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面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策划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
要求几个将领先与张合作战,牵制其兵,另几员将领做埋伏合击。而司马老儿大军拥来时,这些将领必须以少打多,强行与其周旋,而姜维率军偷袭司马老儿大营,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马可以随之掩杀。在选择那个负责独战张合和司马的人时,诸葛亮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还目视魏延。但此刻延低首不语。
在三国志里是这么说的:
后来此次战斗打的很成功。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诸葛亮对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过磨练和提携包括让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时任命他为前督部等为自己培养一个接班人。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后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军。但是,在历次实践中,他都发现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点,这使他开始倾向于姜维。对魏延表现出的某些问题他开始予以注意。诸葛亮对于任何有小问题的人都不放过例如李严,例如廖立可是对于魏延却无比宽容。六出祁山时,有如此事:
权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
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义中这么说,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三国志里对魏延的功绩如是说: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还有,忘了说。王双是魏延斩的。射杀张合则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诱其实,即使魏延和张合强行单挑,应该也有胜算。不知道老罗为何如是写。
六次北伐与历次一样,魏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诱司马老儿入上方谷,可是一烧之下未曾成功。然后就轮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义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统兵继续与司马老儿交战,在杨仪和姜维、蒋琬商定退兵后悍然起兵追击,然后被诸葛亮安排好的马岱杀了。一切都理所当然,一个有勇无谋的叛将被神机妙算的孔明杀了,着实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 *** 。可是看了三国志后,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笔,但想来大家都看得明白。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重要的断后者,但考虑到一旦他不肯,那么大军自己进行。而魏延与杨仪在此时彼此攻击,谁对谁错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给杨仪为下,要求自己独立率军北伐,而杨仪则是伙同了更多人反魏延。而在彼此上书中,后主身边的人都保仪疑延,这可能和平时魏延刚而自矜有关。但我实在找不出魏延要谋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让诸葛亮的心血白费啊!
而杨仪则率军追杀,杀了魏延何必杀呢,为何不把他擒拿后拉回成都对质呢还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做恶否?还灭门。这是什么行径?禽兽之行啊。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有个注脚: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
你看杨仪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是什么好人。
三国志在魏延传末尾说: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连陈寿都委婉的说:魏延是冤枉的。可是老罗还是义无返顾的把魏延写成了叛贼。
魏延死了。蜀汉最后的五虎时代猛将消失。
姜维登上了前台,成为了蜀汉的一号人物。
29年后蜀汉灭亡。
屡败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后来数次遏止了姜维的北伐作战。
而魏延在史书中与杨仪放在了一起。天意吧。
两次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黄忠,归顺了蜀汉,一次则很可能并不存在,却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想起杨仪踩在魏延头上的那只脚。想起杨仪狰狞的嘴脸。
那又如何办呢?那只是个叛将。历史就是历史。
本来,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关张马黄赵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魏延的一句话:
我只是不想让丞相的心血付之东流。
什么都无须说了。叛将,老罗替陈寿做了盖棺之论。
我只是常想起汉中之时,五虎具在,刘备独选魏延后,一军皆惊的情景。还想得起那句话,叛贼的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