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湖上》唐代常建所作,隐藏着内心的不甘
常建,字少府,唐代诗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但在仕途上并不如意,长期过着漫游隐居的生活。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常建所作的《戏题湖上》吧。
唐朝诗人常建现在为人所知,大抵是因为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里面有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好评如潮,深得后来者欣赏。然而,在唐人殷璠所选诸家诗人选集《河岳英灵集》中,常建却排在首位,第二位才是名誉天下的“诗仙”李白。可见当时,常建的诗名并不逊色于李白。
常建虽然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却一直宦途不顺。无奈之下,只好流连于山水之间,过着游离的生活,直到天宝中,才强勉任职盱眙尉。殷璠曾评价道:“沦于一尉,士论悲之”,其中自然包含有打抱不平之意。晚年,移居鄂渚(今武昌)西山,有诗作记其事。
《戏题湖上》
【唐】常建
湖上老人坐矶头,
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渺渺波无际,
不知何者吞吾钩?
这首《戏题湖上》诗作,根据其所写内容,大概可以作出推测,猜想写于其晚年隐居鄂渚西山之时。猛然看上去,悠闲气息固然十分浓厚,却隐隐潜藏着几许不忿,些微不甘。
开端两句,“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用一缕闲散的笔墨,几分淡然的情思,为我们描绘出来一幅“老翁钓鱼图”:水波不兴,一位老人稳坐钓鱼台上,四平八稳,静看下垂钓线淹没在水里面;岸边桃花灼灼,轻风吹过,朵朵飘落,静静随着春水流向远方。
这是本诗之一个呈现,也是用旁观者视角观察之后的画面,仿佛远景被缓缓拉长过滤,然后最终定格下来。此中营造出来的悠闲意味,都付于这一幅桃花流水图里面。世界似乎是安详的,也是平稳的,如果没有看到题目之中的那一个“戏”字,这一切都能够说得过去;可是暂时有个转折,所有的风波都掩藏在平静的水流之下。
末尾两句,“竹竿渺渺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承接前面意思而来,似乎关心,更是一种追问:端坐岸畔眺望,烟波浩渺,茫无际涯,此时此刻,唯有一支钓竿纹丝不动地悬空垂立;风不动,波不起,手中稳握钓竿,心不慌乱,且慢等待,看看到底是谁能够自愿跑到我的鱼钩上来。
诗人最后终究还是隐忍不住,情不自禁地露出自己身影,在这里快速切换镜头,转变成为了之一视角,开始夫子自道。此处不由令人联想到一个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湖上钓鱼老人的形象,似乎就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只有诗人才是唯一的答案。
古人有名句曰:“为赋新词强说愁”,此处的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表现出一副飘然出尘之姿态,人为打扮成一个得道高手的模样,故意营造出一片安宁淡泊的氛围。无事献殷勤都尚且被人认为是非奸即盗,更不用说诗人做的太过明显。
诗人为什么要如此作为?结合到常建一生游历山水,宦途不畅,最终无奈隐居西山,单单只要这个因由,谜底就会昭然若揭。那个若无其事般稳坐钓鱼台的高大形象,马上就轰然坍塌,烟消云散。这一切原本都是表象,仅仅只是为了遮蔽诗人内在的虚弱。眼看韶华虚度,他终究是心有不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