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何人所著?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怎样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少年时深受旧礼教的熏陶,后来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梁、宋、滕、魏、楚等国。曾任齐宣王的客卿,但因主张未被采纳,愤而去官,退居故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起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追随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孟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孟子死后,他的名声更是越来越高。魏晋时,史学家仍以孟荀并称。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扬孟抑苟,定孟子为孔子之道的唯一继承人。到了宋代获得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由于奴隶的解放和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为社会的人的价值和地位空前提高,“天道远,人道迩”,“轻鬼神,重人事”的哲学思想应运而生。那时思想家们面对现实,探讨人道人性,而且人性问题成了百家争鸣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孟子在这场争辩中,对于人性的特点、人性的来源和人性的保持与寻回等问题,在《告子章句》中都作了明确而系统的回答。
《告子章句》是《孟子》中一篇。《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写成于战国中期。《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现存7篇。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编为“四书”。《孟子》中的《告子章句》分上下两篇,这里节选的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