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司训篇原文有哪些情节?该如何翻译呢?
聊斋志异《司训》原文
司训[1] 教官某,甚聋,而与一狐善;狐耳语之[2],亦能闻。每见上官,亦与狐俱,人不知其重听也[3]。积五六年,狐别而去,嘱曰:“君如傀儡,非挑弄之,则五官俱废。与其以聋取罪,不如早自高也[4]。”某恋禄,不能从其言, 应对屡乖。学使欲逐之[5],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6]。一日,执事文场[7]。 唱名毕[8],学使退与诸教官燕坐[9]。教官各扪籍靴中[10],呈进关说[11]。 已而学使笑问:“贵学何独无所呈进?”某茫然不解。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示之势。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12],辄藏靴中[13],随在求售。因学使笑语,疑索此物,鞠躬起对曰[14]:“有八钱者更佳,下官不敢呈进。”一座匿笑。学使叱出之,遂免官。
异史氏曰:“平原独无,亦中流之砥柱也[15]。学使而求呈进,固当奉之以此[16]。由是得免,冤哉!”
朱公子子青《耳录》云[17]:“东莱一明经迟[18],司训沂水[19]。性颠痴[20],凡同人咸集时,皆默不语;迟坐片时,不觉五官俱动,笑啼并作, 旁若无人焉者。若闻人笑声,顿止。日俭鄙自奉,积金百馀两,自埋斋房, 妻子亦不使知。一日,独坐,忽手足动,少刻云:‘作恶结怨,受饿忍饥, 好容易积蓄者,今在斋房。倘有人知,竟如何?’如此再四。一门斗在旁[21], 殊亦不觉。次日,迟出,门斗入,掘取而去。过二三日,心不自宁,发穴验视,则已空空。顿足拊膺[22],叹恨欲死。”教职中可云千态百状矣。
聊斋志异《司训》翻译
有个掌管学校的教官,耳朵聋,但和一个狐狸很友好。狐狸对着他耳朵说话,就能听见。每当拜见上司时,他便让狐狸跟随,因此,人们都不知道他耳朵背。过了五六年,狐狸辞别他离去,临走前嘱咐说:“你现在的样子就像一个木偶。木偶不舞弄它,脸上的五官便都没有用。与其将来因为耳聋获罪,不如自求清高,现在就辞职回家。”但教官留恋官禄,不听狐狸的劝告。此后,他答对上司的提问时,常常驴唇不对马嘴。学使要赶他走,教官哀求大官们给讲情,才留了下来。一天,这个教官在考场中任事。学使点完名,退下和教官们闲坐。教官们乘机纷纷从靴子里摸出要走后门的考生名籍,呈给学使,请求录取。过了会儿,学使笑着问他:“贵学怎么没有要呈进的?”教官茫然不懂。靠近他坐的人忙用胳膊肘捅捅他,把手伸到靴子里示意。教官正好在为亲戚代卖房事中用的淫具,总是藏在靴子里,到处求卖。看到学使笑着问他,怀疑是索要这种东西,站起来鞠个躬说:“有个价值八钱的更好,只是卑职不敢呈进。”满座人听了都暗笑起来。学使生气地将他赶了出去,于是被免官。
异史氏评道:“当年后汉在平原郡做相的史弼,不乱揭发,可算中流砥柱式的人物。这位聋教官倒是这一流人。学使大人贪官好色,就该把那丑东西呈献给他。教官因为这倒被罢了官,也真够冤枉啊。”
朱子青写的《耳录》一书中记载:东莱有一个老贡生,脑袋迟钝。在沂水县官学中任司训,性情颠狂痴呆。每当同行们聚会时,老贡生总是默默地坐着,不发一语。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地五官都动起来;又哭又笑,旁若无人。如听到别人的笑声,就会立即止住。平时十分贪吝,积攒了一百多两银子,埋在书房里,连老婆孩子都不让知道。一天,老贡生独自坐着,忽然手脚自己动起来;一会儿,自言自语道:“一辈子做恶结怨,挨饿受冻,好不容易积蓄下的银子,都埋在书房里,如果有人知道了,怎么办呢?”像这样一连说了好几次,连官学中的一个仆役正在旁边,他也没察觉。第二天,老贡生外出,仆役进去,将银子全部挖了出来盗走了。又过了两三天,老贡生不放心,挖开藏银子的洞看看,已空空如也,他顿脚捶胸,悔恨地直想死去。可见,教职中的人可算是千姿百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