教他们仁的思想,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很多人都对你表示感谢,你有困难大家都会乐意帮助你的你没有把百姓的仁德放在心上,这是你第二条罪过。
你儿子死了,你哭瞎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你第三条罪过,你秉承着的仁政思想呢,你还要实现的远大抱负呢,你都忘哦了吗,你和我说你没罪,我看这还不够吗。
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对曾子说,谢谢你提醒,我错了,我离开你们一个人太久了,现在我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