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
为什么说孙策的死是否和孙权有关系,还有曹操之说法,而对于孙策来讲,一个整年出去带兵的人,为何会被刺杀?而这个也是肯定在背后有着阴谋之说,那么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 ***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与孙权有关吗
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
我们已经知道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即孙河)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这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策之死 与孙权有关系吗
在孙策之死发生前,张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后来,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众将和从人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孙权却不像这样。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从孙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来看,孙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处。据《三国志孙坚传》上说:坚四子:策、权、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说: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据后人考证:孙坚有五子较为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在孙策之死中,孙策是被人刺杀的,孙权坐领了江东,而孙翊及其他兄弟却很少提到。我们先来看一看孙翊。《三国志吴书孙翊传》上说: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记载: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从中可看出,孙策死后,继兄位的可以是孙权。还有可以是孙翊。孙翊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兄位呢?后来,孙翊也像长兄一样被人刺杀,刺客却是自己的从人边洪。
据《三国志孙翊传》上记载的孙策之死: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扬,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样,就可看出,孙权要杀妫览、戴员二人,可孙翊却礼遇他们,予以重用,孙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翊对妫览、戴员二人有恩,他们又怎会杀恩人孙翊,除掉自己的保护伞呢?在《三国志》中,妫览、戴员二人并无叛意,后孙权派孙河前去责怒二人,他们觉得: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刘馥。
裴松之在孙策之死中注引《吴历》的话: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进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在孙策之死中间疑问很多,刺杀者为什么会是身边的从人?他怎会成为孙翊家中的亲兵呢?他为什么要杀孙翊?整个郡中怎会无一人来救?
孙朗在《三国演义》中只在第七回出现一次。《三国志》中也无孙朗,从裴松之所注引的书籍来看,《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中,实有孙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其中的孙匡实是孙朗。可能因为他被禁锢终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遗忘了。可孙权又为何因一次战役胜负,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别族禁锢呢?
这样看来,孙家五兄弟中,除了孙策之死、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难道还不令人深疑吗?另外孙权的三个父叔中,孙静和孙贲都无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孙辅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孙权关了起来。据《三国志孙辅传》上说: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另外像孙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像这样。还不令人怀疑吗?
孙策之死的历史背景中,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孙策为何英年早逝
《三国演义》中说吴郡太守许贡上表,建议将孙策召到京师软禁起来,这个策略实施的可能性大约为零,孙策是肯定不会应诏的,曹操也做不出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那么这个上表的实质就是:许贡要向曹操表明心迹,他是忠于朝廷,忠于曹公的。
孙策之死许贡之说
许贡上表事件发生得恰逢其时,既然在江东有这样一个孙策的反对派,事情就好办了,尽管许贡的上表被孙策截获,许贡势力也随后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但这并不影响曹操势力借此遏制孙策,这一点,从中情局的对华政策上可以得到足够的启发。
演义中说孙策绞杀许贡之后,贡家小尽皆逃散。有家客三人,要与许贡报仇,恨无其便。,所谓恨无其便,是指找不着下手的机会,但我们知道,最终三人还是得手了,从恨无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间必然暗藏玄机。这便不得不让人想到郭嘉的话,郭嘉这番话是从许昌来人的口中转述的,嘉靖本和毛本内容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大意便是: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这话传到孙策耳中时,刺杀事件已经发生了,尚在养伤的孙策听到后是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射吾者,必曹之谋也!吾誓取许昌,以迎汉帝!
孙策之死曹操之说
为什么孙策会认为在这起刺杀事件中曹操脱不了干系?我们有必要提到孙策被刺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策方举辔而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搠。孙策大喝,急取所佩之剑就马上砍去,剑举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拈弓搭箭,射中孙策面颊。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一点,这次行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甚至连孙策随身所带的佩剑都被动了手脚。我们不免要怀疑,许贡的这三个家客,有这样的能力吗?能够将魔爪伸到孙策的身边,这是怎样的一股势力?那个在孙策佩剑上做手脚的人又会是谁?
孙策之死孙权之说
有人怀疑这件事与孙权有关,因为孙权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孙策死后,孙权是更大的受益者。笔者以为,尽管孙权在这件事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但其时孙权尚且年幼,何况此事有违人伦,孙权从中作祟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个大胆的观点也启发了笔者,既然连孙权都可以怀疑,那还有谁不能怀疑呢?
在笔者看来,谁是江东更大的投降派,谁就是重大嫌疑人。联想到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对于投降的热衷,一个大胆的猜想也由此产生:
郭嘉对孙策之死的预料,可以被看作是对曹操的一个建议,至少也是提醒,于是许贡的这三个家客,便成为了曹操阵营天然的棋子,而曹操方面更是利用自己的人际 *** ,找到了埋伏在孙策身边的一个危险人物张昭。
周瑜在介绍张昭时是这样说的:一人能博览群书,善书隶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学,彭城人也,姓张,名昭,字子布。陶谦曾聘,不肯屑就,故来江东避乱。很有意思,曹操与陶谦有仇,张昭也对陶谦不感冒,并且张昭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对比孙策,他与曹操之间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何况皇帝在曹操手里,这对张昭来说或许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张纮似乎要更中忠心于孙氏,曹操想趁孙策之死起兵伐吴,多亏张纮劝说才作罢,孙策派张纮而不是张昭到许昌上表,看来还是非常明智的,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策对张昭的政治立场是有顾虑的。
外有许贡家客,内有张昭,在曹操势力的推动之下,要制订一个针对孙策的周密计划,自然也从恨无其便变成了易如反掌。从表面上看,更大的受益者是孙权,但年幼的孙权还需要依仗张昭等人来稳固政权,尽管在张纮的劝说下,曹操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但有了张昭这枚棋子,一切都变得好办了许多。由张昭辅政的孙权,对曹操的态度比起孙策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由袁绍派去江东的使者陈震来证实却说陈震回见袁绍,说:孙策已亡,孙权领众。曹操封权为讨虏将军,结为外应矣。
孙策暴亡,不啻于江东发生了一场 *** ,曹操从此不必再担心江东发动的奇袭,而可以专门应对袁绍。什么是政治,我想说,这便是政治,三国时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