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跟了癞头和尚皈依了佛门,这种结局有什么用意?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贾宝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尚渡女人,道士渡男人,偏偏贾宝玉跟了癞头和尚皈依了佛门,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曹雪芹创作的伟大文学著作《红楼梦》,结局是悲凉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用将一切归零的态度对待他认为的末世。
这部小说开篇写了两位宗教人物,一位癞头和尚茫茫大士,一位跛足道士渺渺真人,两人下界干了两件事,一是协助补天顽石作为神瑛侍者的附属品,了却一场人间历练。还有顺便寻找几位有慧根的人度脱他们远离红尘。
两人有明确的分工,茫茫大士主要来度脱女性,却没有一个成功,劝英莲、黛玉出家,人家的父母死活不同意,对于薛宝钗的态度很奇怪,他不劝她出家,倒是给了她一副海上方和一包药引子,教她做冷香丸,害得薛大姑娘心冷无情,一生毫无幸福可言,宝钗的悲苦这老和尚多少要负一点责任的。所以,我一直觉得癞头和尚也许前世是和宝钗有仇吧,呵呵。
癞头和尚的工作很不成功,其实金陵十二钗的确有两人是出家了的,一个被动的是妙玉,一个主动的是惜春,不过都和他没有关系。
渺渺真人的工作却很有成效,他一瞅一个准,比如度脱甄士隐,人家道士自说自唱,就将甄士隐的慧根激发出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个弟子。还有柳湘莲,连一句话也不说,那柳二爷是主动找上来的。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就工作能力和结果看,和尚比道士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这样的结论不可下得太早,因为癞头和尚不鸣则已,最后一鸣惊人,人家最后将之一男主角收纳麾下,成功带走了贾宝玉。
这就很奇怪了,和尚的分工不是专渡女孩子吗?他怎么改了?偏偏打起宝玉的主意?
也许是曹雪芹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贾宝玉个人的皈依佛门的潜意识
《红楼梦》本质上对各种思想都持怀疑态度。曹雪芹一边深陷儒家桎梏,一边反对儒家。她否定薛宝钗的选择就证明了这一点。贾宝玉喜欢《庄子》,他不提《老子》至少说明他不大认可,对于小说里各种道士极为反感。但是如果真的将《庄子》视为精神支柱,他最后的出家行为证明,《庄子》至少给不了他现实疑问的解答。
梳理曹雪芹的思想脉络,会发现,对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或者说传统思想,他基本上都反对或者不认可。《红楼梦》本质上是一部苦苦思索精神和现实出路的小说。曹雪芹不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设依赖经济基础而又必须以生产力达到变革的水平才能实现。所以,他不可能找到出路,反而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最后只好出家当和尚。贾宝玉的出家,本质上并不是为博大精深的佛学所吸引,而是对现实的逃避,没有选择如柳湘莲那样当道士而做和尚,是因为他讨厌道学,对佛学还能接受而已。
佛门对于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来说,起到的是一个避难所的作用,小说里有好几次,宝玉都流露出去做和尚的念头,尤其是和黛玉闹矛盾或者对于家族选择他无法接受时,脑子里的潜意识就是出家当和尚去,根本不过是他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现实。
二是照应了贾宝玉向往清净女儿世界的愿望
曹雪芹显然是喜欢女性大于男性的,虽说他在小说里说不喜欢被男人污染了的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但是,很明显,他喜欢凤姐、平儿,喜欢秦可卿,喜欢尤氏……对于贾母和刘姥姥两个老太太,他不仅喜欢,还带着虔诚和敬仰。《红楼梦》诸多的男性,没有人能让曹雪芹产生过这样的深度认同。
贾宝玉恨不能重新投胎成为一个女孩子,相信现实里的曹雪芹应该也有自己的女儿梦。他是从人性的根本角度出发,认为女性比男性天然的美好。
茫茫大士下世度脱的女性都没有成功,在贾宝玉这里成功了,冥冥中,算是将贾宝玉和女儿们同列了。他如此讨厌男性,怎么可能去追随渺渺真人和一众浑浊男人们为伍呢?
三是曹雪芹个人的意识倾向,他不喜欢道士
相比佛门,曹雪芹更不接受道士。
《红楼梦》里一共出现过四位道士,那个天齐庙的王一贴,坊间都夸他的膏药好,一贴就见效,口碑这么好,但他对宝玉说了实话,他卖的膏药其实都是假药。皇家道观清虚观的张道士,出身荣国府门下,曾是荣国公的替身,在曹雪芹的眼里,他也就是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投机分子。再就是贾敬,贾敬应该是受了什么打击才万念俱灰,寄身宗教的,这个人物的原型应该是曹雪芹的亲人,但对他的这个行为,小说给了一个定位,就是“和道观里的道士们胡羼。”否定得很彻底。再就是本不属于凡间的渺渺真人了。
贾府倒了,俗世已没有了庇护之所,贾宝玉其实并没有什么选择,贾宝玉的出家为僧,常常被解释成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常常被美化成对统治者的控诉。这都是贾宝玉的主角光环在起作用,或者说是被曹雪芹高超的文学艺术所征服,人们善良的好意。
没有那么神秘,曹雪芹终究是一个落魄不得志的世家子弟读书人,他找不到出路,更不知道时代的车轮将要驶向何方,既看不清前路,又必须给个结果,想来想去,也只有佛门最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