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8-11)250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大爆发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数量较多的科技人才,才能让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曾明确提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之一要务。

战国时期推崇管仲的稷下学官,根据管仲的治国思想,汇编而成的《管子》一书中,就曾提出了天下四民之说。《管子小匡》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士之所以能位列榜首,不仅说明了当时的权贵阶层,已经意识到了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士作为国家柱石的核心地位。

实际上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兴办官学就已经蔚然成风。贵族子弟的基础课程六艺,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体系。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支撑下,开始大力主张兴办私学。至此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体系,读书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生活在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也可以进入私学接受教育。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推移,时至现代社会,教书育人依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头等大事。因为文化、知识、科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三驾马车。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度就会陷入无底深渊,不仅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而且还会因此永远沉沦。

古代教育史中,有两次跨越式發展,之一次是孔子提倡兴办私学,至此即使是贫苦百姓也有权利读书;第二次则是隋朝首创科举制,而唐朝则将科举制发扬光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私学至科举考试,不仅是教育意识的不断发展,更是读书人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唐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一、科举制历史渊源,周代乡举里选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掌握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充当了古代君主的统治工具。周朝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权贵阶级子弟,但乡举里选制确立之后,地方贤士也可以入朝为官。

所谓乡举里选简而言之,就是由乡老举荐本乡贤士,然后历经地方官吏甄别之后,方可由地方直达庙堂。但由于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受到了周朝贵族阶级的 *** 。所以虽然看起来底层贤士可以居于庙堂,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却很少。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二、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动摇

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所以贵族子弟世卿制遭到破坏。简单说就是除了贵族阶级,可以直接世袭父辈官职之外,很多下层人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礼崩乐坏好像是一种负面影响,但如果从根源上去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由于贵族公卿世袭官爵出现了动摇,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开始通过考试或举荐的形式,逐渐进入奴隶制统治核心权利层。笔者认为从贵族阶级世袭制,至底层读书人经过考核入朝为官来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举制诞生的契机。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汉代统治者的用人思想。

为了能够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开创了察举制与征辟制。这两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也设置了很多障碍,但是却要比乡举里选更为进步。很多生活在民间的人才,开始不断走上汉代政治舞台。

事实上真正促进科举制诞生,或者说预示科举制成熟的选官制度,其实是由魏文帝创立的九品中正制。

这种选官制度又称为九品官人法,从其名字就可以得知,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选拔可用之才而设立的官制。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笔者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于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虽然说科举制萌芽于于南北朝时期,但如果没有周代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根本不会出现科举制。

这其实既是古代政治的一种进步,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奴隶制和封建制有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都是在,不断向中央集权制发展。也就是说封建君主,在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中,也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成熟。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四、隋唐科举制

笔者认为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古代王朝选官制度发展过程,可以非常明确的了解到,科举制出现绝非一日之功。从察举制至科举制历经4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科举制,真正成型的关键期是在隋唐。

虽然隋代选官制度承袭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令天下文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考试。

开皇末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并开设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科举制和进士都诞生于隋朝。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五、科举制成型期

真正让科举制迎来春天的朝代,应该是隋朝之后的唐朝。

《新唐书》中曾确切记载,在长达289年的唐朝时期,唐代科举制共开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数为7448人。但又确切籍贯记载的唐代进士,其人数总量大约为846人。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唐代进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代文人一旦进士及第,不仅有鲤鱼跃龙门一般的身份转换,而且还会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所以唐代文人才会不遗余力,遇挫越勇的多次参加科举开始。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可以说进士考试确实为唐朝,选拔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些来自底层社会的读书人,不仅拥有更多社会历练和想法,同时也是统治者对抗门阀士族的工具。当然如果从积极性上去考虑,这些由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也形成了开明进步的进士群体。

在他们的引导和榜样力量的影响下,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可谓前仆后。

很多唐朝时期的知名诗人,其实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当然有春风得意的人就会有失意的人,但是这些失意的唐代文人,却并没有放弃科举考试的决心。

笔者认为,在长达289年的王朝史中,唐代进士群体不仅是政治舞台上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最有生机的文人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人,对唐代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培养进士花销巨大,进京赶考耗费巨资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中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不仅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力,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如果从封建制的根源上去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其实都存在着门阀氏族与皇权之争。

李唐王朝出身于关陇贵族,李渊在起兵之时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很多关键要职,基本上都把握在这些贵族手中。而且皇帝做出的很多决定,其实也深受关陇贵族的挟制。在这种前提下,培养听话的官员,就变成了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事实上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出现,其实也存在这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唐代进士数量要远低于宋代,但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上来的官员对唐代政治格局,或者说权利均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众人勇闯独木桥的时候,却没有人关心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

他们从开始读书到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从家乡赶往长安的各项费用,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支援,而且这毫不夸张的说都是自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中进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唐代读书人的赶考费用

唐代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当时的交通十分闭塞。所以唐代学子想要赴京赶考,基本上都要经历长途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车较多的差旅费,而且家乡距离长安越远的学子,所需要花在路上的金钱就越多。

唐代文人刘蜕曾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应考时的心酸和开销: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笔者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蜕的应考之路长达4000里。由于他的家庭较为贫苦,而且也没有比较富裕的亲属,所以只能艰辛地辗转于路途之上。甚至在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从家乡达到长安再返回故地。

由于身上携带的钱财较少,所以他甚至乞假衣食于道路,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如果再因为天气变化生病,那么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就会长达一年。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笔者认为这段充满心酸的文字,不仅吐露了路上的艰辛,而且也表述出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清代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顿觉凄凉遂写下: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就算不顾旅途劳顿赴京赶考,但却因中举无望又耗费银数百,这位文人居然仰头大哭。

车马费、舟船费、住店打尖,以及医药、服装鞋帽等各项费用,对于唐代底层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无比庞大的开销。尤其是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考生来说,有的时候甚至还没到长安,所带银两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为了能够参加考试,不得不沿街乞讨。

笔者认为唐代读书人,之所以在这种困境下,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只是一句口号不理想。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才是他们科级考试的最终目标。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结 语

纵观古代社会中的读书人,他们每天摇头晃脑熟背四书五经,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再去参加科技考试。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费用问题,其实就高达几百辆白银。如果屡次赴京考试都没有中第,甚至还会因考试而致贫。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就算是在无比强盛的唐朝,依然有很多人读不起书。就算是平民子弟节衣缩食,往往也会因为没钱而中途辍学。就算是能挨到进京考试这一步,很多人也会因为囊中羞涩而苦不堪言。

【参考文献】

《唐代寒士研究》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8/456656.html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吕夷简是个什么样的人?评价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吕夷简是个什么样的人?评价如何

吕夷简,字坦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于宋仁宗时期任职宰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临危受命担重任1022年宋真宗因病去世,年幼的宋仁宗继位,由刘太后执掌朝政。刘太后德不配位,不懂朝廷事务且又性格刚愎,作为丞相的吕夷简既要殚精竭虑处理好纷繁的政务,在关系到国家的大...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还不了解:古代知县和县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很多人以为 “知县”和“县令”都代表着一县之长,但这二者其实并不能够一概而论。你是否了解这两者间的区别呢?“知县”和“县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地位来看,县令是地方长官,而知县却是暂管县...

古代将军镇守边关又手握重兵 古人为何就是不敢造反

古代将军镇守边关又手握重兵 古人为何就是不敢造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将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军,明明手握重兵,为什么就是没人敢造反?中国历朝历代的边疆都有着很大的困扰,很多少数民族与外来蛮族会时常骚扰边关,皇帝就会派出很厉害的武将去镇守边关。而在边关天高皇帝远,手握重兵再加上没有皇帝的管束,将...

古代皇后作为后宫之主 皇后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皇后作为后宫之主 皇后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还不知道:古代皇后的权力有多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宫廷电视剧,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妃嫔故意与皇后作对,设计陷害皇后的剧情。但笔者不得不吐槽的是,现在的电视剧实在是太假了,因为在古代时期,妃嫔与皇后作对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这是由于皇后手上拥有的权力所决定的。古代皇后...

马希范:南楚武穆王马殷第四子,在土家族民间具有极高的声望

马希范:南楚武穆王马殷第四子,在土家族民间具有极高的声望

马希范(899年-947年5月30日),字宝规,楚武穆王马殷第四子,衡阳王马希声异母弟,母陈氏,南楚第三位国君,在位16年(932-947年)。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马希范初任镇南节度使。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位。在位前期,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歃血为盟...

唐昧:楚国将领、天文学家,在垂沙之战中战死

唐昧:楚国将领、天文学家,在垂沙之战中战死

唐昧,祁姓,唐氏,名昧,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天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效力于楚怀王。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兵,攻伐楚国,双方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战,唐昧兵败被杀。部下庄蹻乘机发动起义,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造成楚国四分五裂之局面。人物生...

苏颋: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是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

苏颋: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是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

苏颋(670-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苏颋自幼聪明过人,后进士及第,初授乌程县尉,迁太子左司御率府胄曹、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等职,迁工部侍郎,其父苏瑰死后袭...

揭秘: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揭秘: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揭秘: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秘书在我国古代,作为掌管政府重要文件、负责传达政府决定的职位,其在整个官员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故而在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因为考虑到了秘书官员的重要地位,对其选拔的方式也是在不断地完善的。但总的来说,一种职位在其演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