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采莲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么去理解呢?

诗词文献3年前 (2021-09-27)160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读这首诗,一直对一个地方感兴趣。

《采莲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么去理解呢?

这个地方就是“无端”。诗人说“无端隔水抛莲子”,真的是“无端”吗?不是,其实是多端。我们知道,端就是端绪,就是头绪。有多少端绪让这个女孩“隔水抛莲子”呢?

之一个端绪是“湖光滟滟秋”,这是一个很能激动人的情绪的时空——我们知道,滟滟是水波闪动得让人惊艳的那种样子。想一想,满湖都是闪动得让人惊艳的清亮亮的秋水波纹,它有着一种特别能激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愫的能量。(这从“暗送秋波”这个词语中也能感觉一二)。

《采莲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么去理解呢?

第二个端绪是“年少”。正在这样的“高光”时刻,一个少年出现了。本来是朦朦胧胧的感觉,少年的出现,使得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顿时显现为一个可捕捉的俊美形象。

第三个端绪是“莲子”。自《诗经》以降,“莲”就一直是人们寄托爱意的物象,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经过漫长的浸润,“采莲”文化其实沉淀到人们的血液之中了,像“莲子”(怜子)这样的字眼已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任何时候,只要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就极可能自然而然地发之于情。

这样的三个端绪合而为一,便有了这个女孩子“隔水抛莲子”的“无端”行为。但抛出之后,这个女孩子害羞了,并且是“半日羞”。这“半日羞”就是清醒的意识了。这首诗就是写了一个女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瞬间行为。

《诗大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皇甫松《采莲子》这类诗来看,我们还可以说,诗是洞悉于人心而肖之于言语。

读这首诗,还让我猜想,皇甫松就是那个被抛莲子的“年少”,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否则,他怎么能写得如此惟妙惟肖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9/401810.html

“《采莲子》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么去理解呢?” 的相关文章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李绅在诗歌方面有哪些影响?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李绅在诗歌方面有哪些影响?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铭文,文风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韵到底,富有诗歌的蕴藉之美。这篇如此短小的铭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有口皆碑,主要还是因为文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借刘禹锡...

张仁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名列北宋《十七史百将传》

张仁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名列北宋《十七史百将传》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仁愿(?-714年...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耀卿(681年-7...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呼延...

《九月十日即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译文及注释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注释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称即事。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更:再。举觞(shāng):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遭此两重阳...

《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箫声咽》译文及注释《忆秦娥·;箫声咽》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

探索唐代诗人綦毋潜的生平,他留下了哪些诗作?

探索唐代诗人綦毋潜的生平,他留下了哪些诗作?

唐代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千古留名、妇孺皆知,也有不少璀璨一时,后人不缺不甚了解的诗人,綦毋潜就是其中一位。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綦毋潜大约在公元692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字孝通,少年早慧,十五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都长安,成了游学的“京漂”,渐渐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