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为什么都选择在秋后问斩?从时辰看古代人性!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1-23)411

古代为什么都选择在秋后问斩?从时辰看古代人性!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华文明诞生了将近五千年,死刑犯伴随着古代之一步法典的颁而出现。它是一种依据法律剥夺犯人生命的刑法,从古至今死刑都属于最重的惩罚。秋后问斩就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一年四季那么长,为何偏偏是秋后问斩呢,有这个疑问的听小编下面说道说道。

秋后问斩最早出自先秦时期。《礼记》中就有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意思是:这个月已经入秋了,外面吹的风有点凉,清晨已经开始有白露,寒蝉也叫了起来,猎鹰已经把捕杀的鸟四面铺开,像摆放祭祀品一样。这个月判死刑的也该开始执行了。

在古代,每个季节做什么事情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当皇帝的,讲究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国家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该干的事情。春天是庆祝的季节,有喜事春天是更好的,如果有什么大的封赏应该放在夏天,要处罚人就得放在秋天,死刑要放在冬天。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是上天之子,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上天的节奏。由于古代缺乏科学常识,世界上出现的很多自然现象都整不明白,以为在人类和天地万物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主宰世界的神灵。他们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认为是上天给予的。所以他们做所有事情都必须遵从天意。国家大事和治国理念也要遵循这点,对人处以死刑或者赦免也不能和天意相违背。其实说穿了就是因为古代人的愚昧。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大部分都是男人,很少有女的死刑犯。女人被判死刑一般都是因为通奸杀夫。如果单单是通奸,不扯上人命案子是不会上报官府的,因为通奸被抓,在村里就被人浸猪笼了。因为死刑犯大部分都是男人。而男人又是家里乃至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三季都比较忙,如果这个时候,把他们抓去,砍了头,对国家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毕竟国家机器都是靠老百姓纳税来养活的。为了物尽其用,只有等到秋收之后再处以死刑。

这些犯人都是判完刑之后回家继续种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比现在的保外就医还人性化。这点和科举考试如出一辙,科举考试也是在秋后,等一年的粮食都收完之后,死刑犯和赶考的人都会去到京城,唯一不同的是犯人有去无回。不过真正能回家种地的犯人,也只存在于少数朝代的明君统治期间,唐太宗时期犯人就有过这样的待遇。唐太宗时期,有一年宣判了一百零六个死刑犯,都让他们先回去种地,秋后再来受刑。秋收之后一个不少,所有犯人自己走到了长安接受死刑,唐太宗听闻此事龙颜大悦。“我大唐国泰民安,为官清廉,竟然没有一桩冤案错案”。最后唐太宗大赦天下,免去了这一百零六个犯人的死刑。

电视剧中经常演到,县令宣判犯人死刑,过几天就拉到刑场斩首,其实这都是胡编乱造的。别以为古代处理一个死刑犯人那么随便。在古代,死刑犯从宣判到执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程序。首先由地方官,也就是县令,调查收集证据,根据情节轻重来量刑。有些人运气不好,被判了死刑也没有那么快人头落地。首先相关要上报州官,然后层层上报到朝廷的刑部。刑部主事官员再根据卷宗来筛选一遍,看是否有量刑不当的地方。经审查无误后,再把名单上报给皇帝。 所以在古代一个犯人的生死,严格来说是由当朝的更高统治者来决定的。就像现代社会,死刑都是经过国家更高人民法院最终审核,以免出现冤案错案。

决定人的生死毕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对皇帝来说看到死刑犯的名单也是非常头疼。皇帝会在犯人名单上画一个圈,每圈上一个人的名字皇帝会假装流几滴眼泪,以显示他的仁爱之心。遇到真正的明君,或许会故意在名单上漏掉几个。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最后的名单出来后,群臣必须下跪求皇帝笔下留人,以彰显国家对老百姓的关爱。不过这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除非出现特赦,否则只要是被皇帝亲笔圈上的人都必死无疑。虽然死刑是残酷的,但是古代对待死刑犯尽量做到了人道主义,尽显人性关怀。下面要说的这一点也足以证明。

古代为什么都选择在秋后问斩?从时辰看古代人性!

如果说秋后问斩是判处死刑犯的季节,那午时三刻也就是处决犯人的具体时间。午时三刻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就是中午十一点四十分左右,将近十二点。此时艳阳高照,太阳处于正中间。在古代有个说法,一天中,午时三刻的阳气最旺盛,人的影子最短,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抵消杀人的阴气。这样能让决定犯人的相关人以及筷子手减少罪孽,犯人死后也能有个好归宿。还有就是中午十二点的太阳晒的人昏昏欲睡,这个时候处决犯人能让犯人减轻痛苦。由此说来,无论是秋后问斩还是午时三刻斩首,都是出于对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处以极刑中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人命大于天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的共识。从秋后和午时三刻两个时间,足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人性的关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1/359059.html

“古代为什么都选择在秋后问斩?从时辰看古代人性!” 的相关文章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本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 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之子,自幼聪颖伶俐,“十岁能通《春秋》”,十五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光武帝驾崩后,刘庄“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阴丽华)曰皇太后。”汉明帝曹随萧规,“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刘邦)令武士缚信(韩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难理解,古代诸多王朝建立新政之后,那些曾经的开国功臣,都如“兔死狗烹”被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曹操打仗打了十几年,可以说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提拔了无数的忠臣,他们对曹操基本没有什么异心,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受过曹魏恩惠的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反对呢?司马氏一族一开始也只是曹家的殿下之臣,他是如何夺取政权,又是如何避免了一场因夺权而引起的动乱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末名将就不会死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别太想当然了魏忠贤不死明朝依旧要亡。魏忠贤是明朝末年阉党的风云人物,但是魏忠贤自上位后就没有干过有利于明朝的好事,魏忠贤此人是南直隶河北沧州人,他早年并不叫魏忠贤,魏忠贤这个名字是后...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他...

柴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柴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柴荣,后周第二位皇帝,曾改姓郭,继位后恢复柴姓。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显德元年(954年),32岁的柴荣成为后周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乱局,他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大志向。此后柴荣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开疆拓土,使得后周日益富...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术型官员...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还不知道:张飞被刺杀时,为何没被大家发现,他的死为伐吴带来了什么影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时期,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当属张飞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在战场上无人敢当,被古人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可是他却没有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而且他的首...

评论列表

陈霞
陈霞
2个月前 (10-09)

作为一位企业老板和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选择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做法深感敬佩,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死刑犯的尊重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理念深入骨髓的体现;同时也彰显了统治者的深思熟虑与顺应天意的治国智慧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古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冤案错判的发生确保了公正公平的法律执行流程得以顺利进行为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方向!(字数:236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