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心经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心经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的《心经》是收自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这碑是直接从唐代所存的王羲之真迹中摹出的,所以保存了书的原貌,就因为这样被历代的书法家认作是临摹的模范。
王羲之心经节选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里的一部语言简练,内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佛教极其重要的经典。据说这是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的佛教佛经中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佛经,被翻译的文种也很是最丰富,而且亦是常常被人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有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不过现在是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最是流行。
这本经书的主要意思是通过利用“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从而使自己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般若经》的内涵一般是以空性为主,通过对空性的了解了断烦恼障碍使自己得到小乘的涅槃,之后加上福德的圆满,达到斩断知障获得大乘的涅槃,成就无上的菩提果位。
现日本法隆寺贝叶是在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梵文版的《心经》,现在原本被收藏于东京博物馆。据传说这原本是迦叶尊者亲手书写的,再后来被菩提达摩将此本传给他的徒弟慧思法师,之后由小野妹子传入日本。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同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东晋军政高官相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汇聚于此,行“修禊”类似于祭祀的活动。在会上,众人借着酒性作诗娱乐,王羲之便作了篇《兰亭集序》为众人诗作的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文章通过爽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当时聚会的盛况和王羲之一时的感慨之情。文章分为三段,首段先指出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之后介绍了聚会人数之多,年龄之广。紧接着描写了兰亭周边的优美环境,远处的高山幽林,近处的曲水流觞。然后道出众人在美景的 *** 下,竞相作诗。
第二段则是王羲之感慨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上文的“乐”,让王羲之对人生这种无常深有思虑。以“晤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两种形式来表现同一种“老之将至”的无奈洗心情。最后一段王羲之道明了作序的原因,发出古今以及将来之人的兴叹之声。王羲之没有像古人那样表现出对生死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入世,绵绵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兰亭集序》除了文章内容的清爽干净,韵味深长,整篇序更是被后人称为“天下之一行书”。笔法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无不简洁凝练。所以喜爱书法的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是爱不释手。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从他年幼的时候就是十分喜爱书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专研,终于令他成为后人所仰慕的“书圣”。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可见他在书法上造诣是多么的高。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离他最近的儿子们都受其影响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后世的书法家们无不临摹王羲之的笔墨,这么一位传奇式的人自然有着很多人们乐道的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沉醉在书法的练习中,所以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有着很不错的书法功底。有一日,晋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在木块上写下祝词,然后让人雕刻。然而刻字的人将木块削了一边又一边,直到削进原来的第三分才见低,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法的雄劲之力,成语“入木三分”也由此而来。
到了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城中的郗鉴有个年方二八并且貌美的女儿。郗鉴就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一个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导交情好,又闻王家弟子众多,各个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王家弟子听闻郗鉴要来选个佳婿,于是都精心准备了一番。郗鉴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处逛了一遍,当他来到东边发现一个正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管家回来告诉郗鉴,因为选婿王府公子都争先恐后地,只有东床的一个公子仿若无事。郗鉴认为,他的女婿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于是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鉴看重的人,“东床快婿”这一成语也就此产生。
王羲之行书欣赏《官奴帖》
《官奴帖》又叫《玉润帖》,一共是十一行,一百二十个字,是一篇行楷书。帖子一开始提到的雨润就是官奴的女儿,但是我们不知道说的到底是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的哪一位。
王羲之官奴帖
这篇帖大致说的是雨润病重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从行文的形式上看,有点像道家文化里的“上章”,上章是一种向天庭说明自己的过失,通过主动承认错误,起到向上天祈福的效果,从而换来和平安宁。
王羲之本身就信奉道家,在晋书中也有关于王羲之家族,向上天祈福的记载,所以从帖的本身看来,这件事的真是性相当可靠。
这帖子的书法温润雅驯,用笔凝滞,隐隐包含着自我反省的意思,作为王羲之的行书经典,被历代的书法家喜欢。
这个帖的墨迹本曾经被宋代的米芾鉴赏,他认为这篇帖子的精湛程度可以和《兰亭序》相必,可见米芾对《官奴帖》的评价很高。
清代的杨守敬也对该帖盛赞,肯定了王羲之的真迹被很多人追捧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为能得到王羲之的字而高兴。
王羲之被成为书圣,是书法史上耀眼的明星,人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是那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兰亭集序》但对于王羲之的其他我们了解到的不多,所以只有从他的一些尺牍和手札中了解王羲之的点滴。
尺牍是古人写的一些书信,这一类问题都是比较随意,字体也都是草书为主,因为写在布匹上,篇幅一般比较短,以《官奴帖》为例,我们可以体会出王羲之的心情,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进一步了解王氏家族的文化,为官生涯,可以对当时政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