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陛下何故谋反是什么梗?陛下何故谋反有什么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1-29)190

“陛下何故谋反”是什么梗?“陛下何故谋反”有什么历史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陛下何故谋反”,这句话一听就让人一脸问号,这应该是一句臣子对皇帝说的话,但是,身为皇帝如何谋反?他本身就是更高统治者,只有可能是别人造反,为何皇帝也会谋反?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梗,又是出自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又要这样说?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皇帝造反的事情呢?

“陛下何故谋反”这句话是什么梗?这个梗出自一个臣子,敢对皇上说“陛下何故谋反邪?”这句话可谓千古一绝,成为了现代大家茶余饭后的笑点。

据《魏书·孝静帝纪·卷十二》记载:常侍侍讲荀济知帝意,乃与华山王大器、元瑾密谋,于宫内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动,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宫,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

这又不得不提到我们受如此窝囊气的皇帝孝静帝元善见了。南北朝时期,元善见文武双全,胸有大志,可惜生不逢时。11岁邺城登基,当时丞相高欢权倾朝野,元善见每天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熬到高欢死了,但是高欢的儿子高澄嗣位,权势更大。高澄野心更甚,想要谋取帝位,元善见的一举一动都随时被监控。

而元善见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不愿受到奸臣如此掣肘,经常吟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于是他的侍讲大臣荀济听出了其中意味,于是和元谨等人密谋出宫举兵讨伐高澄,最后选择了“地道战术”。

所谓“地道战术”,就是通过挖地道,通往城外,逃出生天后,再集结天下兵马来勤王。可地道挖到城门,就被守城官兵发现了,于是高澄带兵入宫逼问元善见,开口一句话连皇帝都目瞪口呆,“陛下何意谋反邪?”

元善见反驳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臣下反叛皇帝,没听说皇帝反叛臣下,你自己想要谋反,何必来指责我?我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杀了你,社稷才会安定!”高澄心中也知道说错话了,连忙磕头认错。

陛下何故谋反是什么梗?陛下何故谋反有什么历史故事?

三天后,高澄把元善见囚禁在含章堂,把荀济等人烹杀。在高澄准备篡位之时,武定七年九月,高澄却被厨师杀死,元善见听闻后大喜过望,以为日子熬出头了,孝静帝高兴的对左右说:“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该掌权的时候了。”

谁知高澄一死,却来了个更凶残的,不到一年,齐王高洋以10万精兵逼迫元善见退位,元善见不得不禅位于高洋。又不到一年,元善见被设下鸿门宴毒死。

元善见这皇帝当的属实窝囊,11岁继位就被高欢压得喘不过气来,高欢死后又被高澄侮辱,还说出“陛下何故谋反”这种话来,最后又被高洋篡夺了皇位,隐忍了一生,最后还不是没保住皇位。不过高澄这句话也算是千古绝句了,毕竟古代讲究礼制,就算想谋反,也要顺应天道,讲究师出有名,能说出这种话的臣子,历史上也找不到第二个了,所以高澄被厨师刺杀,也不出人意料。

要论历史上最搞笑的话还是还是发生在北朝,中国历史有很多权臣,曹操,杨坚无一不是,但是像这位的没有几个,因为他曾经对皇上说了一句话“陛下何故谋反”,这句话有时在郁闷的时候想起来也笑得出来,曹操的“衣带诏”事件,康熙力擒鳌拜,这两个权倾朝野的人都没说出这样的话,可是北魏的高澄就把这句话理直气壮的说出来了。

陛下何故谋反是什么梗?陛下何故谋反有什么历史故事?

北魏孝武帝不愿被权臣摆布,就只身逃到了外地,权臣高欢就另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高欢还算不错,还把女儿嫁给了元善见,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澄承袭了官位,比曹丕还过分啊!高澄刚入朝就对元善见很不尊重,甚至称呼他是傻子,还派他的心腹崔季舒当皇帝的近侍,两年后高澄大败梁国,名望一时到达顶点,元善见被迫封他为相国,可配剑履上殿。

在一次平常的酒局上,高澄一直向元善见劝酒,元善见说了一番话“自古以来没有不亡国的,朕此生也没有什么办法啊。”高澄一听就怒了“朕,朕,狗脚朕”。意思就是,就你小子不过是个鸡肋而已,还让崔季舒锤了皇帝三拳才解心头之恨,第二天酒醒之后高澄赶紧派人向皇帝道歉,元善见只能悄悄的吟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大臣荀济看到皇帝亦有除患之志,就给皇帝出谋划策,让人在皇宫之中偷偷挖地道,通往城外,等到皇帝逃出皇宫摆脱控制再以天子明令号召兵马讨伐高氏,万万没想到啊,快出城的时候被城墙根站岗的兵卒听到了,小兵也不知道是啥?就禀报了高澄,高澄抓住元善见之一句话就是“皇上你为什么要谋反啊?”,元善见答“自古只听说过臣子反叛还没有听说过皇帝叛臣,你要谋反就直说,不要给我扣帽子”高澄连忙谢罪,可是回去就把元善见囚禁了,紧锣密鼓的张罗禅位的事情。

可是篡位之前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一个奴才杀死了,此人以前是别国高官之子,被俘虏当了奴隶,早就想杀了高澄,高澄因为梦中有警示就遣退了下人,在里面向自己的朋党说自己的梦,厨子兰京在外面一听高澄有发觉,马上发难,将利刃藏于食盒之地,进去送饭,高澄就怒了“谁让你送饭了兰京二话不说就去捅,那些周围的人直接吓跑了,然后高澄被杀。高澄的四儿子就是兰陵王高长恭。高澄死后,他弟弟高洋篡位称帝,几年后杀死元善见,因为这是一家子很缺德的权臣,所以后来他们家也很惨。高洋称帝建立北齐,他死后跟自己的弟弟说你要是想篡位就篡位吧,别杀我儿子就行,高演果然篡位还把他儿子杀了,高演快死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缺德,直接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也说你不要杀我儿子,高湛更过分!怕历史再次重演就把姓高的除了自己儿子全杀了,要不怎么说北齐多变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1/360177.html

“陛下何故谋反是什么梗?陛下何故谋反有什么历史故事?” 的相关文章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对三件事让嘉庆必须杀和珅,为何嘉庆在15年后又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99年,89岁的乾隆在弥留之际,似对嘉庆交代着临终遗言,可是嘉庆一个字也听不懂,无奈之下叫来和珅。结果,无论乾隆嘟囔什么,旁人一概听不清,唯有和珅对答如流,嘉庆顿觉脊背发凉。嘉庆此刻心里...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秦始皇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既是明君也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何谓昏君?荒淫无道曰昏君,昏聩不明曰昏君。昏君并无误国害民之心,昏君只是要满足他们自己的荒唐欲望。比如陈朝后主陈叔宝,写得一手好辞赋,聪敏又伶俐,会玩懂生活,只是不愿意去好好地治...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方政权为争得霸主地位,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这其中武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在各种较量制衡中,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也就是历史上...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对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

历史上富察皇后有多受乾隆的宠爱?

历史上富察皇后有多受乾隆的宠爱?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出身可以说是极为显赫。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如懿传》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起了乾隆的感情生活。但是电视剧毕竟都是具有一定盈利目的的,为了使剧情更加的引人入胜,并且突出主角的形象,编剧们常常会对历史进行一...

楚汉争霸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项羽最后为何输给刘邦

楚汉争霸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项羽最后为何输给刘邦

对项羽和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力能扛鼎,为何在争霸中输给了刘邦,其中原因引人深思。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出力最多的就是项羽和刘邦了,但是作为楚国后裔的项羽出力更多,大半个天下都是自己打下来的。项羽作为楚汉争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为什么就那么容易失败呢?有人说是项...

朱棣为何要建大报恩寺?有何缘由?

朱棣为何要建大报恩寺?有何缘由?

朱棣,即明成祖,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南京,有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大报恩寺,此寺庙在秦淮河畔雄踞了四百余年,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建初寺也是继洛阳白马寺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

汉中之战许褚醉酒丢失粮草后为何没有被曹操责怪?

汉中之战许褚醉酒丢失粮草后为何没有被曹操责怪?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汉中之战,曹操得知张飞和魏延要来劫粮草,问谁敢去敌张飞?许褚自告奋勇前去护粮车,结果,因为醉酒,不敌张飞,在半路被张飞劫了粮草。许褚回去之后,去见曹操,奇怪的是,曹操并未杀许褚,甚至也没责怪许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