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诗人,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问题,便是七绝。而王昌龄的七绝诗,多数都是边塞诗。那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王昌龄画照
王昌龄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是乐府旧体,来描写在边疆战场建功杀敌的战士的保家卫国之心。因为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都是使用七绝,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与其他的边塞诗人的风格有所不同。在王昌龄的边塞诗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
《从军行》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写了边塞的景物,写出了在边塞地区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连绵不绝的雪山。并且还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边疆战士想要收复玉门关的心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从军行》的后两句,写出了边疆战争的激烈,使得战士身上所传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战士仍然有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赞扬了战士的爱国之心。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王昌龄写下的边塞诗当中,更具代表性的。从《从军行》这首诗,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不仅仅使用了可以入乐的词句,更是在诗中融入了情与景,使得人们更加的容易与诗产生共鸣。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那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他身处于盛唐时期,是唐朝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此外,王昌龄还和诗仙李白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两人被清朝的沈德潜认为是自古以来,七言绝句造诣更高的诗人。
王昌龄画像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的重视知识的一个朝代。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王昌龄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王昌龄所写的诗大多是比较的豪放与激进。但是,唐朝也经常面临着外敌的入侵,边境战事不断。所以,王昌龄也写下了诸多表达自己想要去到战场之上,保家卫国的著名诗篇。
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从军行》这首诗当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王昌龄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要将外敌感触祖国,保卫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敌的践踏与 *** 。
在唐朝时期,文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而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正是唐朝的。他作为一代文学家,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入朝为官。王昌龄最早是担任秘书省教书郎,然后又成为了汜水尉,官阶不断的上升。之后更是成为了江宁丞,深受唐朝统治者的信任,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写下的诗篇当中,《从军行》王昌龄这首就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首。
从军行王昌龄诗画图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出塞 王昌龄
虽然说开国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但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渐渐走向了没落。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这首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出塞》 诗画图
关于王昌龄所写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诗。《出塞》其一具体内容如下: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既表现出作者以及他所带领的将士们的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这首诗就与上一首诗相比,在表达的主题方面,侧重点就发生了变化。“战罢沙场月色寒”这一句烘托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悲凉气氛,本来胜利了是应该高兴的,可却连月光都变得那么寒冷,表达了王昌龄以及无数的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时,最后两句也表现出唐朝的士兵们骁勇善战,加油的鼓声还没有停,敌人便被打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整体来说,《出塞》这两首诗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塞下曲王昌龄
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诗画图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 *** 。《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