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领袖张士诚抗元起义的传奇故事
张士诚的故事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曾经在高邮称帝,建立属于他的王朝。张士诚被称作灭元的盖世英雄,但是在后期,他的弟弟被朱元璋所俘虏,他也被朱元璋进行关押,最后还死在了监狱中。关于张士诚的故事很多,大多是表现他英勇作战,但是关于张士诚失败的故事却让人议论纷纷。
张士诚
张士诚抗元起义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称赞,同时对于他失败的故事也让众人感到十分好奇。1363年,朱元璋先是灭了陈友谅,接着开始对张士诚采取主动进攻的作战策略。1365年,朱元璋开始全力进攻张士诚所在的势力范围。那时候的张士诚以为自己拥有了天下,但是却没想到他已经失去了民心。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朱元璋就攻下了张士诚所在的大片区域。
张士诚在这作战中遭遇连续不断的失败,最后只好退守到姑苏。在攻占的过程中,朱元璋的亲侄子投靠了张士诚,这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也使得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仇恨更好深刻了。在朱元璋猛烈的攻势下,局势也逐渐明朗,张士诚只有一个平江可以守卫了。但是,张士诚的防守也不是盖的,朱元璋持续八个月的攻打也没有成效。
但是,因为被围困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军心不稳定,大家整天都惶惶不安,敌人的不断进攻也使得众人身心俱疲。无奈之下,张士诚决定进行突围,但是这次的突围最终使得平江失守,张士诚被押去了应天。
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在称帝过程中的障碍,他们的地盘与朱元璋的地盘距离较近。虽然都是朱元璋很难对付的对象,但是这两个人在朱元璋看来都有弱点,所以,在对付他们两个的过程中,一定得各个击破,不能让他们两个联合起来。
陈友谅剧照
因此在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过程中,朱元璋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分析战略战术,深入把握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人性弱点、行为方式、作战特点等因素。通过分析朱元璋总结了,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小农思想的人,比较适合防御,并不急于扩展土地,只是求稳定,总是唯唯诺诺,缩手缩脚,没有什么远大的战略思想。其实这样的人在和平的时期或许会是一个好领导,但是用在战场上,无论现阶段如何鼎盛,那么最后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败。
而陈友谅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有着较大的野心欲望总是想着用尽一切办法扩张土地,他的缺点是不会认真的分析形势。但是他对于朱元璋一直是耿耿于怀,一直想尽办法灭掉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定不能先攻打张士诚,如果朱元璋先灭张士诚,那么陈友谅一定会选择和张士诚联合对付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算准了小肚鸡肠的张士诚在他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张士诚会敲打自己的小算盘不出手帮忙,那么也就给了他逐个击破的机会,因此朱元璋就这样将张士诚和陈友谅各个击破。
罗贯中和张士诚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虽是杜诗的名句,但是在这短短十字间概括了多少文人墨士的一生,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尽管写出了一些永垂不朽的著作,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郁郁不得志的现象时有发生,罗贯中也不例外。
罗贯中雕像
罗贯中和张士诚还有一段渊源:我国著名的明清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曾经在张士诚的军队中作为张士诚的幕僚,但是却没有被其重用,随后闭关写起了小说,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许是因为罗贯中和张士诚的这段军旅生涯,使得罗贯中对农民起义、军队、政治斗争十分了解也十分感兴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传闻也是罗贯中写的,罗贯中一贯的思想就是维护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所以《水浒传》的后半段,众英雄好汉被招安也是罗贯中的期望所在。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而且张士诚确实有过反抗元朝 *** 的行为,但是张士诚不是传统英雄那般具有正面形象。他出生于一个盐贩之家,从小就养成了见利忘义、朝秦暮楚的狡诈性格。在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间,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张士诚混水摸鱼趁机起事,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领军人物,实则是想各据一方、满足其私欲。
罗贯中和张士诚的关系也在罗贯中的作品中有体现,诸葛亮最后悲哀的结局,这暗示罗贯中对张士诚幕僚关系的结束,在《水浒传》中众英雄的悲惨结局也暗示这张士诚最后的尸骨无存。
张士诚年号
张士诚在江苏高邮建都称帝,虽然建都的时间仅仅两年,但是张士诚在高邮统治的时间长达十一年。张士诚攻下高邮不久,元顺帝就下旨劝张士诚投降,并且派人进城去劝降,结果劝降的人都被杀死,元顺帝无可奈何。元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建都,称自己为诚王,建立国号为大周。张士诚年号为天佑,王宫设在了承天寺。
张士诚
张士诚既然已经称王了,就应该发行货币以表示正宗。由于当时高邮那一带没有铜矿,于是他下令在民间搜集铜矿,同时又毁掉了铜制的观音像,用这些铜矿来浇铸钱币,之后开始通行在市区。因为铜源十分困难,所铸的铜钱并不多,流传到现在的肯定就更少了。
1985年,高邮决定将运河进行拓宽,在距离承天寺不远的码头的河底发现了大量的钱币,其中一位村民还捡到了一枚刻着“天佑通宝”的钱币,这块钱币正是张士诚时期所铸造的,“天佑”正是张士诚的年号,如今想要找到这样的钱币是不太容易了。
张士诚在称帝之后,因为元顺帝多次招降都失败了,导致龙颜大怒,于是派丞相前去镇压。1352年,元军围攻徐州,杀死了义军领袖,之后又开始攻打张士诚。当时的元军号称有百万人,在城外大败张士诚的军队,形势对张士诚十分不利。不过,元朝的内部竟然有人诬告丞相,于是元顺帝对丞相进行论处,张士诚因此才得以转危为安。
张士诚的手下
张士诚的手下有很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其中包括吕珍、张士德、张士信、潘元明等等,这些都是为张士诚效力的重要功臣。其中,张士诚最为得力的将领是吕珍和张士德。张士诚的手下居多,但是这两个是张士诚十分信任又非常重视的爱将。
吕珍
吕珍,安丰人,元末起义军将领,是张士诚手下的重要将领。吕珍跟随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勇于战斗,屡建战功。吕珍镇守江苏等多个地方,并且对当时的民生、城防等进行了改善。吕珍多次跟朱元璋的军队进行作战,参与过常州之战、宜兴之战等战役。
吕珍身为吴国的将领,自跟随张士诚以来,多次帮助张士诚割据地盘。在与朱元璋的作战中,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仍然坚决抗战。在宜兴之战中,吕珍虏获了朱元璋的大将廖永安,打击了朱军的实力,为张士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士德是张士诚的胞弟,他从小就跟着张士诚,两人都是以运盐为生,因为经常受到大户人家以及官员的欺压,于是两兄弟便决定举兵造反。张士德是张士诚这么多兄弟中最强悍、最有智慧的人,功劳也是更大的。等到张士诚在淮东站稳后,又让弟弟率领军队开辟了江东的地盘。
等到朱元璋攻下张士诚所在的常州后,张士德率领军队前去增援,不料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被朱元璋的部下所擒获。张士德的死对张士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张士诚像是失去了左右手,同时也恶化了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