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丕:《沧海赋》赏析
《沧海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总括沧海乃百川宗主的威神,接着写其无边之大,震撼写大海里的奇异珍宝,最后描绘海岛生机盎然的景物。全赋动静结合,雄浑与秀美相统一,虽篇幅不长,但描写细腻,刻画精微,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创作背景
作者父亲曹操曾作《沧海赋》(今残存“览岛屿之所有”一句),创作时间大概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其征伐乌桓时。作者是否到过海滨,史传不见明确记载,此赋可能是作者奉和乃父而作。
作品原文
沧海赋
美百川之独宗1,壮沧海之威神。经扶桑而遐逝2,跨天涯而托身3。惊涛暴骇,腾踊澎湃4。铿訇隐邻5,涌沸凌迈6。于是鼋鼍渐离7,泛滥淫游8。鸿鸾孔鹄9,哀鸣相求10。扬鳞濯翼11,载沉载浮。仰唼芳芝12,俯漱清流13。巨鱼横奔,厥势吞舟14。尔乃钓大贝,采明珠;搴悬黎15,收武夫16。窥大麓之潜林17,睹摇木之罗生18。上蹇产以交错19,下来风之泠泠。振绿叶以葳蕤20,吐芬葩而扬荣。
词句注释
宗:归往,归向。
扶桑:“扶桑”为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梢而升,故扶桑又指太阳升起的地方。遐(xiá)逝:远行,远游。
跨天涯而托身:沧海寄身于广阔的苍穹,这里形容其浩大无边。涯,一作“崖”。
腾踊:奔腾咆哮。踊,一作“聊”,误。
铿訇(kēng hōng):形容声音洪亮。隐邻:象声词。邻,一作“潾”。
凌迈:超出寻常。
鼋(yuán):大鳖。俗称“癞头鼋”。鼍(tuó):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爬行动物,体长丈余。渐离:鱼名。
泛滥:亦作“泛滥”、“氾滥”,这里是浮游于水上的意思。
鸿:鸿雁,即大雁。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孔:孔雀。鹄:天鹅。
哀鸣相求:相对而叫。
扬鳞濯翼:指鼋鼍等水中动物击浪扬鳞,鸿鹄等禽鸟濯洗羽毛。
唼(shà):水鸟或鱼类吞食。
漱(shù):吞吐。
厥(jué):其。
搴(qiān):拔取。悬黎:美玉,又作“悬藜”、“玄黎”。《战国策·秦策三》:“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美石。
大麓(lù):大山之脚。潜林:深邃的林木。
罗生:交错而生。
蹇(jiǎ)产:曲折的样子。
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枝叶垂叠。
白话译文
独以作百川的宗主为甘美,以作沧海威武的神灵而伟壮。经过扶桑岛向远处漂流,跨越天涯找到归宿的地方。海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涛声时而沉闷,时而响亮。如同沸水涌出,漫溢奔放。鱼鳖逐渐崩溃散离,泛滥奔走,不辨方向。风凰天鹅悲哀长鸣,寻呼同伴。掀动鳞甲,梳理毛羽,随着波涛上下滚翻。
仰面吞食芳草,俯身在清流中洗涮。巨大的鱼在海面横行,其势如同要吞掉舟船。钓取大贝把玩,采撷明珠成串;捡拾悬黎欣赏,收集武夫珍藏,远望大山脚幽深的树林,只见藤萝丛生蔓延直上。树端的弯曲交错纠缠,树下的回风清泠幽凉。到处是生机蓬勃叶茂枝繁,鲜花和果实迎着风儿灿烂。
文学赏析
东汉班彪的《览海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的之一篇描写大海的作品,然而该赋对大海的形象描绘着墨不多,名为览海,实为游仙。此赋则谨遵赋体写物图貌的创作原则,通篇写海,描写细腻,刻画精微。此赋先总括沧海乃百川宗主的威神,接着写其无边之大,写其骇人之壮“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铿訇隐邻,涌沸凌迈”对海面猛烈翻腾的波涛的描写,有形有声,给人以震撼。后面又写神龟灵禽随波沉浮,吞舟巨鱼携浪横奔,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感受。然后接着写的是大海里的奇异珍宝,最后又描绘海岛的景物,绿叶繁茂,红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
此赋上半部分写海的动、海的雄浑,下半部分写岛的静、岛的秀美,全赋动静结合,雄浑与秀美相统一,把海的面貌多角度地展现了出来,虽篇幅不长,但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又一幅活灵活现的动感镜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外,此赋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尤其是赋的后面一部分,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再现水中鼋鼍,空中孔鹄等动物的嬉戏场面,又以大量的名词连用,突显了沧海中的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