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丕:《临涡赋》赏析
曹丕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作临涡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荫高树兮临曲涡,
微风起兮水增波,
鱼颉颃兮鸟逶迤,
雌雄鸣兮声相和,
萍藻生兮散茎柯,
春水繁兮发丹华。
翻译
在高高的树荫下乘凉啊面对着弯曲的涡河,
微风吹来啊河水起浪波,
鱼在水中舒尾而游啊鸟在空中上下而飞,
雌雄求偶而鸣啊声音相和,
水草生得茂盛啊枝叶四布,
春季的河水多啊促使丹华发。
创作过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大营,并活捉了督都公孙阳,孙权亲率精兵七万抵抗曹操。两军相峙一个多月,曹操见不能速胜,就引军回到了老家谯郡休整。曹丕、曹植哥俩跟随曹操也到了老家谯郡。曹丕在《初学记》卷九中作序写道:上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园,遵涡水,相佯乎高树之下,驻马书鞭,为临涡赋。
他说:我们兄弟二人随同父王在建安十八年来到谯县,同父亲一起拜祭了祖坟,上完了坟又开始乘马游览。经过东园,沿着涡河岸边而行,在高树荫凉下徘徊,停马以鞭为笔书于地,写下了这篇《临涡赋》。
相关链接
应该说,这时的亳州风光是不错的,全家人上完了祖坟后又去踏青,说明心情也好,而好心情是来自于好风光。曹操曾在11年前(建安七年)回老家一次,当时的谯县正在饱受战乱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当时曾感慨道:“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军谯令》”。而今,在此赋里,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种景象,一片恬静、平和的自然景色,从文章的侧面看到了社会趋于稳定,百姓过上了安定生活。画家林琳正在构思创作一幅《临涡图》,欲再现当时的曹氏父子引马涡河岸边,诗性大发,临水必赋的那一时刻。据《三国大事年表》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40万进军濡须口,孙权率7万众御之,曹操受阻,相持月余还军。”大家算算,正月进军,战了月余,又从南方撤回家乡,恰巧赶在清明前后,正是祭祖的日子,曹操是举孝廉出身的,在汉朝又是特别重视孝的名声,肯定很重视祭祖。
按亳州当地民间传说,曹丕和曹植俩人都创作了《临涡赋》。现在曹植的已经不存,仅存曹丕的《临涡赋》,故事是这样的(摘自《亳州四名》):曹操五十岁那年春天,他携儿带女,离开京城,回乡祭祖。曹操故居在谯郡城东的涡河南岸,祖坟在谯城南郊。
这一天,曹操和儿女们祭扫祖坟回来,沿路看到田园放青,绿树成荫,涡水逶迤,菱荷飘香,鸟飞兽走,蝶闹蜂忙,在马上捋了捋胡须,乐呵呵地问曹丕、曹植兄弟二人道:“数十年戎马倥偬,所见皆是烟突火冒,尸骨如山,今日返乡,景色怡然,别有一番风采。你们二人笔墨尚可,每人写一首《临涡赋》如何?”二人欣然从命。
众人回到府宅,曹丕、曹植各回书房磨墨铺纸,提笔构思。曹丕写了又涂,涂了又写,所写诗章,总不满意。曹丕本来才华横溢,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为什么今天写不好了呢?原来他想得太多了,他又想到立太子这件事上去了。他想:立太子本应立我长子曹丕,可父王总认为子建的才华过我,意欲立弟弟曹植。今日出题作文,可能又是测试我二人的才华,这可是关系到我一生命运的大事啊!
他想曹植可能已经写好了吧。于是,心生一计,连忙走到曹植书房中,见曹植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就问:“小弟,赋写好了吗?”曹植见哥哥来了,连忙起身相迎,说:“写好了。”“我看看写得怎样?”诗稿在桌上压着,曹植拿起来递给哥哥。曹丕拿起诗稿看了一遍,果然写得好。
但他却故作吃惊地说:“咱俩怎么不谋而合,写得一样?这真是一娘同胞,学出一师啊!”曹植也觉奇怪,就说:“哥哥写的呢?让我也看看好吧。”曹丕说,“没带身上,我拿来你看。”说罢,将曹植的诗稿放在桌上,转身回房去拿。他根本没写好,哪里拿去呢?原来曹丕有过目不忘的记记力,曹植写的诗,他已背了下来。回到房中,他提起笔来,“唰唰唰”将曹植的诗稍加改造,录在纸上。
他拿起诗稿,给曹植去看。曹植一看,果然相差不多。但是,他见纸上墨迹尚湿,豁然明白了,就说:“哥哥,既是一样,就不必都拿去给父王看了,以免父王生疑。请你代我向父王请罪告免,就说我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不能写了。”他说罢,将自己写的《临涡赋》撕了。
曹丕说:“也好,只是委屈了弟弟。”拿了诗稿直奔上书房去了。曹丕见了父亲,照曹植的话说了一遍,曹操甚为婉惜,说:“将你写的念给我听听吧。”曹丕很得意,便将“荫高树兮临曲涡”这六句念道出来了。曹操听了,捋了捋胡子道:“还好还好,不辱曹氏门第!”从此,曹操觉得曹丕的才华不弱于曹植,而对曹植的狂病,倒颇有几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