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最憋屈的配角蒋干 是东吴周瑜的同窗好友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1-08)220

①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募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三国最憋屈的配角蒋干 是东吴周瑜的同窗好友

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而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吾中计矣!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②却说曹操连得二书,心中疑惑不定,聚众谋士商议曰:江左甘宁,被周瑜所辱,愿为内应;黄盖受责,令阚泽来纳降:俱未可深信。谁敢直入周瑜寨中,探听实信?蒋干进曰: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操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

左右取马与蒋干乘坐,送到西山背后小庵歇息,拔两个军人伏侍。干在庵中,心中忧闷,寝食不安。是夜星露满天,独步出庵后,只听得读书之声。信步寻去,见山岩畔有草屋数椽, *** 灯光。干往窥之,只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干思:此必异人也。叩户请见。其人开门出迎,仪表非俗。干问姓名,答曰:姓庞名统,字士元。干曰:莫非凤雏先生否?统曰:然也。干喜曰:久闻大名,今何避居此地?答曰: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物,吾故隐居于此。公乃何人?干曰:吾蒋干也。统乃邀入草庵,共坐谈心。干曰:以公之才,何往不利?如肯归曹,干当引进。统曰:吾亦欲离江东久矣。公既有引进致信,即今便当一行。如迟则周瑜闻之,必将见害。于是与干连夜下山,到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三国演义《四十七回》

这两回段落是蒋干在《三国演义》的戏份,之一回说的是在赤壁战役中蒋干之一次在曹操面前露了一次脸,还许诺前往江东招降周瑜,特别牛逼的不带什么珍宝就过江,要知道当初李肃奉董卓之命去招降吕布的时候还带了一匹名马赤兔和大量的金银珠宝,这家伙真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招降周瑜,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在心里骂他在装逼,不过这个先掀过稍后再提,他是不是在装逼自有分析。

而他过江后,却被周瑜明着摆了一道酒宴。这跟现代处事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什么在酒宴上说,三杯两盏美酒入肚,大呼吃菜吃菜别客气,在觥筹交错中,喝得尽兴,只字不谈事情,周瑜靠的就是这个,话说这也只是形式上问题,蒋干大可以边喝酒边招降,可周瑜偏偏让武将太史慈当监酒。说起监酒这个特殊的地位,可就有趣了,一般的理解也就是在酒宴上的监督宾客饮酒!

无酒不成宴,古人对劝酒敬酒之理看得很重,长辈向晚辈敬酒,晚辈必须立刻从席上站起来,微躬身躯回敬长辈,并且还要满饮杯中的酒,稍后还要离开位子,跑到长辈面前再回敬。而主人向宾客敬酒也有一套很繁琐的礼节,就跟走程序似的,枯燥无味,放到现代就是作秀装逼。反正需要知道的是,在酒宴上,担当监酒的人地位就是更大的:

《江表传》记载:孙权宴请蜀国使者费祎,令诸葛恪(ke)监酒,诸葛恪用马鞭拍费祎的背,疼痛难忍。费祎启禀孙权说:蜀国丞相(诸葛亮),可与周公相比,都护君侯(诸葛瑾),可与孔子相比,今有一小儿,是执鞭之士。诸葛恪回答:你来到大国,傲慢无常,以鞭打你,有什么不合道义?众人大笑。

这一段讲的虽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的才智,但也间接的表现出在酒宴上监酒的地位,当时的诸葛恪官职并不算大,却执鞭拍打盟国的使者,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对外国使者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就已经说明了使者尊贵的地位,可监酒的诸葛恪却如此胆大,凭什么?凭的就是他监酒。

至于要监什么就要看当时定下的是什么规矩,一般的规矩都是不能不喝酒,或者不能喝多,再或是饮酒后需要作词吟诗一首,不然监酒之人有理由惩罚,被惩之人轻则颜面尽失,重则奉命斩杀,奉谁的命?奉上司的命,酒席上监酒的地位虽高,但靠得还是顶头上司的威能,不然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是你小小的监酒能杀得的?不过在酒宴上担当监酒还是有好处的,可以搞残跟自己关系不好的同僚,看他醉酒后洋相尽出,再顺便安个罪名告知上司然后送他去见阎罗王。

紧接着蒋干就是进了周瑜下的套,让人高马大的太史慈在一旁当起监酒,而周瑜像是故意要做给蒋干看一样(其实还真是故意做给他看的),还把自己的佩剑交给太史慈,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

看着一脸煞气的太史慈,铠甲闪亮,双臂修长,更要命的是他修长的手臂还拿着监酒用的佩剑,蒋干惊愕,连话都不敢多说,到了别人的地盘不老实不行啊,在如此情况下,就算蒋干有三寸不烂之舌又何用?他完全没有开口机会。 再接着蒋干被装醉的周瑜拉到卧室里共眠,放心,这两人不是在搞基,他们是同窗好友,在学习期间不知道同窗而读、同床而眠几次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搞了这么多次的基,要是这样我没话说了。然后接下里的故事情节就是蒋干偷看周瑜的书信,听到周瑜故意说出来蔡瑁张允要诛杀曹操的密语,使聪明的曹操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怒火攻心,立刻让武士把这两个深得水军精要的将领砍了。

三国最憋屈的配角蒋干 是东吴周瑜的同窗好友

而第二回讲得是蒋干再一次在曹操面前露脸,自荐前往江东探听消息的虚实,而曹操也让他去,这一份信任还真不是随便就能磨合出来的。可惜蒋干再一次让曹操失望了,到江东之地还没站稳步子就被周瑜很友好迎接了直接被送到凤雏庞统所在的地方,为什么?为了连环计的实施。

见到庞统后,蒋干一下子就知道他凤雏的名号,究竟是庞统的名号太响,还是蒋干对天下能人早就已做了一番详细了解?天南地北的,他是怎么得到这些资料的?要知道在古代可没有互联网,这个稍后再分解。

当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凤雏后,也知道庞统还没有事主(他的确是没事主),蒋干愿意为他引荐给曹操,而庞统也顺水推舟的跟蒋干来到了曹营,布下了赤壁大战最重要的计谋连环计,被周瑜的一把火把连得结结实实的几千艘战船化为灰烬,戈戟尽数沉沙于长江。

再后来便是曹操败北于赤壁,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两次决定赤壁之战格局的蒋干在这之后便无任何踪迹,他是和大军一同被烧死在赤壁,还是被曹操给砍了泄愤?再或是出逃了,那他又逃亡到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而且让我特无语的是,我翻了好几遍的《三国志》都没能找到关于他的史记,也许当时的陈寿不记得三国里还有这个人。不过我的同道说,《三国志江表传》里是记载了蒋干这一个人:魏国谋臣,周瑜的同窗,因大方的性格和善辩的口才,成为淮水一带知名的秀才(还有一种: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二带,莫与为对。)。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一段话

关于他的事迹,除了三国演义上述的两场戏份外,也就是一些民间野史记载了这么一个人。

唯一的记载就是:少有辩才,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与周瑜一同师承颜衡,出师后在魏将满宠府中当书簿,教满宠之子识字,在这之后他被举荐到曹操席前,掌管着曹操笔、砚、纸张等东西,有点像私人物品保管员。不是秘书,秘书是荀彧,但可以知道的是,无论曹操有什么重要文件,蒋干都能事先看到。

至于颜衡嘛,在讲这个颜衡之前,得先说什么是淮江书院。

淮江书院创立于公元163年,占地81亩,另有146亩的田产淮江书院开支,它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一块圣地。由颜衡和卢植二人创办,得到许多名满天下的儒士如乔(桥)玄、何颙(yong)、许劭等的大力相助,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三千余子弟皆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成名成就于天下者,有百余人人之多,昔日的豫州牧蒋华、庐江郡守纪守、光禄大夫唐仁、太子太保卫元、侍中魏杰、大鸿胪吴致、御史中丞贾宜都是淮江书院的俊杰,共有三十多人成为国之栋梁,还有太子太傅姜军、光禄勋章宪、幽州牧叶龙、庐江郡主簿黄代、荆州书佐文和等二十多人都曾在东汉各地显露锋芒,担当重任,还有许多淮江书院的弟子无意于仕途,游历天下,四处讲学,成为东汉各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最显著者乃是江南才子史丰和钱英,就连汉灵帝都亲笔为书院题字君子之德风。

淮江书院鼎盛时期有二百多学生,更大的三十六岁,最小的十六岁,皆是品德优良、资质极佳。他们或是门第显赫的世家子弟,或是富甲一方的社会新贵,少数寒门之士凭着天赋和苦学,也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们从踏入书院的那天起,已经是一脚踢开了富贵门和功名窗,毕业之后到处都能受到重用。再后来一点,卢植进京为官,成了清流的领袖,平叛黄巾军的名将,乔玄则隐居于市,一心著书,只剩下颜衡独立支撑着淮南书院。

那颜衡乃何许人也?他乃合肥人是也,师承于前辈儒家大师马融,三十岁时仿效孔子游学四方。在普遍的东汉史书里很难能够见到他的身影,说白一点,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的恩师,当然最后也被叛逆的周瑜气死了,使周瑜不得不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两年,不过这是后话。他学识渊博,见解精深,连皇宫里的汉灵帝刘宏都知道了他的才学,招他入朝。然而,他事事皆以孔子为榜样,无意于仕途,只想兴办私学,将仁义礼智信的义理传播给每一个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温良恭俭让。灵帝为鼓励读书人,授予颜衡三品秘书监之职,食皇家俸禄,不派实务,让他一心办学,以表彰他兴学教民之功。

淮江书院虽是私学,但比众多的公学更具盛名。自高祖刘邦以来,就有了公学官办学校。自文帝以来,又细分为太学(国子学)、府学、州学、县学和乡学等五个等级,分布全国。私学只是公学的一个补充,不能和公学相提并论。可颜衡能把淮江书院经营得如此兴盛,连贵族子弟都以入读淮江书院为荣,这实在是当时的一个异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颜衡的心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这样才叫配叫老师),任何人都不能亵渎,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严格的出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质量!

就如以识人著称的乔(桥)玄,也是颜衡的好友,才学广博,刚断明识,廉洁奉公,曾任太尉,乃是一代名臣,对淮江书院支持多多,本人也常来淮江书院讲过学。在一次受邀前来书院讲学的时候,他带来一个了一个如今在现代还备受争议的人曹操,少年时期的曹操已经是聪明过人了,遇事机警,就是有点放荡不羁,负气仗义,乔玄很喜欢曹操,还曾有乔玄要把家属托付给曹操的传闻,觉得他将来可以担当国家之重任的故事,所以乔玄就想把曹操送到淮江书院寄读。

可出乎乔玄意料的是,颜衡在看到曹操后,摇了摇头,他看得出曹操聪明机警,却放荡不羁,品格不够诚实,言行不够端正,所以任乔玄说破了嘴皮,颜衡也不肯收曹操,使乔玄丢尽了面子。从那以后,乔玄再也没踏进淮江书院,不过也只是两年而已。

还有的是,作为日后吴蜀缔盟者外交能力绝对强大的鲁肃鲁子敬也曾到淮江书院求学。而颜衡认为他学识不错,人也十分聪明,但他自幼父母双亡,疏于管教,行为放荡不拘,颜衡也没有收他,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周瑜都求他收下鲁肃,可颜衡倒也坚决,执意不收,但他也不禁止鲁肃进出书院,更不阻碍两人的来往,而一代枭雄曹操连进出书院的资格都没有,要是给他知道,不知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如果我告诉你,蒋干也是淮江书院中的一员,一样也是颜衡最得意的学生,颜衡出门在外,都是蒋干在一旁陪同,在古代能在师长及主公同车一侧可是一种殊荣,能作为大名士门下最得意的学生可不容易。要说颜衡不识人吧,周瑜就是他带出来的,说他识人吧,却又拒绝了大奸雄曹操和缔盟家鲁肃,这一点我真的很疑惑。

最重要的是他和周瑜友情深厚,每到放寒假时,他两次到周瑜家里做客,和周瑜同桌夜读,同床而眠,亲密得像是一对义兄弟。要说才华吧,有才华的人在淮江书院多得是,为什么周瑜偏偏就跟蒋干关系这么亲密,要说魅力吧,蒋干长得也不怎么帅,看着游戏人物像甚至还觉得他有点贱。可要说蒋干身上没什么本事,我实在是信不过来,至少我知道,这两个人不是在搞基,而是真正的倾心知己,不然你能够说刘关张三个人是在搞基吗,很明显不是嘛。

而周瑜也曾对其家属说过,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在这里又要引出一个故事:在周瑜发表儒学在乱世之中无用论后,与颜衡一番辩解读书人需不需弃笔从戎,颜衡惨败在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口中,连吐几口鲜血生了重病卧倒在床,过不了多久就一命呜呼了。颜衡是当世的名士,教出来的三千余子弟遍布全国,这三千余弟子又四处讲学招收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而周瑜气死了自己的恩师,免不了要受到天下读书人的声讨。

面对所在地(庐江舒县)读书人的声讨和家中长辈的怒斥与族谱中的除名,只有十四岁的周瑜在无奈之下只能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他不再是世族公子,不再是舒县人人敬仰的天才少年,过去曾拥有的一切他不再拥有,更不用说保护他了。人们看他如看过街老鼠,虽说不上打,但骂是一定有的。

那一刻,一直在温室里成长的周瑜之一次品悟到世态炎凉。

在出走之前,周瑜带上祭礼前往颜衡的墓,在颜衡的墓前长跪不起,诉说着昔日的师生之情。

而好巧不巧的是,淮江书院众多的学子也来到颜衡的墓前,看到长跪的周瑜,一片声讨声再次向这个少年袭来,在书院里他是最年轻的学子。声讨声稍稍停息后,面无表情的周瑜静静的离开颜衡的墓,来到舒县的一个很僻静的酒馆,借酒浇愁风沙吹过的痛留在心中,不变的笑容,带着血和泪的天空,是否还飘着梦,阴霾大地之中,万里苍穹,谁又能看懂?漫天繁星之中,我要做自己的英雄。

而在颜衡之事后,唯一前来安慰周瑜的人,只有蒋干。

在人生的更低处,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就算是仇人真心前来安慰自己,或许会化仇为爱吧,那种干渴如饮甘泉滋润心扉的感觉很难用文字说明。

与失意的周公瑾对饮数杯薄酒后,蒋干开始安慰了:公谨,许多人在徘徊和观望,包括我,你却先行一步,你成功了,是替我们杀出一条血路,你失败了,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无论你是成是败,我都要敬你一杯水酒!(已大致译成白话文,原文残缺,只能推拟成这段话了)

反正当时的周公瑾听了,心中大震,几分悲壮,几分豪迈,化作两眼热泪落入杯中的水酒,接着他一饮而尽,长啸:人生兮数十年,笑看天下兮英雄豪杰,能有几盏春秋?(这句是原文)

翌日清晨,蒋干便悄悄把周瑜送到了城外,还相赠一匹白马,离别前又是一番洒泪,面对只有一匹马、一把长剑,还有一箱书且只有十四岁的公谨,年长他几岁的蒋干又怎放心得下,比周瑜他老妈还要担心他,也许这一份情谊成了在赤壁之战周瑜不杀蒋干的主要原因吧。

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得出蒋干和周瑜的情谊是很深厚的,是那种在亲情之上,在基情之下的情谊!不是搞基。特别是鱼鱼那家伙,就算哥要搞基,也绝不找你!!!!

现在我再来讲一讲蒋干的辩才。因为史料的欠缺,并不能得知蒋干擅长的是什么领域,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再或是典籍领域?都有可能,但可以知道的,蒋干精通儒家所有的经典,即经学。至少能够倒背如流,因为这是淮江书院的主流,其实所谓的经学,除原版的经文外还包括经文的注疏。原文加上这些注疏才构成伟大的经学,而这些注疏经过历代大儒的增加补注,博大精深,非常复杂。

蒋干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还陪同在侧,能不精通么?要是遇到那些经学大儒,打招呼是必须的。那情形就像是现在的教育,你科目成绩要是不好,你的班主任和家长敢拿出来显摆么。

但基于天赋有限,他并没有周公瑾那种举一反三、说一知十的能力,这倒是一大遗憾,毕竟他没周瑜家那样家大业大,更没有从小就受到文学熏陶,但他胜在自信,胜在坚韧。

儒家经典只要是淮江书院学子都能精通,那蒋干又是靠什么陪同颜衡呢?要知道蒋干长得并不帅,看着还觉得有点贱,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可以说,蒋干与周瑜最明显的差距就是面貌,一个长得特帅,还特别写进史书中,而一个长得特贱,不过这个有待考证。

所以蒋干应该很会讲,远超同门学子,而且至少与颜衡、周公瑾差不多,不然待在一块总得挑点话题说吧,要是说得不好就不会下一次了,还有所说的话题必须符合交谈双方的口味,不可能总是以儒学经典为话题,笑话三遍惹人厌,更何况还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就是能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精华。而这里又侧面说明了蒋干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那这独到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句话:你和我都是人,我凭什么非得听你说的?我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公务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就不能说出来?只要是人都会这么想,哦,除了现代世界的老师不会这么想,他们本来就不是人。而蒋干所说的东西必须足够独到,足够吸引人,不然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讲?更何况还是一代名士一个老人颜衡和才华胜过他自己的周瑜?不独到不行啊。

想一想,一个精通所有的儒家经典,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的人,拥有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件很不可能的事情么?他过江去招降周瑜不带任何珍宝,靠的还是一句话,一句周瑜说出来的话:

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威胁更大,肯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蒋干自认足够了解周瑜,他明白珍宝这种庸俗的东西打动不了周瑜的心,我想,他也明白,周瑜是一定会效忠孙氏集团的人,恐怕他的过江不是招降,而是劝降,对孙氏集团的劝降。

六万军队对百万大军,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不过,最后的结果不是逃就是降。因为给那六万人都是特种兵,能以一挑十都拼不过人家,人家百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你,就算曹操军队不够百万,但也有八十三万,还不是一样?耗都能耗死你。

跟我玩消耗?小样儿。我想这是曹操看到单薄的孙刘联军后,心里一直乐呵着的念头,但他不知道的是,水火无情,这两样东西的威能可不是以一挑十,而是以一灭万,八十三万大军还不够它们塞牙缝,好在这是单数,在大自然的威能下,老天爷还是给曹操留下了三万无损耗的大军,不然孙刘联军早就乘胜追击,直攻中原了,至少长江北边的城池是一定全收进来的,可孙刘联军却不敢动,因为赤壁大战也让他们消耗巨大,根本不够资本去ko掉那三万无损耗的陆地型军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而在这之前,孙氏集团中有超过半数的官员是绝望的,认为孙刘联军必输无疑,所以蒋干的出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要做主公的孙权投降,不怕在前线的周瑜不投降。就算他之一步招降不了周瑜,恐怕第二步他就是直接面见孙权了。

可老天爷却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随着孙策到处征战的周瑜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骄狂自负的少年了,他现在是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万军!在赤壁与曹操对峙着。就算蒋干足够了解周瑜,但两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已经把这了解给完全抵消掉了。

只在府中做些文笔功夫耍点嘴皮子的蒋干完全跟着周瑜设定的轨道走,可以说,蒋干缺乏的是实践锻炼,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里,他实在是没有实践的机会,因为这一个缺陷,他完败在周瑜的手中,但这也不能说他无能,不然他怎么靠着他那点文笔功夫和嘴皮子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占得一个位子?而且一个营帐并不大,能在里面的人不多,可蒋干偏偏就在里面,什么概念?

有才能的概念!有料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蒋干至少不是政治型人才,不然曹操干嘛带他来赤壁,战场耶,会死人的地方耶,在战场上,要政治型的人才有何用?不留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带到前线当炮灰么?爱才如命的曹操会这么逗比么?当然,也有人说,带政治型人才外出征战,也有可能是为了留在身边看着,好让他老实一点,比如受到曹操猜忌的荀彧。可能让曹操猜忌并留在身边的人真的很少,比如司马懿和杨修,要是这样说蒋干岂不是更厉害了?都能和荀彧和司马懿还有杨修比肩了。

在曹操与周瑜双方军队对峙的期间,曹操打听到消息,说蒋干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两人感情深厚,便让在九江干着事的蒋干调来前线,为的就是让他前去招降周瑜。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里面并没有三国演义里所说的群英会,两人见面的情景很平淡,就在周瑜督兵的小屋子里,分属两个阵营的两人不谈军事只谈常事,就是出师后自己怎么样了,如今在干嘛干嘛,什么时候成了亲家中的妻与子如何如何,敢情就是现代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遇到一块所谈的话题。

而常事聊完了,周瑜也很信任蒋干,居然带着蒋干查阅整个水军营寨,屯粮处,器械房,连兵员的住所周瑜也尽心说明,有一个当好导游的潜质,俨然他就是把过了江的蒋干当成观光的游客,之后周瑜就很明确的表示自己受孙氏集团的恩宠,对蒋干大谈特谈孙家对自己怎么好,只有一个目的:别想来招降我,没用。也不知蒋干是失望了还是怎么样了,反正他在周瑜说完后,一句话也没出口,没有相劝,没有长言,一直笑而不语,临走时就只是长叹一声,然后驾舟回曹营了,之后两人再无见面。

姑且不管这是不是真的,能够知道的是,蒋干也不是战斗型人才,他是一个文人,自古就有手无缚鸡之力是文人的妙语,你让蒋干穿铠甲拿刀剑去拼杀,是不是太残忍了点?要真是这样,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幅度下降了。

而且他能够在众人面前露脸自荐,想必职位不是书簿这么简单,在等级制度森然的封建社会里,职位低下的蒋干不可能在众人面前这么浪,不然连小小的书簿都能在众人面前出谋划策,那曹营里还得了?那些比他还厉害的谋士岂不是逆天了?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蒋干和郭嘉、贾诩、荀攸一样是智谋型人才,属于随军谋士,辅佐主公将士决策,没事就出几个奇谋,或是看着武将合着自己的计谋冲锋陷阵,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最重要的是,还是深得主公信任的谋士,不然在计谋上一步错满盘皆输,官渡赤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一条计谋,赌上的是无数将士的生命,谋士出谋虽是出谋,无非是提点建议,可到头来还是由主公来决策,要说曹操不信任蒋干,还真说不过去。

能得到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为人生信条大奸雄曹操的信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却成了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间接人,使曹操的疑心病复苏,还砍了深得水军精要的将领蔡瑁、张允二人,要是周瑜的反间计失败了,曹操在赤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了,因为这两个将领的确能够把曹操的陆军在短时间内变成水军,让北方的旱鸭子个个变成南方的水濑。

但有一点要提的是,这两个人是荆州水军最直接的指挥人,有极高的威信,远不是刚来的曹操能够比得的,也正因为如此,事态才严重了要是蔡、张二将真得反了,那新降的荆州水军肯定也会跟着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曹操不得不立刻杀掉这两个人,在百万大军中,有十六万士兵是荆州水军,而且曹操剩下的士兵全是陆军,最要命的是,这些陆军全安营在陆地上,就算想回援住在洼地附近荆州水军水寨里的曹操也做不到,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恐怕曹操的尸体都凉了,就凭作为曹操亲卫军的虎贲也没有能力挡住叛变的荆州水军,在人数上是个差距,更何况虎贲也全是北方人,自身都难保。

所以,要解决这个忧患,只能把领头的核心人物给ko了!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那从周瑜那里回来的蒋干有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呢?我想他是意识到了,他是懂的,不然他也不会连招呼都不打就驾舟返回,为的就是向曹操打报告,让他做好准备,不然元帅被叛军袭击了全军必会乱成一团,而敌军若是乘乱出击,完全能够坐收以一当百的功效,那时曹操军势就算是不死也绝对会残掉,兵败如山倒,神仙难救啊。

当曹操要杀蔡瑁张允二将的时候,不能只想到一旁的蒋干不劝阻就是废物谋士,而是要想到杀掉这二将会带什么样的好处,还有蒋干为什么不劝阻的原因,也许他所想的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样的,这二将不得不杀,算是这是反间计,一样要杀,形势所迫啊,而且他也知道想在曹操这样精明的领导身边混没能力不行,但是需要注意凡事只出主意,永远让领导自己决定。

第二回讲的是他再来到周瑜的营寨,这次的任务更 *** 证实情报。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能有有效收集到情报的一方,胜利的几率一定会大幅度上升,曹操也不例外,派出密探潜入周瑜军中,可收集情报相对一些容易,而验实情报的真伪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要实地考察就必须蒋干亲身,而见到主事人周瑜他当然不能这样问:黄盖要来投降是真的么?然后等等这些机密当然不够这么直白的问啦,所以要套话。

在野史记载中,蒋干有辩才,而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一句话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通俗一点,就是有纵横家的风范,是口才一级棒的人,把言场当战场的人,这一类人脑子绝对好使,不然怎么讲赢对手?被人骂了还不知道,而这一类人骂人也不是直当的骂,而是拐着弯骂,明着是赞你暗着是讽你。

要从才华胜过自己的周瑜口中套话,说起来还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单不说能力先,单是之中的信心都让人汗颜,蒋干哪来的信心?从他的能力和口才中来。

当然,也有人会问,他不一定要从周瑜口中套话呀,他可以找其他人啊,呵呵,他能找谁?你当军事机密是人人都能知道的么?只有高级将官才能知道,就如黄盖的投降,蒋干总不能到黄盖的营帐中问他:黄老将军,我家主公听闻你要投降他,是不是真的?对此我只能呵呵。

只可惜对自己超有信心的蒋干再被周瑜摆了一道二话不说直接被押送到庞统所在房子的附近,为的就是让蒋干注意到庞统,然后引荐给曹操好实施连环计。

可怜的蒋干这次连话都没能跟周瑜说上,更别说套话验实情报了,但当他见到庞统后,他觉得能不能验实情报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因为他遇到了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凤雏,仅次于卧龙诸葛亮的超级大人才,如果能把庞统引荐给曹操,不失一番功劳,留守在许昌的尚书令荀彧不正是如此么?

要提一提的是,在庞统的一番自我介绍后,蒋干立刻就识得他是凤雏。或许你会说,名声响的人被别人认得很正常啊,可有一件事却不是这样的,正是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时候,当

徐庶说诸葛亮就是司马微口中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的时候,刘备这才醒悟过来,他醒悟了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卧龙凤雏指的是同一个人名声响是没错,但能不能认得又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还是没有互联网的古代,名声只能靠舆论传播,而形容面容则不简单了,要认得可要花费一番功夫,而蒋干哪来闲余时间去了解天下的有才之人?还有他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人?难道是为了学习或是自勉?

不知蒋干认得这些有才之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他与庞统的一番交谈后,蒋干便知道眼前这个人是真材实料看得到的,并不是名声炒作出来的,是一个真正的大才之人!我就不明白,当初的孙权为什么就没有去用庞统,还有刘备也是,庞统到任的时候,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县令,搞到庞统赌气 *** 。

重点是,这两人的识人的能力居然还比不上蒋干,我特想问这是为什么。

一定要大大的引荐!我想这是蒋干当时在心里所想的话,也没有去多想庞统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的身份,当即就带着他去见曹操,而曹操见了庞统,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这之后,蒋干便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中,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

蒋干为曹操找来大才,虽然没完成所预定的任务,但此功劳也足以盖过去了,所以曹操一定不可能会杀他,当然,赤壁大战之后就未必了,在连环计下增幅下的火攻,直接把曹操的军势灭掉了。

那两次未完成任务的蒋干去了哪里呢?

有史学家说他在赤壁之战并没有死,没有死于大火中,没有落入长江里淹死,没有被乱兵杀死,更没有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被追兵杀死,他应该是出逃了!跑到南方还活得好好的,至于是南方的哪一个地方就不知道了,但至少他是活下来了,还活到了六十五岁。

那各位有没有觉得奇怪,他是怎么出逃的?在兵败之际,混乱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在靠着求生本能逃亡,作为北方人,来到南方地域,人生地不熟的,能往哪逃?跟自幼在南方成长的吴军比起来,这些曹兵就是乱飞的苍蝇,撞了墙还不知道。

蒋干呢?他是怎么逃出来的?而且在他两次往返双方营帐中,始终都有一个疑点。

长江这么宽这么长,曹军随时都会从一个方位驾驭无数艘战船载着满满的一船士兵过江,就算周瑜想要拦截也不容易,所以在江面的上警戒必定是很强的!只要有渡江过来的船只,肯定有无数的箭矢招呼,还没等船只靠岸就必须把它射沉!准确的说,是烧沉,这些箭矢要有火矢的威力才能把一艘战船点燃然后烧沉,而且还不止是一艘,所以江面的强弩手在数量上必须是密布!可蒋干却驾着小舟在无数的强弩手眼皮底下平安的度过了长江,还找到了元帅的营寨,见到了总指挥人周瑜。要说他不 *** 我实在是不相信。

在我玩历史虚拟游戏的时候,元帅所在的营寨都是很秘密的,不然敌军若是轻骑或是奇兵突袭,甚至派遣死士去刺杀主帅,完全可以达到乱军的效果,一旦乱了可就不得了,被敌军乘乱出击可就好玩了,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新降的荆州水兵就是之中的轻骑或是奇兵,带来一样的效果。就算元帅有特别的亲卫兵护卫,绝对不会这样冒险,现实之中亦是如此。

可蒋干偏偏找到了周瑜所在的营寨,还见到了周瑜,对路径熟得不得能再熟了,而曹营的情报能力显然没有这么强,不然也不会派遣蒋干渡江验实情报真伪了,所以这一切都是蒋干自己的本事。

还有在第二回中,最后一句话写的是蒋干带着庞统飞棹而还。我比较奇怪的是,当时正值西北风,对蒋干一行来说正是逆风,逆风之下,他是怎么飞棹而还?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马达,靠的只有一双船桨,更何况驾舟御船可不是骑自行车开车能比的,在滚滚而行的江水下,能够保持小舟的平衡都不容易,一个不小心,被风浪掀翻都是正常的事情。

我试着在小湖泊驾着橡皮艇体验了一下,任我怎么摆浆怎么用力,橡皮艇都是随着小湖泊的水流飘动,力竭不说,还把自己弄得一身湿,好在橡皮艇比较轻,被大人在船头绑上绳子拉了回来。而那时候蒋干所乘的舟子可是木舟,比橡皮艇重多了,控制起来更难了,别说飞棹了,能动都不错了。

可见蒋干对江东水流礁石分布是相当熟悉的,知道怎么安全渡江知道哪里能够上岸,若是说这样的人都没有真本事,实在说不过去,至少蒋干的才能不弱于贾诩荀攸之流,甚至持平。

而且要提的是,蒋干拥有表字子翼。有人会问这有什么奇怪的?大大的奇怪啊,要知道在古代只有贵族或士族才有表字,贵族即是世家子弟和经商家里有钱的人,而士族就是官员和读书人,这四类人才能有表字,一般平民是没有表字的。如西汉初年跟随刘邦当天下的功臣中,除了张良等少数六国贵族的后代外,大部分出身平民,所以如陈平、韩信、樊哙等都是有名无字的。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那当屠户的张飞呢?他怎么也有字呢?还有关羽,按道理他们俩人应该没有字才对啊,那这样的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演义》里的,正史中张飞家里是很有钱滴,他犯不着去当屠户,而且他并不是演义里那个整天嘴里喊打喊杀连鬼神都要惧怕三分的猛张飞,正史里的张飞风流有教养,长得帅还写得一手好字和画得一手好画,特别擅长画美女,张飞他爹还给他请了很多名老师。还有关羽,在遇到刘备张飞二人之前,他是经商的,是个商人。

因为周瑜是世家子弟,还没加冠就已经有表字了,而蒋干顶多也就大周瑜几岁而已,一样也没有到加冠的年纪,在称呼中周瑜也是叫蒋干的表字,可见蒋干是已经有表字的,还是在未加冠之前,也就表明蒋干是上述的四类身份之一:

经商是不可能的,商业在汉代一样被打压得很厉害,地位是更低的,能在未加冠就有表字的人很少,那样的商人不是富可敌国就是天下共知,至少蒋干不是其中的一个。

官员也不可能,蒋干连加冠的年龄都没有,不可能会有名士举荐他当官。

那读书人的身份?蒋干是淮江书院的学生啊,有表字是很正常的,不,很不正常,在古代,孩童长到十岁就要父母请老师来教习,之后一直教习到十五岁方可毕业,十五岁后就可以四处游学,学自己想学的,认自己想认的老师,期间是不可能特立表字的,你知道表字的仪式多么麻烦么?

一般的读书人是在加冠(二十岁)的时候表字,其余的人也一样是如此。

那不一般的读书人呢?可不一般的读书人大多都出之世族子弟,是的,蒋干就是世族子弟,家中有权有势,唯有如此才能解释他为什么在未加冠时就有表字。

还有同是世族子弟的周瑜,你难道没发现他结交的人一样是世族子弟么?鲁肃是,孙策是,就连他日后的妻子小乔都是世族子弟,小乔的老爹是当太尉的,连曹操和天下的名士都敬重他,家里有权有势,后来乔公年纪大了,再加上朝廷权威日益衰减,宦官掌权,外戚也不老实,他便借退休之名举家南迁到庐江,不然周瑜可遇不到小乔(在这里脑补四百万字的小说情节),对了,还要提一下,桥(乔)玄好像就是二乔的父亲。

若是蒋干也是世族子弟那一切就好解释多了,为什么淮江书院有才华的人不止蒋干一人,而周瑜偏偏跟他关系最为亲密,因为他也是世族子弟啊,有共同语言,能谈的东西比较多,那概念大概是城市人和乡下人两类人,同类人才有话题可讲嘛。

但原因也不仅仅是如此,在淮江书院里世族子弟可不止是蒋干,这个前面也讲了所以周瑜偏偏跟蒋干关系为什么这么亲密,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不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人。

就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在三国这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却没有任何的作为,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蒋干就是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他很能办事,也很有效率,因为他有情报,放到现代就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别让他披甲上阵就行了,他根本就杀不了人,只能做点情报工作,他有作为间谍的自觉。

可在曹操的手中,他的才能被埋没了,以至于一生没有作为,还成了周瑜聪明如斯的衬托,真得很不公平。也是,曹营之中说得上名号的人才就有十几位,文臣武将应有尽有,这些人哪一个是没有才能的?蒋干能在里面露个脸已经很厉害了,他不是让我们后人给记住了么?而不是默默无闻的像尘土一样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放到现代,能有几个人是可以写进史书中?

至少我很佩服他,偷了假情报回来曹操没有杀他,偷过军事情报之后还敢回来,而且周瑜也没有杀他,要说蒋干不命大,运气不好可就说不过去了。

开个玩笑,如果有一个人能同一天得到曹操和周瑜送出的生日祝福,非蒋干莫属。

希望此篇,能够证实出蒋干的强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1/482644.html

“三国最憋屈的配角蒋干 是东吴周瑜的同窗好友” 的相关文章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要说清朝历史上最能干的皇帝,当属康熙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说的是康熙正在巡视黄河,听到老对头噶尔丹的死讯,他激动地当场跪在黄河大堤上,为什么噶尔丹能引起康熙这么大的反应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成年后,康熙帝坐...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明朝开国六王,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都说朱元璋疑心很重,到底是真是假?朱元璋从草根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坐上皇位之后,他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明初四大案”曾轰动全国,而因这四起案件受到诛杀、牵连的王公大臣就有十多万人。有句话叫“虎毒不食子”,他的亲外甥李...

韩遂: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

韩遂: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

韩遂(?-215年),原名韩约,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汉末群雄之一。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韩遂最初闻名于西州,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于是以诛杀宦官为名,举兵十万叛乱。先后与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抗衡,引起天...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对韩信最后为何会被杀?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还不知道:乾隆死前不杀和珅有哪些因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贪官,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和珅,这个清朝巨富,一个人的资产抵得上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总和,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那么千古一帝乾隆为何不杀和珅,而且对其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首先,和珅能成为乾隆身...

被围困麦城时,关羽没有选择挟持诸葛瑾脱困是为什么?

被围困麦城时,关羽没有选择挟持诸葛瑾脱困是为什么?

麦城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在《三国演义》里被浓墨重彩地描写。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勾结孙权,夹击关羽,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刘封、孟达不救,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孤立无援,退守麦城,被东吴大军围困,弹尽...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死于贾南风之手?

司马玮,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永平元年(291年),西晋楚王司马玮带兵进入洛阳,联合皇后贾南风诛杀辅政大臣杨骏,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但是不久司马玮就被贾南风处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何司马玮会被自己的嫂子贾南风出卖,而被迅速除掉呢一,出身皇室...

王莽上位后为何将何武处死 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莽上位后为何将何武处死 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西汉末年,王莽上位之后,为何要马上逼迫名臣何武自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3年,王莽上位之后,把何武给处死了。王莽为什么要杀掉何武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竟然是因为之前何武没有答应举荐王莽。汉哀帝时期,傅太后把持朝政,外戚傅氏和丁氏在朝廷势大,而太皇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