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都处理了哪些细节?
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读《红楼梦》,往往会有自惭形秽的感受,一览大观园众多女儿,分明十几岁的年纪,却个个优秀绝伦:林黛玉的诗才、薛宝钗的博学、探春的书法、惜春的绘画等等,曹公真乃是为闺阁女子作传,却误伤我观书人,着实羞愧,想我堂堂须眉,竟不如彼一干裙钗。
《红楼梦》的女孩们,其言语、举止、思想、做事,真真胜过今日无数成年人,今不妨以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分析黛玉之心理、举止,以窥探金陵十二钗之首的风采。
由于《红楼梦》时间线有误,以致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实际年龄一直受到广泛争议,或言五六岁,或称七八岁,但不管怎么说,终究是个 *** 而已,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年纪的姑娘,却展现出超高的智慧和情商。
林黛玉初来京都,人生地不熟,加上京都街市繁华,非姑苏可比,故而林黛玉处处小心谨慎,不肯露出半点纰漏,书中这般记: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黛玉常听得【三字细】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自与别人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写黛玉自幼之心机】——第3回
此情节早已老生常谈,但大家却都忽略了一点:林黛玉此时六七岁的年纪,却能保持成人一般的自尊与警惕心理,这是很令人惊诧的。试观今日同龄小孩,吃饭说话尚且分神,安能如黛玉这般?
而这仅仅是开始,荣国府乃是赫赫国公府,最讲究礼仪、规矩,林黛玉但凡出现一点儿差错,便很有可能会被那些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下人暗地嘲笑,此是人情世故之常态,所以林黛玉必须随机应变,这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
纵观林黛玉进贾府的全过程,她很少说话,因为她深通“言多必失”之道理,但同时,林黛玉并不是一味沉默,她总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说什么,不说什么。
譬如黛玉初见贾母,祖孙两人抱着痛哭了一阵,其后众女眷纷纷上来询问林黛玉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林黛玉还是一味沉默,不免会引起在场一部分人的不满,她们心中可能会想:这林姑娘问她话也不好好回答,怎么傻傻愣愣的,一点儿也不伶俐聪慧,不讨人喜欢。
所以林黛玉在这种情况下,她并没有继续秉承之前“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的原则,而是随机应变,非常自然地加入这些对话中: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文字细如牛毛!三岁上,尚未能记甚事,故云“听说”,莫以为亲闻亲见。】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得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第3回
诸君细品此段话,着实细腻至极。林黛玉向众人讲述自己三岁时被癞头和尚度化的故事,此事并非自己亲眼看见,应是听家人闲聊说起,从心理学上来说,正是因为林黛玉是“听说”,所以她本身对这个故事应该并没有太大的直观感受,但她却滔滔不绝地向众人讲述癞头和尚的故事,为何?盖为调节现场气氛。
林黛玉很清楚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样的话。彼时众人出言询问,林黛玉大可以用一句“我从小就生病,现在吃人参养荣丸疗养身体”,简单直接地回答众人的问题,这也符合她之前制定下的“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的战略方针。
可林黛玉没有这么做,而是自然且流畅地给在场众人讲了这么一个自己之前听说的故事,没有给众人留下一个羞手羞脚,不敢言语的呆傻印象,这绝非随口答之,而是林黛玉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行为。
紧接着,王熙凤出场,此处又有一处细节,彼时贾母调侃王熙凤是个“泼皮破落户儿”,并告诉林黛玉称呼她“凤辣子”就行,但林黛玉的反应很有成人风采:
黛玉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儿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第3回
林黛玉异常伶俐聪慧,她能分得清哪些话是玩笑话,哪些话是认真的。贾母与王熙凤乃是忘年交,故而彼此调侃,并怂恿林黛玉称其“凤辣子”,实则是调侃玩笑之语,所以贾母话音落后,她并没有听从贾母的话,而是求助于在场其他姊妹,得到明确答案后,这才缓缓开口,以嫂子称呼王熙凤。
当然,此处林黛玉大可以“将计就计”,真的称呼王熙凤是“凤辣子”,或许还能博得众人大笑,亦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如果林黛玉真的这么做了,那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黛玉骨子里的自尊自爱,不允许她做出“将计就计”的操作,若黛玉这般做了,岂不成了刘姥姥之辈,通过故意搞笑,博得众人开心?所以此一情节,亦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处重要刻画。
其后,贾母让林黛玉去拜访贾赦、贾政两位舅舅,由于贾政外出斋戒不在家,所以由王夫人接待林黛玉,而这个过程亦是经典之笔,将林黛玉的聪慧展露得淋漓尽致,先看此段原文: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写黛玉心到眼到。】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第3回
此段描写经典在何处?王夫人东让,是让林黛玉坐主位——这是男主人贾政的位置。问题在于,林黛玉虽是客,可年龄辈分摆在那儿,她哪里有资格坐主位?所以王夫人的东让,实则有试探之意,看林黛玉是否懂规矩,明礼数,若是林黛玉二话不说,直接奔着主位就坐下,恐怕她在王夫人心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
林黛玉很明白这一点,她知道王夫人的东让是“客气”,或者说仅仅是待客流程。人家客气归客气,自己不能不识好歹,所以林黛玉最终坐在挨炕的椅子上。王夫人一见黛玉这般懂事,便知是懂规矩礼数的好孩子,也不端着了,这才让黛玉上炕坐在自己旁边——贾府处处都是人情世故!
这还不算完,王夫人深知自己儿子贾宝玉是个混世魔王,生怕他会得罪林黛玉,故而提前给黛玉打了个“预防针”——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用睬他。
王夫人此言当是好心,担心贾宝玉总是说一些疯疯癫癫的话,林黛玉新来贾府,万一贾宝玉胡言乱语,得罪了黛玉可如何是好,故而提前叮嘱。
而此处仍有一个经典的细节,王夫人一说混世魔王,林黛玉立刻反应过来是贾宝玉,因为她之前在家里曾听母亲贾敏提起过贾宝玉,且看原文:
黛玉亦常听见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是极恶每日诗云子曰的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第3回
注意细节,林黛玉的母亲对贾宝玉的评价完全是负面的,其对贾宝玉的形容皆是“顽劣异常”、“厮混”、“无人敢管”这样的贬义性词。可林黛玉给王夫人的回复中,却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加工”:
(黛玉)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位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而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
人家王夫人说自己儿子哪里哪里不好,那是自家人的谦虚调侃,林黛玉身为外人,可不能顺杆爬,也附和说贾宝玉如何如何不好,这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交往准则。
于是乎,林黛玉抹去了那些贬义词,并且先抑后扬,称之前听说贾宝玉“憨顽”,但在姊妹中性情是极好的,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贬义程度,反而有夸奖贾宝玉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足以证明林黛玉的聪慧,譬如刚开始众人询问林黛玉读何书,黛玉回答“只读了《四书》”,贾母便谦称贾家三艳“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林黛玉立刻会意,等到后文贾宝玉出场,再次询问林黛玉“读何书”时,林黛玉的答案则变成了 “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此中差别,诸君细思,便知颦儿之聪慧。
《红楼梦》中此类细节多如牛毛,非苦心撰写难能有此文笔,后人赞红楼全书无一字是闲笔,确是正论,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