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为什么愿意为了救刘备的儿子甘愿丢性命呢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这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千百年来,关于他的美德,他的佳话,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可谓有口皆碑。
刘备曾封赵云为“五虎大将”之一,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对赵云最深的印象是他智勇双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写赵云“单骑救主”故事,说: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刘备带领10余万军民,从新野前往江陵,命张飞断后,赵云保护家小。行至当阳,被曹军追上,势不可当,军民大乱,情况十分危急。刘备抛妻别子,仓惶南奔。赵云在混乱中也与刘备家小失散,身边仅三四十骑相随,便在乱军中四处寻找,先后找到了简雍、甘夫人,刺死曹仁部将淳于导,救出糜竺。赵云将甘夫人等送至长坂坡,又折回寻找糜夫人和阿斗(刘禅)。
路遇曹将夏侯恩,赵云一枪将其刺死,夺得曹操的那把“青缸”宝剑。此时,赵云已是单枪匹马,但毫无退却之意,只顾往来寻找小主人,最后终于在一土墙下的枯井旁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此时身带重伤,为免拖累赵云救主,拒绝赵云多次请其突围,投井而死。赵云见糜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遂推倒土墙盖住枯井。随后,放下护心镜,将阿斗放在怀中,重新上马,在乱军中夺路突围。其间,刺死曹洪部将晏明,冲开一条血路;又遇曹将张郃,赵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慌忙之中连人带马跌入一土坑之中。张郃正要用枪刺杀,忽然一通红光滚起,赵云坐骑平空一跃,跳出坑外,张郃见状,大惊而退。曹操在景山上看见赵云威不可当,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提活的。”赵云趁势枪刺砍杀,拼命突围,冲出重围时,已是血满战袍。见到刘备后,赵云下马伏地而泣,说自己未尽职责,遂将胸前酣睡的小主人还给了刘备。
赵云在当阳长坂救阿斗事,于史有据,但又不能说尽然有据,因为此事在《三国志》中记载十分简略。据赵云本传记载:刘备因曹军压境,“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直接写赵云救主有关的只有14个字,而且用以描写行为、动作和结果的,只有“抱”、“保护”、“皆得免难”七个字。寥寥数字,平淡无奇。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对此事的描写也很简单,不过一二百字,而且故事主要不是为突出赵云形象。罗贯中在创作这段故事时,在星星点点史实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虚构和夸张,编织出了一串串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大大突出了赵云智勇双全的形象。其智如主母自尽,他推倒土墙掩埋尸体,以免遭敌军 *** ;又如将阿斗抱藏怀中,既便于应战,又能护卫幼主。其勇如从四更杀到天明,又如在精疲力竭中还从敌人手中夺来宝剑,甚至跌入坑中还能勒马跃起,斩将、砍旗、夺槊,单人独马,先后杀死曹营名将50余人。故事显得丰满,可读性很强。
尽管赵云抱着刘禅,保护着甘夫人,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中横冲直撞的。但是,几百年来,由于罗贯中笔墨酣畅的描写,人们都相信,当年赵子龙确曾在长坂当阳与敌搏斗,舍命救主。自明万历年间的丙子年(公元1576年)人们即在长坂坡上建有“长坂雄风”大石碑,后来又增建有“长坂坡公园”、“子龙阁”、“糜后祠”等,以显彰“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和英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