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府邸在哪
吴三桂的府邸在哪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剿灭李自成后,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因吴三桂常年驻兵在外,在京城的时光寥寥可数,而北京城内的平西王府格局建筑别具匠心,足以看出府邸主人对其建造耗费了心血,不像是常人在外征战之人的府邸,有人推测北京城内的平西王府是吴三桂的府邸,这样看来实在没有可信度。
吴三桂府邸
其实要论吴三桂的府邸,只可算上他在云南割据为王的住所,当时吴三桂受清廷封爵,封为平西王,驻守云南。起初,吴三桂经过常年征战,身心具疲,想当几年的安逸藩王,遂在他的藩地内大兴土木,填湖建房、扩建花园,重新修建鸣凤山金殿,将北京城那座金光闪闪的“金殿”原模原样的照搬过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金殿名胜区坐落于昆明市东郊的一座鸣凤山上,供占地1773亩,因此大多建筑都由铜制品构成而闻名。这座经历百年的私人豪宅,成为了明清时期建筑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的杰作。庭院内古木苍松、沟壑深幽,整个庭院的布局构图都大有深意,其中“金殿朝晖”、“鸣凤山茶”更是昆明十景中更具代表的景色。另外天门古道、鸣凤晨钟、太和遗迹、栗花风荷等更是巧夺天工、趣意盎然。
太和宫中心建筑就是金殿,也是整个吴三桂行宫最耗心血的点睛之笔,金殿顾名思义,大都由金属铜建造而成,小到门窗、供桌、佛龛、神像,大到房梁、屋顶、帷幔都是由铜筑成,整体建筑富丽堂皇,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
吴三桂墓地介绍
吴三桂不论是在历史当中还是在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都记得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气将领,也知道那个三王之乱里的举兵叛清的悍将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死后葬在那里?需要我们用历史还原当年的情景。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地一直以来都笼罩一种神秘的面纱,吴三桂反叛以后,在衡州称帝,做了五月有余同年八月十八便病死了。吴军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一直到十月才公布吴三桂的死讯,遗体秘密运往贵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后匆匆携遗体回到昆明。此时由于清军全面反攻,吴世璠不得不秘密安葬吴三桂遗体。清军破入昆明城,却未发现吴三桂的墓地,得到的一盒骨灰也难辨真伪,不知真假。
2010年6月贵州黔东南马家寨发现陈圆圆墓地,在此对吴家秘传人进行访问得知,陈圆圆墓地旁不远处就是吴三桂的墓地。根据李治亭、王政尧、徐凯等五位专家对墓碑文的考察,碑文内容影射墓主人就是吴三桂无疑,且此碑利于康熙去世半年之后,以求躲避风头。
至于吴三桂墓地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吴家秘传人讲述:在清军破城之前陈圆圆已带领吴家子孙秘密离开,来到岑巩县马家寨,并在生活避世,为了不让外人发现这里,只有秘传人以口述方式流传,至今已是10代。通过专家考核,秘传人所讲大部分皆为史实,部分无法考证。但碑文中透出吴三桂死期年号等信息皆是吻合,所以吴三桂墓地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吴三桂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吴三桂的失败似乎是历史注定的,朝代兴替的所有契机似乎都是因吴三桂的失败而发生的。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中,损兵折将,为解心中激愤,向清军投降,借助其兵力剿灭李自成义军,从而加速了清军入关原本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吴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发布檄文,而他却仍未摸透历史的脾性,非要逆历史潮流而为之,在大清朝站稳根基,羽翼丰满之际,与清廷抗衡,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晚年称帝算是其一生中更大的失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称帝最为荒诞的一位。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吴三桂晚年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然而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例数吴三桂这一生,似乎眼前永远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而他在这中间兜兜转转,不能审时度势,看清历史,顺应潮流,终将自己的命运迷失在这雾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
吴三为什么桂反清复明
明末清初,朝代交替,吴三桂深知自己正陷于两难境地,当时崇祯帝已被李自成威逼,于景山自缢,而自己的父亲也幽禁于李自成手中,无论是出于什么考量,归顺大顺军都是吴三桂的之一选择。
吴三桂反清复明
然而当吴三桂意气之下斩杀李自成派来劝降的使者,并口出狂言称:“李贼自送头来。”这一招算是自断退路了。尽管如此吴三桂仍无心降清,满怀着侥幸心理,计划着向老对头满清族伸出橄榄枝,望借兵助其平定李自成势力。然而吴三桂没想到的是,他向清军搬救兵,这一搬就将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了北京,从此再无退路。
可能你会疑问,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何必引狼入室,令自己再陷囹圄呢?其实当初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可见吴三桂起初并未有明确的降清意图,他只是想借兵对抗李自成,以解心中怨气,了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吴三桂在清王朝建立,始终心怀狼子野心,意欲反清复明了。
吴三桂的最终结局
吴三桂一生历经风雨,在乱世之中摇摆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犯下了叛国大罪,而在其晚年竟也为过上安逸日子,面临清廷削藩诏令,吴三桂重整军队,宣布反清计划,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结局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没过几个月的光景,吴三桂在抑郁中抱病而终,其孙吴世璠继续带领云南驻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终全军覆没,三藩之乱正式结束。
吴三桂真的是汉奸
吴三桂汉奸这一说法来源于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将满清军放入关内,因此便不分青红皂白让吴三桂背负上了汉奸这一罪名。
吴三桂汉奸
若是站在拥护明朝的立场上而言,真正篡夺明朝政权的乃是大顺军首领李自成,在其攻陷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的过程中,吴三桂甚至都未曾赶得及见末代皇帝最后一面,在赶赴京城的途中便传来明王朝覆灭的消息,若是叛吴三桂护主不力、不曾尽臣子忠心的罪名尚且在情理之中,汉奸这一罪名实在与其所作所为没有多大关系。
再者,从另一角度出发,李自成覆灭明朝政权,是 *** 之间内部的斗争,并升级至民族矛盾,而吴三桂将满清军引入关内这一行径确实将被崇尚民族主义的 *** 所诟病,但满清与 *** 之间真的有如此之大的民族差异,可以将吴三桂判定为汉民族的罪人吗,真相恐怕并非如此,满清统治下的中原与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原,更大的不同就是民族融合,清王朝可以说是完全汉化的王朝,或者说是中国化的王朝,它的存在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古代中国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
朝代更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极为平常的现象,民族斗争在华夏多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也不能狭隘地认为哪一方为异族,因此从历史的大范围深层面而言,吴三桂担当不起汉奸的恶名,他只是称不上忠义之士,而非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