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英烈传》?主要人物有哪些?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是明代无名氏(一说徐渭或郭勋)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英烈传》写的是朱元璋率群雄英烈推翻元朝统治、剪除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传》的作者扣紧题名,浓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开运时期叱咤风云的英烈群像。 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
创作背景
《英烈传》所写元末明初事,采择了正史与野史,往往注明出处,如《皇明通记》《西樵野记》《皇明启运录》《今献汇征》等。将书中事与《元史》《明史》逐一对按,几乎都能斗榫合辙。其中涉及传说、野闻的,也见诸于《明良记》《庚巳编》《高坡异纂》等笔记。 《英烈传》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关于《英烈传》的作者,学界存有三种看法:一是郭勋,一是徐渭,一是无名氏。
人物介绍
【明太祖】主要人物之一。即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锺离人,《明史》有纪。他自幼聪慧,因家境贫寒,曾给富家放牛,当过和尚。在随舅父做生意的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动乱及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结识了刘福通、郭子兴等英雄豪杰,当刘福通首揭反元义旗时,他亦起兵响应。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知人善任,故其手下猛将谋臣云集,成为反元队伍中最强的一支。他到处除暴安良,注意抚恤百姓,众望攸归,军事上亦取得节节胜利。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部,剪灭群雄,又遣军北上,攻克大都(今北京),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
【徐达】主要人物之一。字国显,濠州人,《明史》有传。朱元璋起兵后,礼请他出山,他分析当时形势,对之指出:元势尚盛,群雄殷富,欲成霸业,甚是艰难。一统天下须以仁德、不嗜杀为本,治国者当有“合天理,顺人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之德,显示了过人的识见。受任为元帅后,追随朱元璋戎马一生,充分发挥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曾设空营诱元将曹良臣中计,杀敌兵二万,并将曹生擒;巧纳吴将赵忠,截吴王骁将邓清归路,逼邓清乞降,严明军纪,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抚恤士卒,安慰百姓,故能所向披靡。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英烈传》的作者在描写乱世英雄们的文韬武略、煌煌功业时,表现出一种英雄崇拜情结。《英烈传》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皆寓含着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崇拜英雄之心态愈强,痛悼英雄的悲剧结局之情愈深重。如果说战死沙场若胡大海者,尚属悲壮,亦算死得其所,病死任上若常遇春者,乃是天意,非人力所及,那么,因功高震主、遭帝王猜忌而死于非命者,则尤令人扼腕痛惜。
由于《英烈传》是明王朝的开国史,因此不可能详细描写朱元璋大杀功臣等事件,但作者还是有意识地点到为止地写出了刘基、宋镰等英杰的悲剧结局,以启示读者认知朱元璋在打天下与坐天下的不同时期对贤才的不同态度,并进而透视其深层文化心态。这里边既打着朱元璋个人的主观印迹,又拆射出封建专制社会特征。从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勾践功成后赐死文仲,到刘邦的“狡兔死,走狗烹”,杀韩信、囚萧何;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的摘棘刺杀功臣,帝王们的作法何其相似乃尔。这就说明,此非个别皇帝的性格、品德、作风问题,而是世袭性的封建专制政体所决定的,个中意味值得人们深思探讨。
艺术特色
其一,作品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朱元璋借助起义军力量,灭元建明的壮阔而又复杂的政治军事图景。其二,《英烈传》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真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真实也是美的体现,同时,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满足其增长历史知识的要求。其三,作者演义当朝皇上先辈的历史,这需具非凡胆识和史识,这种胆识和史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主人翁朱元璋的形象,写得有血有肉。朱元璋虽有帝王之志,却不急于登基。朱元璋起兵时推母舅为滁阳王,后立其子为和阳王,和阳王病不视朝时,李善长、刘基、徐达等表请太祖早正大位,以为生民之主,而元璋笑答众臣曰:“诸公专意尊我,足见盛心。但今止得一隅之地,尚未知天心何归,岂可妄自尊大;倘或不谨,以致名辱事败,返遗后羞。惟愿齐心协力,共成大事,访有德者,立之未迟。”此时,朱元璋手下已云集一大批如徐达、刘基常遇春、郭英等这样能安邦立国的贤士良将,从实力来说,已俱备了称王的条件。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能审时度势,按抑称王之志;而缓称王。由此可见,他既胸怀大志,又能深谋远虑,处世极为谨慎,是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在权势之争异常激烈的封建社会里,有如此心胸气度的君王实在不多。
后世影响
《英烈传》在明代影响很大,书出不久,就有秦淮墨客的《续英烈传》五卷三十四回问世,写燕王、建文事。后又有《真英烈传》,书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