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又另嫁他人?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5-10)230

众所周知《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最终却与贾探春同嫁海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潇湘馆众人放风筝,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只凤凰风筝缠住,就是潇湘馆“有凤来仪”的象征。预示贾探春的庶出身份连累林黛玉被迫与她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王妃。

林黛玉之前放飞的美人风筝代表与贾宝玉告别,而她所作的《柳絮词》就是远嫁伏笔,《桃花行》更是摹写《题帕三绝》是林黛玉远嫁之后,人生最后的绝笔。

那么,贾探春的凤凰风筝引来另一只凤凰有凤来仪,被一个挂着响鞭的双喜字风筝裹挟而去,预示二女同嫁为王妃。那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还要从贾探春的身世说起。

当日王熙凤说贾探春“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肯定是一语成谶,横生枝节。

后文南安太妃见姑娘们,贾母吩咐贾探春陪着薛宝钗、林黛玉、薛宝琴、史湘云一同出来见客,探春的姻缘线就埋伏在这次会见。

当时史湘云和薛宝琴全都定亲待嫁,薛宝钗商贾出身没人瞧得上,便只剩下贾探春与林黛玉。

《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又另嫁他人?

贾探春被选定远嫁异国,却因庶出身份遭人嫌弃,无奈连累林黛玉牺牲与她效仿娥皇女英二女同嫁,黛玉是姐姐为主,探春是妹妹为媵,则完全说的通了。

总说“石呆·子逢冤失扇子”是日后二女同嫁的重要伏笔。在于石呆·子是“贾宝玉”无疑。他失去的扇子偏巧就是“湘妃、玉竹、麋鹿、棕竹”四样。

湘妃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玉竹算作贾宝玉。

麋鹿是蕉下客贾探春。

棕竹代表行踪,踪迹,目的地。

解释一下就是指林黛玉、贾探春二人出嫁,源于贾宝玉和贾家经历了石呆·子般被人陷害的事。

贾元春省亲当晚点的《豪宴》出自《一捧雪》,脂砚斋批语[伏贾家之败]。石呆·子逢冤失扇子就典出《一捧雪》。暗示林黛玉和贾探春出嫁是被人陷害,应了贾雨村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正是贾雨村忘恩负义陷害,才使得林黛玉出嫁,薛宝钗得到机会嫁给了贾宝玉。

贾元春省亲当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将有凤来仪命名潇湘馆,以及王夫人撵走晴雯,袭人与林黛玉一天生日,却被迫外嫁蒋玉菡等……都应在林黛玉被迫外嫁上面,最终与王夫人和贾元春母女有关。

《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又另嫁他人?

不知如此,贾宝玉第二十三回要为林黛玉驮碑一辈子的誓言,以及续写贾探春《南柯子·柳絮》约定“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约定与林黛玉还会再见……石呆·子的四种扇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暗示林黛玉、贾探春出嫁后,贾宝玉出家之后也寻踪而去。

当日潇湘馆里,薛宝琴讲述西海沿子真真国外国女儿作诗时,贾宝玉被宝琴丫头小螺引来。

小螺带来了海外的消息,螺也有海外号角之意。与紫鹃剪断风筝的西洋小银剪子,薛宝钗送给林黛玉的雪花洋糖,薛姨妈说林黛玉的姻缘隔着海隔着国,贾宝玉抱着西洋自行船模型不撒手不让林黛玉走,都预示林黛玉远嫁海外。

还有林黛玉喜欢的暹罗国茶叶,晴雯吸的西洋汪恰宝烟等等,不多赘述。

需要注意当时薛宝琴得了赖大家的四盆花,却拿出两盆只送给林黛玉一盆水仙,贾探春一盆腊梅,并由此引出西洋美人作的诗。你说为何如此巧?花为什么没送给别人?按说也该给薛宝钗或者薛姨妈一盆才对。偏偏没有!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不用细读都清楚这首诗完全是一副远嫁海外的女儿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口吻。

如果对应《桃花行》和《题帕三绝·三》的内容情景,更贴切地呈现出林黛玉人生的最后处境,最少也是贾探春的自我遣怀。

言归正传,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只凤凰缠住后,并不算完,又飞来一只挂着响鞭的双喜字风筝,将两只凤凰缠住后,三只风筝全断随风飞走。正是“二女同嫁”之形象伏笔。

有人会问,林黛玉的美人风筝不是已经飞走,代表她日后离开贾家和贾宝玉,为什么这只不知道是谁的凤凰风筝还要算在黛玉的头上?

皆因美人风筝代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断”,而凤凰风筝“有凤来仪”,则是林黛玉为什么是潇湘妃子,如何会离开贾家的真相,皆因是意外被贾探春连累,才会奉旨被迫远嫁异国,为贾家牺牲以抱养育之恩。

注意这里的远嫁并不是“和亲”,虽然八十回后内容不得而知,不妨碍推测一二。

就像薛宝琴所说,海外异国有国王仰慕中原文化,要求娶一位中原贵族女儿为妻。原本定下的是贤德妃贾元春的妹妹贾探春,是有意要抄家贾家的皇帝故意刁难。

不想探春庶出的身份被人家嫌弃,更让贾家因此担了责任。贾雨村正因被降职(第七十二回)绞尽脑汁复职,恨贾家这次不帮忙,便将学生林黛玉出卖,提出由她与贾探春二女同嫁,也符合贾雨村小人背叛恩人的伏笔。当日他也是故意让恩人之女甄英莲给呆霸王薛蟠做妾的。情节都能对应上。

林黛玉天降横祸被迫“嫁一送一”,是为“有凤来仪”落在她的头上。

当日贾母珍藏了三件“慧纹”,两件“进上”表明贾元春和贾探春嫁作帝王妃。剩下一件本想留下自用,是要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之意。

可惜越是想留越留不下,最后肯定会被“进上”,致使林黛玉如慧娘一般“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又另嫁他人?

于是,串联所有线索会发现曹雪芹早都在铺垫林黛玉的结局。她判词图画“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在《红楼梦》里就是帝王皇权的象征,无论是宁荣二公的蟒袍玉带,还是北静王的玉带,都是皇帝所赐之富贵权利。林黛玉最终也为皇权所累。

正因为林黛玉远嫁的不得已,贾宝玉才会被动接受,并为了人伦大节娶了薛宝钗替病入膏肓的贾母冲喜。

只可惜婚姻当天贾母去世,贾宝玉守孝并没有和薛宝钗圆房。不久贾家抄家,贾宝玉最终像甄士隐一样出家而去。

刘姥姥讲述的雪下抽柴、观音送子和茗玉 *** 判断故事就伏笔了黛去钗嫁之结局。

出家后的贾宝玉,按照《南柯子·柳絮》和驮碑一辈子的承诺,出海循着贾探春和林黛玉的踪迹追去,找到贾探春并在死去的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

薛宝钗苦寻丈夫不见,皆因贾宝玉彼时出海而去,再不回归。

最终的薛宝钗是与守寡的史湘云姐妹携手共度余生。《折足雁》酒令有“落霞与孤鹜齐飞”,《咏红梅花得花字》“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都是伏笔。

潇湘馆放风筝,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有凤来仪”缠住,最终双双飞去,代表她与林黛玉同嫁远去。也是对林黛玉作《桃花行》和《柳絮词》的最后补充。铺垫最终的离散情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5/440710.html

“《红楼梦》林黛玉钟情于贾宝玉,为何又另嫁他人?” 的相关文章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状元顾鼎臣简介:著有《未斋集》、《文康公全集》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陈人杰:南宋短命才子,一生只留下31首《沁园春》

陈人杰:南宋短命才子,一生只留下31首《沁园春》

陈人杰,一名经国,字刚甫,号龟峰,南宋末期爱国词人,他的一生十分短暂,屡试不第,后来漫游各地,卒时年仅二十六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陈人杰的故事,给大家一个参考。陈人杰现存《龟峰词》一卷,共31首词,全部为《沁园春》调,这也是两宋词史上比较罕见的用调方式。陈人杰的词大多抒写忧时报国...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用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郦道元幼时随父亲郦范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以父荫入仕,继承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夏日山中》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译文及注释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注释裸袒(tǎn):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脱巾:摘下帽子。露顶:露出头顶。松风:松...

从诗歌中探索高适的一生,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从诗歌中探索高适的一生,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故事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诗中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却自有一份豪...

在书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为何对樊哙的评价很高?

在书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为何对樊哙的评价很高?

影视剧中,樊哙多为一个英勇无惧的武士形象,他为人忠诚、威猛,是刘邦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史记》中,其实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很高,称如果没有他那沛公的大业几乎半途而废,指的就是在鸿门宴上,樊哙机智救出刘邦。也正是通过此事,后人在看樊哙时,会觉得他不止忠勇神武,还足智多谋,如果只从外表看或许还真看不出来...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代表、盛世风华的象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与之前的“汉赋”、之后的“宋词”、“元曲”一样,都是所谓“一代之文学”,后来各代虽然也有不逊于唐诗的佳作,但那只不过是某些天才灵感的迸发、而非诗歌精神的突破和重塑。唐诗能有这样让人惊艳的表现,与此时集中出现的众多诗坛名家有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