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11-01)531

空城计的故事取自《三国演义》,故事中司马懿手握重兵,为何不经试探就退兵了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汉末三国的最终走向三家归晋,也就是政归司马,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历史走向的必然,任你卧龙、凤雏、幼麟、江东猛虎都难逃历史车轮的碾压,都无法改变广大百姓希望统一的民心。谁也不愿意生活在战乱中,分久必合,这是大势所趋,但为什么是政归司马,这里面却又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也有着很多的未解之谜。

比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空城计,司马懿做为曹魏后期能力极强的军政统帅,手握重兵会怕一个弹琴的诸葛亮,会在一个狭小的城池面前裹足不前,不进行任何军事试探就退兵?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空城计”的背景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后期,当马谡丢失了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后,诸葛亮为了确保蜀汉的其他部队安全转移,将身边的重要将领和军队都已经安排好了退路,唯独自己和部分老弱病残,没有及时转移,困守在西城。

这时的司马懿率领曹魏大军10余万来到西城城下,诸葛亮羽扇纶巾谈奏一曲,曲调时而平缓如小桥流水,时而激荡如十面埋伏,这一下让司马懿惊惧,认为城中必有埋伏,所以未命令一兵一卒进军,哪怕是探查,就匆忙撤军。

这段小说的描写是相当的精彩,却没有合理的逻辑,所以正史三国志中没有关于空城计这一段的描述,那么没有空城计,那这个事件为什么是迷,罗贯中真的完全是杜撰?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是选择撤军?这就是真相

“空城计”的真相

笔者认为,空城计确实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精彩,但是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兵少且需要携民撤退是有的,那么兵少,司马懿选择追击只是没有困住诸葛亮是有可能的,这也就是空城计的原型,那为什么司马懿没能追上诸葛亮,或者说诸葛亮为什么能轻松携民撤退。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事层面的,诸葛亮的一生为相为将都将谨慎二字放在心头。他主政蜀汉时期,心知曹魏非速亡之国,蜀汉的绝对主力不容许和曹魏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这样的话,蜀汉将短期内无可用之兵。

因此蜀汉出兵都是阶梯配置,多利用地形 ,且不和曹魏骑兵正面硬刚,在初次北伐时,诸葛亮的部署是赵云、邓芝率领小股部队牵制曹真,马谡守街亭,高翔领小股部队接应马谡,除此之外,蜀汉还有一部分兵力留守刚收复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这部分兵力也是蜀汉的预备部队,而当街亭失守,也正是这三郡的预备队担负起了迁徙百姓的任务,这些是生力军,并未参加街亭战役,也未参加赵云的箕谷战役,在这个时候曹魏的三路人马,张郃军和街亭军大战,且有高翔、王平阻击,无法短时间展开追击,曹真的部队由于地形所限和赵云的撤退得当,也无法追击过来。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那么追击过来的只能是司马懿的部队,这时候司马懿的部队刚收拾完孟达不久,还需要分兵驻守上庸,如果要迅速追击蜀汉的迁民部队,势必要轻装轻骑,那么兵力多不了,以为数不多的部队长途奔袭追击蜀汉以逸待劳的生力军,胜负几何,很难判定,司马懿应该有所考虑。

而且从后来的诸葛亮撤退顺带收拾张郃来看,诸葛亮的后撤往往伴有埋伏,所以司马懿在军事角度来说,追击占不到便宜,不如任由诸葛亮退去。另一方面就是政治层面了,很多人说司马懿放过诸葛亮是因为怕兔死狗烹,司马懿没了对手,曹睿就不会看重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后面的司马篡权。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其实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就诸葛亮一次北伐的时间来看,曹魏政权中,曹真,张郃等忠于曹魏的宗亲大将都还在,司马懿如果这次追击能够取胜反而是大功劳,说不定有机会更快取代曹真、张郃的地位,毕竟军功在乱世是不可替代的。

反而如果司马懿不追击,很可能会演变成通敌卖国,毕竟张郃取得街亭之胜,曹真箕谷也是胜利,你司马懿反而是放任诸葛亮迁走三郡百姓。因此在“空城计”的过程中司马懿会追击诸葛亮,也想困住诸葛亮 ,但军事层面允许,不追击政治层面过不去,只能象征性的追击,然后撤军。

结语: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个精彩的小说故事,这点没有问题,而真实的之一次北伐撤军就是空城计的原型,它所体现出来的军事层面和政治层面和空城计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当的接近。这里面既包含了诸葛亮从初胜到大败的辛酸无奈,也包含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

司马懿能够全面的分析战局,也能够兼顾军事和政治,可以说他的才能奠定了司马家在曹魏政权的未来,当曹魏宗亲人才凋零之时,司马家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他个人也成为了三分归晋的必然性之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11/470915.html

“空城计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司马懿不经试探就撤兵了?”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谯周简介: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谯周简介: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谯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晙(653年-73...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长孙无忌修定《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长孙无忌修定《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是唐高宗令人修撰法律典籍,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

常衮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常衮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衮(729—78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译文及注释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

《绝句二首·其二》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注释逾(yú;):就是愈,更加的意思。欲燃:将要烧起来,...

《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登楼》译文及注释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

评论列表

小花
小花
2个月前 (09-15)


空城计的故事虽为小说中的精彩篇章,但其中所体现的军事智慧与政治考量却值得深思,司马懿作为曹魏后期的军政统帅在面临诸葛亮的北伐时展现出了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政治头脑的考虑;他既考虑到追击诸葛亮可能带来的胜利成果也可能面临的损失风险权衡得失后选择谨慎行事展现了其深思熟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三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局势和人物间的微妙关系可谓历史大势所趋下的偶然事件背后隐藏着必然的逻辑与策略思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