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画竹 揭秘苏轼为什么把竹子画成红色
苏轼画竹
在大家的印象中,苏轼一直以诗词见长,但其实他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苏轼竹画
在北宋当时,中国绘画急剧发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参与到绘画中来。而且绘画与文学艺术慢慢合为一体。当时,梅、竹、菊、兰是绘画的主题。许多文人崇尚它们的美德。而苏轼是当时艺术家文学家的代表。
苏轼是四川眉山县人。他平时喜欢竹子,“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画的墨竹是从表亲文同那里学来的。苏轼在当时与许多大家私交甚好,比如王诜、李公麟、米,所以他的字画通常可得名家指点。他画竹子的时候往往喜欢从地上直接上升到画幅最上方。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逐节往上画?他回答说:“竹子生长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逐节而生?”
至于他的朱竹的开创还是有一点小故事的。传说,苏轼有一次坐于堂上,却画兴勃发,但是没有墨只有朱砂。无奈之下,苏轼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别人看到他的画作之后家问他:世界上只有绿色的竹子,哪里来的红色的竹子?苏轼回答说:“世界上本来也没有墨竹,既然可以用墨画,为什么不可以用朱砂画”朱竹便由此诞生。传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人便流行画朱竹了。
轼画朱竹,正是反应了苏轼重视竹子的品格,而不是重形似的绘画主张。
苏轼的一生
伟大文人苏东坡,苏轼的一生,给人们留下许多故事,太多的谈资,有令人向往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令士子们奋发图强,终取得功名之传说,当然同时留下了关于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谈资。
苏轼剧照
单从爱情角度来看,苏轼一生中有三段明媒正娶的婚姻,还有无法得出实际数字的妾室和情人,我们相信在这其中至少是一段是真正的爱情,王弗陪伴他的时间最为短暂,但却是集聚聪颖天资,在事业上当之无愧的成为苏轼的得力助手,但却花样年华却匆匆逝去。
王润之从小时起便崇拜者这位大作家,也就是他的姐夫,王润之虽没有王弗之才华,却是陪伴苏轼走过最艰难岁月之人,虽在事业上无法帮助他,但在生活上却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将苏轼照顾的极好。至于第三任王氏,正史和野史均没有太多记载。在王弗死后,苏东坡在《江城子》中便表达了对爱妻的深深悼念和爱意。
单从事业角度来看,苏轼的崛起,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未成名时的他,毫无势力、背景,也没有很好的人脉关系,父亲那时也是一文不名之人,正是因为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开创了自己的仕途之路,这段经历也给莘莘学子们以奋发的动力。但当时的政治黑暗,苏东坡的为人较为耿直,所以不被朝廷所喜,他的政途行走总体看来是较为艰辛为难的。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留下了太多供大家学习的精神了。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
一个人太过出名,关于他的议论便自然会多了起来,从个人喜恶,到家庭隐私,乃至对大格局的影响,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如此,这就像是一个古今规律一样,无理可循,无法可破。
东坡居士
苏轼,作为古时候的名人,当然也是如此。苏轼,一个生于北宋时的伟大文人、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极为曲折,历经太多的艰难与沧桑,死后虽然为后人所称赞、所乐道,但个中艰辛却是无法言说的。外人只知道他的别号是东坡居士,却不知道这个名号的由来史。
苏轼,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东坡这样的一个称号,而他的字号子瞻是其父亲苏洵为他取的,苏洵一直心存远大抱负,奈何受家境影响,一直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计所牵累。故当苏洵的长子降生之后,便将自己所有的寄托和期望全付放在了之一个儿子的身上,子瞻,顾名思义,代表了苏洵对苏轼的深切希望,希望这个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能够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看法,并且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关于东坡居士,则是另外的一则故事了,苏轼的仕途相当的不顺利,这是众所周知的,苏轼的之一次被贬,便是外放到为黄州为官,在黄州时,苏轼的住址便是在东坡处,后来苏轼从政越发的郁闷,他为此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可以说苏轼是在东坡处闻名的,所以他又称东坡居士。
苏轼是什么家
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苏轼剧照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
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 ,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苏轼的故事
苏轼,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反衬出他的为人,可以展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可以表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苏轼取得了成功。借此良机,接下来便摘取苏轼众多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细细讲解。
苏轼画像
这个故事的名字可定位《东坡拜师》。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苏轼尚未成名前,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欧阳修,苏轼答题完毕后交卷,当时的考试同现在的高考几乎是异曲同工,试卷上虽然写上了考生的名字,但却被遮盖起来,主管官是看不到应试者名字,这样以便主考官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以便为朝廷选拔出最为优秀、最为合适的人才,以免贿赂、徇私的现象发生。
当时的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试卷时,十分惊叹此篇文章的文采,但细看又像是出自自己学生曾巩的手笔,欧阳修为了避嫌,便有违内心本意,将苏轼的这篇文章评为此次考试的第二名,而将之一名评给了稍微逊色的文章。直到放榜后,欧阳修才知道那篇文章并不是自己弟子的作品,而是考生苏轼的,欧阳修懊恼之余又觉得十分对不起苏轼,便登门向苏轼道歉,苏轼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反而借此机会拜如欧阳修门下,而后便成为了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弟子。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展现出苏轼那伟大的胸襟和出众的文采。
苏轼的词风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深远、贡献更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极具有创新精神,作为新派诗人的代表,苏轼突破了传统诗词的规则和约束,开创了新一代诗词新形象,为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苏轼像
苏轼的诗风格多变,特点鲜明。这也和他生性豁达、为人直率并且喜欢道家风范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他的两千七百多首诗词中,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时候苏轼主要通过诗句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十分鲜明的做出对现实的批判。例如《夜泊牛口》中就是如此,通过诗句的描述写出了百姓生活的劳苦和对他们的忧虑。第二个特点就是苏轼的诗具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
苏轼是出了名的爱美食爱美景爱出行,他喜欢畅游在大好河山之间,而这个时期他描写的诗句就非常的优美,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情景相生的感觉让人仿佛和景色混为一体。
这个时期苏轼作品非常多,例如《惠崇春江晚景》、《题题西林壁》等,这是十分优美而欢畅的诗作,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新奇的拟人手法别具一格。第三个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苏轼的诗兼容并包开启了诗词革新的风潮。苏轼的诗词突破了传统诗作的束缚和条条框框,内容格局较之前恢宏了许多,其内容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苏轼写景的诗
宋代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鼎盛时代,而其中更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更高的代表就是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之一,他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而其中又以诗最为突出,苏轼的诗大多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而他还有一个类型的诗也是不得不说的。
《早发白帝城》
苏轼为人豁达、脾气直率,喜欢美食、美景和美酒,这也就促使他爱上了旅行和四处游玩,每到一处见到优美的景色更是会诗兴大发的作上一两首,苏轼写景诗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描写景色的诗词大多辞藻生动、意境美轮美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通过新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贴切的拟人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大好风景的热爱,也通过这种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乐趣和、景色的美丽以及对能够踏足山水之间的这种快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读到诗的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这种感觉,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和不可言喻的欢乐,这种情景相生的手法让苏轼的作品流传千年依旧明媚动人,扣人心弦。
纵观苏轼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苏轼为人豁达的心胸,这位天生的诗人将生活中以及官场上的种种失意和对社会的忧虑之情揉合到景色中,让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无疑是抒发感情更好的方式。
苏轼墓志铭
苏轼的墓志铭是苏辙所写,原名为《东坡先生墓志铭》。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苏轼去世之前,曾给弟弟苏辙写信,让弟弟为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轼去世,按照哥哥的嘱托,苏辙完成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文中写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后来,这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也成为研究苏东坡的重要材料。
苏轼墓志铭
苏辙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苏轼的人生经历,并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品行作为,词藻朴实,内容充足,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墓志铭开头提到苏轼最后的人生轨迹,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四年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皇帝将苏轼召回。第二年,苏轼北上来到了浙江一带,秋季时,苏轼身患重病在毗陵去世。
吴地的百姓知道苏轼去世后,都相聚在集市上抱头痛哭,当地读书人知道这一消息后,络绎不绝的来到家中祭奠苏轼。霎时间,苏轼的死讯很快地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大家纷纷流泪叹息一代文豪的辞世。随后,苏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苏洵常年在外为游历,教育苏轼和苏辙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苏轼从小对文学就有很深的见地,他脱口而出的语言,让母亲感叹苏轼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苏辙又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政绩,苏轼和百姓们一起抵抗洪灾,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苏轼三过家门而不入。苏轼生活虽然清苦困顿,但是他的精神很富裕,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