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铤而走险的意思是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那么,成语铤而走险的主人公是谁?铤而走险出自哪里?成语铤而走险历史典故又是什么?
成语铤而走险的主人公是晋灵公。晋灵公(前624年―前607年),姬姓,名夷皋,晋文公之孙,晋襄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前620年―前607年在位。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宠信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盾、赵穿兄弟杀害。
成语铤而走险的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铤而走险的典故
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更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
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