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和亲公主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结局 文成公主子女

中国历史3年前 (2022-04-26)250

藏族的源流传说

位于 *** 山南地区泽当镇的贡布日山,是 *** 能够通知世事的神山之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猴就在这里跟随观音菩萨潜心修行,当神猴修得人身将成正果的时候,罗刹魔女却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一定要和他结为夫妻。神猴不情愿,罗刹女便以种种方式相求,甚至以作祸凡间相胁。在观音的点化下,神猴最后终于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婚后,他们生下了六只小猴,并教给他们种种植五谷之法,小猴吃了五谷,便逐渐化身成人,便是藏族的先民。贡布日山下的泽当镇也就因此得名(泽当:猴子玩耍坝)。

此后,藏族先民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藩邦。又过了很多年,在被沃地方有一位名叫恰姆增的妇女生下了她的第九个儿子乌贝惹。他相貌英俊才能超众,指间生有蹼,被乡民驱至蕃地,恰在此时逢诸藩邦寻找共主,他遂被奉为吐蕃王,是为聂墀赞普,乃之一代藏王,从此开始了悉补野王世系。悉补野王世系传到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的时候,已经是公元七世纪,虽然大部分藩邦都已归附,但统治仍然未稳。囊日松赞用武力在极快的时间里征服了很多藩邦,但征服民心却遇到了障碍,最后被反抗者毒杀。他死后,他的儿子松赞干布继承了赞普之位。

松赞干布其人

松赞干布是囊日松赞和蔡邦氏珠玛脱嘎之子,于公元617(藏历火牛年)诞生在墨竹工卡的强巴敏居宫殿。据说他天生高大洁白,相貌端庄,智勇双全。

从十三岁继承王位开始,松赞干布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势。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位年青的赞普平叛扩疆、迁都 *** ,展开了他统一吐蕃的雄心画卷。而他也确实成功了,不但统一吐蕃全境,而且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条文,被称为吐蕃基础三十六制,统一了度量衡,还命吞弥桑布扎在梵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延用至今的藏文字。

经过一番努力,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已经成为东方仅次于唐王朝的强大军事政权。

曲折求婚路

公元633年(唐贞观八年),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开始互相遣使往来。大唐王朝的特使冯德遐来到吐蕃,见到了17岁的松赞干布。言谈中,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尚公主(太宗时期,),欣慕不已。遂在贞观十年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随冯德遐入朝,向唐太宗请婚。

然而这之一次求婚,唐太宗却没有依允。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政治军事,松赞干布的婚姻状况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做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身边的女人当然不会少,他有三个藏族妻子: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妃嘉姆增。虽然其中的芒妃墀嘉为他生下了唯一的继承人贡松贡赞,但是这三位藏妃并不曾在结婚的时候立刻得到正式的王妃称号。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松赞干布将他的王妃之位,优先给了尼泊尔公主墀尊。

墀尊是尼泊尔王阿姆苏瓦尔马的女儿,闺名布里库蒂。这位尼泊尔国王在嫁女儿的同时,将八岁等身释迦不动金刚佛像和弥勒怙主像,度母旃坛像等做了女儿的嫁妆。婚后她在 *** 玛波日山上居住。而墀尊公主将而这桩婚姻,恰恰缔结在向唐太宗请婚的前一年即贞观九年。

当然这只是一种浪漫的猜测。做为帝王,政治联姻的对象是否已有妻妾,几乎是一个不值得考虑的问题。史籍中记载的理由则说,唐太宗拒婚的原因是因为吐谷浑王挑拨离间。《册府元龟》中记载说,求婚的使者这样回报松赞干布: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远交近攻,吐谷浑当然对吐蕃没什么好感,更不会想让吐蕃也当大唐驸马。

得知唐太宗拒绝许嫁公主,松赞干布非常不满,不但觉得面目无光,更因为这桩求婚还寄托着他的国家大计:他渴望公主能将先进的唐文化带进雪域。完成他武功之后文治的梦想。为此他采用了娶墀尊公主时用过的老办法。当初尼王不愿许嫁公主的时候,松赞干布就是用的五万兵马威胁踏平尼国的办法,逼婚成功的。

于是,松赞干布旋即出兵攻打吐谷浑,一方面寻这个自己当上大唐驸马就不让别人当的家伙晦气,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实力向唐王朝 *** ,当然另一方面也尝试进一步的开疆拓土。

很快,吐谷浑王就败下阵来,旗开得胜的松赞干布亲率二十万大军攻破白兰羌、丽江等地,一直进入唐朝领地松州,驻扎之后再次派使者带着贡品去长安请婚。这一次态度比较生硬,直统统地宣布请完婚就要立即迎公主走。

唐王朝的公主是下嫁可不是抢婚逼婚,唐太宗哪能吃这个瘪,不肯答应,并下令松州都智韩威就地攻打吐蕃军,不料松州兵力实在有点少,被吐蕃给打败了。

消息传出,唐王朝的一些属藩如南诏就成了墙头草,纷纷掉头归附吐蕃。阎州刺史别丛卧施和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也跟着连人带城地投降。

喜欢以少胜多的李世民发觉自己这次确实低估了对手,遂正式下诏发兵,以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领兵5万讨伐20万吐蕃军。这一次兵力战法都很得当,吐蕃兵败而返。

回到 *** 之后,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上表谢罪,同时仍然不屈不挠地提出请婚。这一次,唐太宗终于点了头,赏识这位年青赞普的性情,并承认吐蕃的实力堪配公主下嫁。

于是,贞观十四年的冬天,雪域使者、松赞干布的重臣大相禄东赞(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又称噶尔东赞)率领一百多位大臣骑士,带着 一等金绿绫缎衣服和镶嵌着红宝石的琉璃铠甲等大量黄金宝物来到了长安迎请公主。

有了前面这一系列的风波,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流传唐太宗六难求婚使的故事了。

故事说,禄东赞面见唐太宗的时候,前来求婚的有好几国,于是唐太宗给众人出了六道智力题,最后只有禄东赞全部回答出来,这才最后敲定将公主下嫁吐蕃。

终于,禄东赞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贞观十五年的初春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当着印度、波斯、格萨、鞑靼等多国使臣的面前,公开宣布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王妃的消息。

大概是禄东赞把任务完成得太圆满,智力题回答得太好,本身又是吐蕃国的大伦,唐太宗对他很是赏识,封其为右卫大将军。最后还把自己的外孙女段氏封做公主嫁给了禄东赞。(见于《资治通鉴》,据说赏识的原因是善应对,难道说真有智力题?就算没有智力题,两国打开了一仗,贞观群臣对吐蕃使臣的措辞中夹枪带棒也是可以想象的,能应付得了确实要水平。另外还要做一个小小的纠正:太宗不可能有姓段的外孙女。唐朝只有高祖李渊的高密公主嫁给了尚书段纶,假使真有赐婚,段氏也应该是李渊的外孙女)。

文成入藏

由于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而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唐太宗还派自己的族弟、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节护送公主。(据说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儿?)

当一应事宜都准备妥当之后,贞观十五年的正月,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便随着吐蕃请婚使节踏上了西去的道路。那尊珍贵的佛像则供奉在一辆木轮车上,由力士嘉嘉拉嘎和鲁嘎牵引,也和她一路同行。而这漫长的路途,成为富于想象和传奇的路,文成公主所到之处,留下了数不尽的瑰丽传说。

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青海湖的由来。高原上的藏族人向往遥远的大海,高原上的湖泊几乎都被他们以海子命名。在汉时它被称为西海,藏名措温波,蒙名库库诺尔,也被称为卑禾羌海,据说它就是远古的瑶池,也是中国历代帝王公祭的圣湖,青海湖这个名字就是唐玄宗所封,他同时封青海湖神为广润公。

在 *** 的传说中,唐太宗为了不让公主过于思念家乡,特赐她一面宝镜,无论她去到哪里,镜中都能显出长安的景象,还给她用黄金各铸了日月之形相伴。当送亲的车队来到唐蕃分界之地、准备弃轿乘马的时候,文成公主再一次从镜中看了一眼家乡的景象,为了能够专心走好未来的人生,她没有将宝镜带走。这面留下的宝镜便成了美丽的青海湖,那黄金铸就的日月则成了日月山。她一面走一面流泪,流成了倒淌河,所以才会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

林芝地区的门巴族,有一种女子披羊皮为饰的风俗,少女披羊尾和四条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女子披牛犊皮或山头皮。这其中的传说也与文成公主有关。据说她入藏时,为了辟邪曾经身披兽皮,后来途经此地,将用过的兽皮赐给了门巴侍女,从此沿袭至今。

当然,文成公主留下的不仅仅是虚构的传说,更多的是沿路留下的礼乐衣冠记忆。据记载,雍正年间果亲王允礼曾经入藏迎送七世 *** 喇嘛,就在雍正十三年二月朔日这天,在噶达地方的惠远寺,这位见多识广的皇弟欣赏到了一场令他瞠目结舌的古风舞蹈,并目为愕眙,心神摇荡,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是唐代公主入藏所留下的舞乐。

唐朝和亲公主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结局 文成公主子女

经过漫长的旅途,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来到了错那(玛多扎陵湖),松赞干布也从 *** 赶来迎接。为了表示诚意,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唐朝女婿见岳父的礼仪拜见了送婚使李道宗,然后才领着新娘和队伍返回吐蕃国都。

藏传佛教认为,文成公主是天上的度母(菩萨)化身,因此当她带着释迦牟尼像来到的时候,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传说,文成公主到达 *** 的这天,是藏历四月十五日,而这一天也是佛祖得道的日子,是藏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据说尼泊尔墀尊公主对文成公主所获得的礼遇非常妒忌,于是设置了种种障碍,使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不能立刻完婚,时间长达将近一个月之久,亏得禄东赞从中周旋两个女人才得以化解。(而另一种说法则是由于联婚过程太曲折,吐蕃的大臣心有不满,编造出种种理由阻挠,使两人的婚礼推迟了一个月。而这位不幸成为反面人物的大臣,竟是请婚使禄东赞。而作梗的理由则是不满唐太宗的智力测验。这就显得更靠不住了。)

说到禄东赞,要单独提出来讲讲。他是松赞干布时期的重臣之一,立下了极大的功劳,而且做了多年的大伦(即宰相),两位公主王妃墀尊与文成的求婚和迎请都是他做的使者。然而吐蕃七贤臣中却没有他的位置。这也许与他和他的家族过深地卷入吐蕃王朝政治斗争中大有关系。

禄东赞的出生时间不详,传说是加查县安绕镇嘎玉村人。年轻时的禄东赞是个铁匠,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吐蕃王朝的权臣,然而他确实做到了。两度为赞普迎娶王妃足以证明他当时得宠的程度。然而有一种说法指迎请文成公主成了他在松赞干布时期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此后不久,禄东赞就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

事实上,在迎请文成公主之前,吐蕃王朝上层的权力斗争就已经非常激烈,据说陪同禄东赞前往唐王朝请婚的两位副使吐米桑布扎及止塞汝恭顿其实就是禄东赞的政敌一派,假如传说属实,那么很明显,这样奇异的组合就代表着背后的权力平衡,以及禄东赞当时已经腹背受敌的政治处境。而他离开吐蕃去遥远的长安完成迎婚任务所花费的两年时间,更是足够他的政敌们在 *** 做好所有的布置,只等他回来发动了。于是他很快就获罪被谴,离开了吐蕃的权力中枢。直到松赞干布去世之后,他才返回宫廷并且重新成为吐蕃国相大伦。

但另一些史料却给了我们另一种说法:禄东赞一直平安无事。贞观二十年(公元646),松赞干布曾派禄东赞到长安晋见唐太宗,还献了一只高达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金鹅。他的大伦之位,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无论如何,禄东赞于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76)去世。三年后,他的长子赞聂希顿登上了父亲的大伦相位,赞聂希顿死后,这个位置被其弟、禄东赞的次子钦陵继承,父子三人先后执掌王朝实权长达五十年之久。钦陵在大伦相位上时,先后与吐谷浑(唐王朝随之卷入)打了两大仗,都获得了胜利。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98,藏历土狗年)夏,吐蕃君臣之间再次爆发权力之争,当时的赞普都松芒波杰大获全胜,次年钦陵兵败自杀,其弟赞婆于当年四月率部投唐。

不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婚礼推迟一个月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因为大臣作梗,墀尊公主的醋意仍然不容忽视。在藏族亦真亦假众说纷纭的典籍记载中,就有不少是关于墀尊公主向文成公主争嫡庶名分的内容。

据说,由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仪式更为隆重,因此墀尊之一次见到文成公主,就在席间迫不及待地说:汉主文成汝,辛苦婚使迎,虽来此藏地,然我先为大。而文成则回答:无心作较量,汝言赛谁强,先越户限大,庙堂建湖上。

遂以兴建佛寺为比,谁能够建好湖上寺,谁就是嫡妃。

当然,最后那座湖上寺是由文成公主所带的唐朝工匠建成了。它就是大昭寺。

建寺弘法

文成公主进藏,极大地改变了藏区的各个方面。

起初, *** 习惯以赭色涂面,文成公主对此非常反感,于是松赞干布下令禁止;民众风俗剽悍,遂又遣上层子弟入唐求学。文成公主带来的嫁妆还改变了 *** 的衣着。她带来了诸色锦缎绫罗衣料二万匹和纺织技术。她入藏之前吐蕃上层都穿戴毡料,从此开始改穿绢绮,并仿效唐王朝建立了严格的等级服饰制度。直到近代, *** 的高级官吏仍然戴着源自唐代进士的金翅白纱帽。至于文成公主带进来的天文算术、纺织农牧、医药星相、历法建筑,也都逐步改变了藏区的生活状况。

公元前一世纪时, *** 已经懂得砌造宫殿,文成公主入藏之前, *** 的红山上已经开始兴建宫室。但由药王洞中的造像以及松赞干布的本尊佛堂来看,最终的完工和扩建,应该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并且得到了唐朝工匠的大力参与。因此才在民间留下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布达拉宫的传说。

然而改变宗教信仰,比起改变生活习惯,更具有挑战性。

早在公元纪年之初的藏王布德贡杰时期,藏区雪域就开始出现了苯教的传播。苯教的教主辛饶据说本是大食人(伊朗),到六世纪时,苯教在藏区占绝对的上风。松赞干布则希望在吐蕃推行佛教,这也是他请两位公主分别带入释迦等身像和佛家经典的原因。

传说,文成公主所带的那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是乘着木车来到高原的,当车行至 *** 北边时,轮子陷入地面再也难以拉动。文成公主便决定就地兴建佛寺供奉金像。松赞干布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墀尊公主知道后也要求为自己带来的释迦八岁等身像修建寺庙,谁知屡建屡塌,只得向文成公主认输求助,这才建成大昭寺。

不过据《大昭寺志》的记载,墀尊公主并不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发愿为金像造寺的,早在文成来到之前的公元639年,墀尊已经开始选址造寺,只是占卜所选的地方是 *** 的沼泽地,虽然奠了基,但这座寺不是建了倒塌就是怎样也建不起来。后面的故事脉络就与上一种的说法基本一致了。文成公主进藏后,墀尊承认能力不够,派婢女带着一升金砂去请求帮忙。于是文成公主经过博唐数理推算之后,发现整个 *** 的地形宛如女魔仰卧之状,极不利于王朝统治,而墀尊所选的那片沼泽卧塘湖,恰恰是魔女的心血,旁边有红山与夹波日山则为心骨,必须施法镇压才能建寺。

墀尊公主无奈,便将文公主推算的结果禀告于松赞干布,然后在机雪娘颇邦喀岩山之上,熔铁水灌凝砖土,修建九层碉楼,四面拴以铁链,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

经过种种波折,墀尊公主终于在文成公主的指导下堵住了泉眼,建成了大昭寺。

在佛传佛教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文成公主在察看风水的时候,还发现若要在藏地昌大佛教显密二宗、维护藏王的统治,仅建大小昭寺是不够的。于是她又派人四处查勘地形,兴建了昌珠庙、藏昌庙、噶泽庙、章巴江庙为四镇边之庙;步曲庙、昆庭庙、格吉庙、扎顿孜庙、隆塘卓玛庙、洁曲庙、喜饶卓玛庙、仓巴隆伦庙为镇支之庙,另外又分别建立了佛塔、石狮、大自在神像、大鹏金翅鸟、白海螺等,以更改风脉。此后,这些寺院都如数地兴建了,而佛教也开始在雪域高原上扎根。此后经过历次灭法与复兴,藏传佛教已经蔚为壮观。

记载说,最早的大昭寺有八座殿,小昭寺是三层金顶的唐式寺庙,里面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十二岁等身像;而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随着光阴的流逝,经过几度兴建的小昭式藏式风格浓郁,已难觅当年的模样。

《教法史》还说,在墀尊公主建大昭寺失败后,大小昭寺都是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两寺同日开工、同日建成、同日开光。

若干年后,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来到了藏地。遵照金城公主的旨意,藏地将大小昭寺内的两尊释迦像进行了对换。

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小昭寺内供奉的则是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由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在传播佛教方面的成就,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他们被称为菩萨转世。松赞干布为护教三大法王之一,文成公主为救助度母、墀尊公主为怒纹度母。(度母:菩萨)

救助度母的称呼,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寻常百姓对文成公主和她所带来的文化的感恩之情。在雪域高原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崇高的,假如有谁被比拟为文成公主,那是更高的赞美。

直到今天,藏族的传统八大藏戏中,之一出就是《文成公主》,对于藏族百姓来说,她就是天女神的化身。

身后之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唐王朝派人出使天竺国,正逢天竺戒日王去世,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唐朝使者王玄策等人被新天竺王抢掠追杀。松赞干布闻讯后派出军队助王玄策反击,一直攻入中天竺,将天竺王阿伏帝阿罗那顺生擒至长安。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霉蛋从此再没能回到天竺去做王。

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即位,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并赐缎绢二千端。松赞干布遣使来谢,献珍宝十五种以供奉太宗灵位,并上书高宗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对于这封奏章的用意,有说是鉴于头一年的天竺之乱有感而发,也有说是想试试唐朝内部情形的。

不管怎么说吧,至少在表面上,高宗君臣认可了头一种说法,进封了松赞干布的爵位并赐杂彩三千端、蚕种及各类工匠。随后应其所请为松赞干布刻了石像,列队于太宗昭陵玄阙下。

太宗葬礼后不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派将军鲜于臣济为使者入吐蕃吊祭。

遗憾的是,松赞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实在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内,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德庆头人之女、小妃芒妃墀嘉(又名孟萨赤姜)在公元633年为17岁的松赞干布生下了一个儿子贡松贡赞。(另两位小妃为木雅王之女木雅茹妃嘉姆措、阿里小邦象雄之女象雄妃勒托曼)。

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的时候,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十三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的是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十八岁就死去了,松赞干布也随后离开人世,时年35岁。

关于松赞干布的早逝,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思子病逝的(逝于 *** 北面彭域色莫岗,今林周县彭波农场附近),也有说是出征战死的,还有说是和他的父亲一样被反叛者毒死的。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

虽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也仍然没有离开藏地,据说她经常住在山南的昌珠寺,或说她仍然住在 *** ,还经常去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上东望家乡。

《新唐书》说,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逝于吐蕃,高宗曾派使臣吊祭。

而藏地典籍中的说法丰富许多。

《世系明览》说,文成公主、墀尊公主是和松赞干布同时显现原身升天而去,临去时还给新赞普的祖母孟萨赤姜明示了治国之道。当然这是宗教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墀尊公主的女仆身患疫病,染给了自己的主人,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去看望墀尊的时候也不幸传染,于是同时去世。

另一种说法,则与《唐书》记载相符:松赞干布去世30年后,藏地流行恶疾,文成公主患病去世。

文成公主去世后, *** 将她的遗体送往雅砻琼结(今山南地区琼结县境)。这里是藏族先民发源之地,也是历代吐蕃赞普的最后归宿,即著名的墓王墓区。

藏王墓在琼结县城东南的穆日山,虽然吐蕃王朝崩溃时曾经发生过挖掘历代赞普陵墓的事件,但松赞干布的陵墓没有遭到破坏。后人所知道的,是文成公主应该仍然和她的丈夫松赞干布葬在一起。

再一次联姻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这位小赞普是贡松贡赞和吐谷浑妃芒姆杰所生的孩子。芒松芒赞成年后,迎娶了没庐氏墀玛伦为王后。

公元676年,没庐氏为芒松芒赞生下了继承人都松芒波杰。算起来在名份上,芒松芒赞是文成公主的孙辈,而刚出生的小王子则是曾孙辈。

不幸的是藏王家族直到此时,早逝的基因仍然非常顽固,都松芒波杰刚刚出世,他的父亲就在当年冬天去世了,享年比爷爷松赞干布还要短。

芒松芒赞去世三年后,都松芒波杰正式即位为赞普,也就是在同一年,文成公主去世,享年约五十五岁。

都松芒波杰即位时还是个幼儿,因此朝政都由其母没庐氏墀玛伦 *** ,一切事宜又都掌握在禄东赞家族手里。这个局面直到十八年后才被一场政变更改过来,都松芒波杰在权力斗争中取胜,巩固了王权。

但是饶有政绩的都松芒波杰也没能逃过家族早逝的阴影。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开始,这位青年赞普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征南诏之战并亲自参与。首先出兵唐王朝的松州、洮州等地,随即于公元703越境攻占南诏。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第二年(公元704)的冬天,二十八岁的吐蕃赞普都松芒波杰逝于南诏。

总的来说,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之后,唐蕃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彼此间的冲突,多数也是到都松芒波杰时期而起,而且多数都是一些小的边境冲突,因周围属国而起居多。而在武周时期,由于内政的原因中原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彼此之间的胜负次数参差不齐。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九月,在取道唐境而与武周军队打了几场仗之后,吐蕃再次请和,次年四月,又遣使前来求婚,武则天答应了下来。

这一次求婚,究竟是为谁求的?由于当时的赞普都松芒波杰虽然早已有妻有儿,但他年方二十七岁,因此颇令人思忖。

然而历史告诉后人的事是:都松芒波杰很快就逝于南诏。无论当初前去求婚时的计划究竟如何,这桩婚事的最后缔结也不可能落在他身上了。

金城公主出嫁

吐蕃为都松芒波杰去世所派出的告哀使来到唐王朝的时候,已经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在位的已不是武周王朝的武则天,而是复辟的唐王朝中宗皇帝李显,他为都松芒波杰举哀并废朝一日理所当然的,吐蕃的赞普也已经换了新人,他就是嘉祖茹,都松芒波杰与王妃琛氏赞姆多的儿子。据各种史籍的记载对照之后,嘉祖茹应该生于公元698年,他是在诸多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中,凭借祖母没庐氏墀玛伦的支持即位的,即位时已经七岁。

神龙三年三月,吐蕃摄政没庐氏再派大臣悉薰热前往长安,献马千匹,金二千两,再次为赞普求婚。四月,吐蕃王后的人选最后确定为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同时被册为金城公主。

雍王李守礼,是李治与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之后。但是金城被选中联姻时,她的父亲李守礼还只是个光禄卿,尚未封王。

算起来,章怀太子李贤是金城公主的祖父,他在三十四岁时被武则天迫令自杀,后来陪葬乾陵。直到中宗驾崩、睿宗李旦即位,李贤才获得追谥为皇太子。武周时期,李贤的三个儿子光顺、守礼、守义和叔父李旦的儿子们一起,都被祖母幽闭在宫中,直到李旦重为相王之后才被放出宫。中宗死后,李守礼于唐隆元年(公元710)被封为邠王。睿宗朝以后,李守礼官运亨通,在两个兄弟死后继承了父亲李贤当初雍王的封号,官儿也从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司空一路干了上去。只是此君少年时吃了太多政治上的苦头,对做官掌权没有太强烈的欲望,一心只想游猎享乐,果然倒也在这上头干出了一番成就:光是儿子就生了六十多个。玄宗时期他的奢侈更上层楼,以至于不知勤俭为何物的诸王都忍不住要劝他省着点用。李守礼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怕什么?我是天子之兄,不怕花光了钱之后死了没人埋。于是他的享乐人生一直如此继续到七十岁寿终正寝为止。

在以百千数计的儿孙群中,除了亲生女儿金城公主嫁做吐蕃王后之外,李守礼还有一个孙女嫁为回纥王妃,封毘伽公主。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八月,随着吐蕃小赞普的逐渐长成,吐蕃再次遣使勃禄星入唐,带来了吐蕃国书及没庐氏的礼品。这一次的礼品带有明显的亲家意味,遍及皇帝、皇后、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人。这预示着联姻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同年十一月,吐蕃再次派大臣尚赞吐使唐,专程前来迎婚。

于是,景龙四年(公元710)正月,刚刚过完元宵节,中宗便选定了左骁卫大将军、河源军使杨矩为金城公主的送婚使。正月二十八日,在家乡度过了最后一个新年的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的足迹,踏上了漫长的入藏之路。

金城公主入藏这年,赤德祖赞(即嘉祖茹)已经十三岁,金城公主的年龄虽没有确切记载,推想也应该是与赤德祖赞相仿的。

对于此次联姻,唐中宗非常重视,他亲自为年幼的侄孙女送行,一直送至始平县(今陕西兴平)才停下车辇,目送金城的车队远去。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分手之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并免金城县百姓徭赋一年。

然而中宗在此时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不知出于何种因素考虑或者是他确实对金城公主依依不舍,一个月后竟主动提出将唐王朝的河源九曲之地赠予吐蕃,追加为金城公主的陪嫁。这个不知轻重的决定成为后来唐蕃之间频频争战的重要导火索。假若说从前唐蕃之战只是为其它邦国而起的摩擦的话,此后却成了双方直接的对阵。

唐蕃之战与甥舅会盟碑

唐玄宗开元二年,吐蕃大伦坌达延取得了一场大胜,唐王朝不得不做退让,正式将河源九曲割给吐蕃。此后直到天宝十三年,才由哥舒翰收复。

河源九曲虽然收复,此事却成了唐蕃之间的一个心结,以至于安禄山之乱发生之后,吐蕃又趁乱频频起兵,吐蕃将领论悉诺(汉名马重英)更于广德元年(公元763)攻入长安。这位论悉诺倒也有些意思,居然找来了金城公主的弟弟广武王李承宏,将其立为大唐皇帝。只可惜李承宏的皇帝只干了15天,吐蕃撤退后他就倒了霉,被怒火中烧的唐代宗流放去了华州。

然而常言道,盛极必衰,在大唐王朝远离开元盛世之后,吐蕃国势也一年不如一年,武功最盛的时期也一去不返。

唐穆宗时期,即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曾孙墀祖德赞时期,吐蕃开始寻求与唐王朝止息干戈之途,接连三次派使臣前往长安要求会盟并祝贺唐穆宗即位。

公元821年九月,唐穆宗派宰相为首的大臣十七人,首先与吐蕃使团于长安西郊谈定盟约,随后再派专使于次年四月抵达 *** 设立盟坛,达成了最终的协议。

唐长庆三年(吐蕃王朝彝泰九年,公元823)二月十四日,唐蕃会盟碑正式落成。唐王朝的专使杜载参与了典礼。此碑一共三块,其中一块至今屹立在大昭寺前,旁边有一棵据传是文成公主手栽的公主柳。此碑被唐王朝称为长庆碑,而吐蕃则称其为祖拉康多仁,意为大昭寺前之碑。通高4.78米,上有盝顶宝珠石盖。虽然唐蕃文字的碑文表述方式各有差异,但是重申唐蕃从此社稷如一的主旨却是一致的。

虽然战事不断,但自文成公主之后,吐蕃赞普一直以唐王朝外甥自称的情形却一直没有变过,因此这块碑也被称为舅甥会盟碑。

这块巨碑的树立,终于在根本上止住了唐蕃之间的时和时争的局面,开始了和好之途。

碑上汉盟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教皇帝与可黎可足都赞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复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州镇为界,已东皆属大唐封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与衣粮放归,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信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具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国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先之者来其灾祸也!仍须仇对反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藏盟如下:神圣赞普鹘提悉勃野化身下界,来主人间,为大蕃国王,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衍,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此王曾立善教善律,以王慈恩,内政咸理,此王又深谙兵事,外敌调伏,开疆拓土,强盛莫比。自此钵教护持之王以后,南若孟族、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涅牟,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国曰唐,东极大海,日之所出,与南方泥婆罗等诸国异教善德深,足与大蕃相匹敌。唐以李姓得国,当其立国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圣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仇,兵争不已。然当此忧危之际,吾人于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也。重寻甥舅之盟,何日忘之?父王赞普弃猎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受王慈恩者,岂有内外之隔,遍及八方矣!四方万国皆来盟来享,况唐国谊属近亲,地接北邻,甥舅商议和协,欲社稷如一,与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立大和盟约,旧恨消泯,更续新好!此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信使往还,频见书翰之通传,珍宝之馈遗,然未遑结立大和盟约也。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欤!神圣赞普可黎可足都赞陛下,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与唐主文武孝德皇帝甥舅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于唐之京师西王会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十月十日也。又盟于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即阳水虎年(壬寅)五月六日也。其立石于此为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兔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唐使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亦树立于唐之京师云。

吐蕃王朝的归宿

不知道是不是应了碑文所言,就在唐王朝走下坡路的同时,吐蕃王朝也开始了四分五裂。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邬都赞去世,他的嫡妃与次妃分别有一个儿子,由于嫡妃之子云丹的身世大有蹊跷,因此年纪较长的次妃之子威宋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贵族的拥戴。

吐蕃王朝的两位王子开始为了赞普之位发生内战。战事自发端之后便不可收拾,贵族战争与平民起义此起彼伏,藏区民生凋零,武功与文治都江河日下,各大地方势力割据,进入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混乱时期。直到成吉思汗兴起,藏区才再次统一并向元王朝归顺。

在这个混战时期,藏区的佛教大盛,虽然屡有灭法之事,却势头不减。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就缘于赞普家族的后人多数都出家为僧尼,这也是后来的藏区能够政教合一的原因。

大约在公元1260年前后,元太祖忽必烈将藏区萨迦派宗教领袖八思八册封为国师,并迎往上都(北京)宫中接受他的灌顶,然后将藏区的管理权作为自己对上师的供养授予八思八。

萨迦家族繁衍生息,法座主持者的妻子中还普遍都有元王朝的公主,将这个管理权代代相传,由此开始了政教合一的模式。

萨迦巴家族统治藏区约一百年,在争战中输给了朗氏家族、帕竹万户长、泽当寺主、噶举派的绛曲坚赞,从此开始了帕竹政权的传承。

帕竹政权从公元1354年到1618年存在了264年,噶玛噶举派此后又推出第悉藏巴政权,维持了一段短暂的统治。

公元1642年,蒙古固始汗率兵入藏,将最后一位第悉藏巴噶玛丹迥旺波溺死在 *** 河,迎请格鲁派五世 *** 喇嘛到日喀则,转而将 *** 地方的全部政权交给了五世 *** 喇嘛,建立起甘丹颇章政权。噶举派的势力从此由格鲁派取代,甘丹颇章政权开始。

早在格鲁派取得 *** 管理权之前,格鲁派的高僧、追认的三世 *** 索南嘉措曾劝蒙古俺答汗返回内蒙,并于1588年接受了明神宗所赐灌顶国师的称号。四世 *** 云丹嘉措也接受了明神宗给予的恰达多吉桑结(遍主金刚佛)称号及官帽、官服及印章。

再往后,五世 *** 入晋清王朝,并认可元明两朝对藏区管治者的任免权。按照这个宗旨,萨迦派和帕竹两派的后裔在举行典礼时被列在首席,获得殊荣。以此表示他们得到过元、明两朝历代皇帝赐给的封文、印信,曾经执掌过统治 *** 地方的权力。虽然说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格鲁派已经开始治理全藏,但是同时在礼节文书中有了新规定,噶举派的大喇嘛活佛们可以拥有高于格鲁派法座的座垫。

第十二饶迥木龙年(1724年),雍正帝向 *** 喇嘛颁赐诏书、金册、金印, 授予政教合一权力。从此开始历代 *** 喇嘛年满18岁亲政的规定。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授权七世 *** 喇嘛格桑嘉措可以委任三俗一僧4名噶伦辅政,包括后来的历代摄政王在内,都由中央 *** 颁布委任状,这一噶厦 *** 机构一直维持到公元1959年。

两个传说

不过,关于金城公主的人生,在藏族民间还有多种传说。

其中有一种说法,讲的是她原本要嫁的是赤德祖赞的继承人江察拉温。据说拉温是赤德祖赞次妃之子,品貌武功都非常出众,因此坚持不愿迎娶藏地属下贵族之女,一定要请婚唐帝。他的固执引起了原本想让女儿做嫡妃的贵族之一聂氏家族妒恨,结果就在金城入藏的途中,拉温被聂家派人暗害。金城公主虽然得知未婚夫的死讯,仍然坚持进藏,转而嫁与未婚夫之父赤德祖赞并生下新继承人。

不过这个记载从各方面来看都有点说不过去。因为记载这一说法的古籍也同时记载说赤德祖赞死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被大臣巴吉桑东赞和朗弥素刺杀,享年58(或说63)岁。即使以63岁推算,金城入藏时(公元710),赤德祖赞也怎么都生不出得能娶妻的儿子的。同时,在另一些记载中,王子拉温死于公元739年,距金城公主进藏已经29年了。

另一个著名的传说,就是王子认舅。

据说,在赤德祖赞外出征战的时候,金城公主在 *** 的王宫中生下了王位继承人墀松德赞。这引起了掌握吐蕃重权的纳囊家族之女、妃子喜登的妒火。喜登设下圈套,将王子从金城公主身边夺走,当赞普返回宫中,他面对儿子生母的各种说法犯了难。

赤德祖赞首先让两位母亲去抱儿子,谁先抱到就是谁的,结果金城公主为了不伤害儿子,在抢夺中输了。赤德祖赞于是明白公主才是真正的生母。(汗一把,这桩事从狄仁杰到包拯为了显示主人公的睿智,老百姓已经让N多人都干过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圣经》还说古代以色列也有位王干过这事)。

不过藏版还有下文:纳囊家族不肯认输,仍然强辞夺理,赤德祖赞便在儿子周岁生日的时候,将两位母亲的家人都请来赴宴,在宴会中,赞普将一只金杯交给儿子,让他自由选择一位外家亲戚。最后,小王子将酒杯交给了唐朝使臣,事情终于最后落定。

这个故事在藏地是如此深入民心,以至于布达拉宫及重要寺庙的壁画上都有这一幕认舅的场面。

不过,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金城公主逝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赤德祖赞的继承人墀松德赞却是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才降生的。金城公主只是他名份上的母亲。倒是那个传说中的拉温王子,很有可能是这位吐蕃王后的嫡出之子。

但无论传说与历史究竟如何演绎,雪域高原的人们仍然没有忘记文成与金城。直到今天,藏族老人仍然以舅舅的称谓尊称来自长安附近的汉族男子。无数的诗歌和戏曲仍然在传颂着她们的故事。

时光虽然已经流逝了千余年,两位大唐公主曾经风华绝代的身影仿佛仍然在神山圣湖间款款摇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4/438301.html

“唐朝和亲公主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结局 文成公主子女” 的相关文章

朱标生前朱棣都没有夺位的心思 朱标死后朱棣为何就有那野心

朱标生前朱棣都没有夺位的心思 朱标死后朱棣为何就有那野心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为何在朱标去世后才开始争夺皇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皇位之争向来激烈,历朝历代的皇位争夺都免不了流血牺牲,为了皇权,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也会以兵刃相对,然而在明朝时,因为朱标在世,朱棣不敢争夺太子之位,也是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争夺皇位的例子。朱标在世时,...

伊尹是如何从社会底层的奴隶一跃成为贤相的?

伊尹是如何从社会底层的奴隶一跃成为贤相的?

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挚,夏末商初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

樊哙作为刘邦的妹夫 刘邦临死前为何派人去杀他

樊哙作为刘邦的妹夫 刘邦临死前为何派人去杀他

还不知道: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樊哙是刘邦的连襟,追随刘邦举兵反秦,忠心耿耿。没想到刘邦临死前,竟然令陈平杀死他,提头来见。陈平左右为难,想了一个办法,留了樊哙一条命。常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历史上李治在临终前是如何安排朝中大事的?

历史上李治在临终前是如何安排朝中大事的?

李治,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 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公元683年,唐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病逝。皇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李治临终前,为自己死后的朝堂格局作了一定的安排。首先,他让宰相裴炎作为唯一的辅政大臣辅佐新皇。其次,给予自己的妻子、天后武则天仲裁国家大事的权力,“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羊续:东汉大臣、清官,廉洁自律,有悬鱼太守的美称

羊续:东汉大臣、清官,廉洁自律,有悬鱼太守的美称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人。东汉大臣、清官,太常卿羊儒的儿子。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凭借门荫入仕,起家郎中,迁大将军(窦武)府掾,因事免职;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囚禁十余年。中平元年(184年),出任太尉(杨赐)府掾,出任庐江太...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靖难之役南军名将平安差点弄死朱棣,最后结局如何?

靖难之役南军名将平安差点弄死朱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靖难之役南军名将平安的故事。平安是明朝靖难之役期间,南军的一大名将,出生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他的父亲平定是济宁卫的指挥佥事,在洪武元年的时候也跟着常遇春将军,在攻克元大都是不幸战死沙场。平安被朱元璋认作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