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科举防作弊 清代如何防替考?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1-23)170

关于作弊源于谁?什么时间?这都是无从考究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的科举,作弊也不是鲜为人知的事情,因此在考试的时候,各个朝代都有应付的措施。例如在中国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的手段花色各样。在进考场前,利用电子设备来检测身上是否带有现代作弊的东西。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

准考证上没照片,如何辨识考生?

考试作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代考,古称代笔,又称倩枪、 *** 。古代由于照片技术尚没有发明,功能类似于现代准考证的票卷,考凭上是没有照片的,考生凭票入场, *** 很容易混过去。为防止有人钻空子,清代考场实行点名识认。

古代科举防作弊 清代如何防替考?

所谓的点名识认就是点名进场,对其进行辨认,这是考生入场必经的首道关口。入场前,在门外设序进牌,上面写明牌数、省份名次,以便考生认明随行,听候点名识认。

古时的考场称贡院,点名识认程序在贡院的最外一道龙门进行。点名好办,识认不容易,守门人都是随机新换的兵役,不认识考生怎么办?考生要拿出识认官印结。

识认官印结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证明考生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冒名顶替。这种文书实际作用是一种担保书,一旦出事,担保人跟着倒霉。识认官就是担保人,其姓名登记在点名册上,叫到考生时他就出来辨认。

这种办法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人工人脸识别技术,识认官临场辨别无误后会签字放行。万一识认官不到场,除了将其所报的试卷扣除以外,识认官也将被查处。对国子监、府学出来的特定人群的考生,也可由其老师(助教)一类考官认可的人员出来辨认。

需要说明的是,不只考生这样,凡进入考场的人员都要严查,或出示印结,或使用专用腰牌(临时身份证)。

*** 处罚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学臣考试,有积惯随棚代考之 *** ,察出审实,枷号3个月,发烟瘴地面充军。其雇倩 *** 之人,及包揽之人,并与 *** 同罪。知情保结之廪生,杖一百。窝留之家,不知情者,照不应重律治罪。倘有别情,从重科断。有赃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如何查出作弊工具?

经过识认后,考生还不能进入考场,要经过第二道关口搜检。所谓搜检就是搜身和检查所携带物品。为了防止考生将作弊资料亦即古代所称的怀挟偷偷带进考场,甚至不顾及考生的隐私。

在实行科举取士初期的隋唐时代,并不禁止考生携带考试资料入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始定搜检之例,当时规定凡搜出考试作弊资料者不予录取。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出台搜检法,这一考场纪律为后来各朝效仿,即使现代考试也不例外。

宋金时期,朝廷对怀挟行为开始严打,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甚至采取裸检手段,考生进场前行沐浴更衣之法。由于有悖斯文,脱衣解裤等手段并未被严格执行,一直到清代才又重视起来,搜检时连 *** 都要搜。

据清《钦定礼部则例》(卷91)《仪制清吏司乡会试场规》记载,顺天府的乡试和会试考生入场时,在之一和第二两道门分两次进行搜检: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士子(考生)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务令士子开襟解袜。

后来更规定,考生必须穿规定服装。据清《钦定科场条例》(卷30)《关防搜检士子》,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规定:凡考试举子入闱,俱穿拆缝衣服,单层鞋底,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令在外留截。如违,严加治罪。

据《清会典事例》(卷341)《礼部贡举整肃场规》,当时怀挟手法五花八门: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清朝最严的一次乡试搜检,出现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在乡试头场,乾隆皇帝派出亲近大臣数人前往监看,当场搜出怀挟21人,在二场搜检时又搜出21人;临时弃考的有2000多人。在考场外,抛弃的蝇头小卷堆积于墙阴路隅者,更不计其数。

经过这次检查,清朝的考场纪律更严,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作出明确规定,如对带入的食品,糕饼、饽饽各要切开。甚至连考生所穿内衣 *** (亵衣、裈裤)都有强行要求: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

搜检时,内衣 *** 都要搜。曾有人就此举提出异议,乾隆皇帝亲自解释:设无所别,而一概从宽,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意思是说如果内衣 *** 不搜的话,那考生都把作弊资料藏那里了。

处罚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应试举监、生儒及官吏人等,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当场搜出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革去职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1/485236.html

“古代科举防作弊 清代如何防替考?” 的相关文章

和郁:西晋时期官员,才望不及兄长和峤,以清干著称

和郁:西晋时期官员,才望不及兄长和峤,以清干著称

和郁(?-311年),字仲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西晋官员,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才望不及和峤,以清干著称,封为汝南亭侯,历任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累官至尚书令。永嘉之乱时,洛阳倾没,奔于苟晞,以疾卒。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和优秀的哥哥和...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还不知道:刘备手稿出土,昔日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究竟是真是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然而...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唐朝都没有消灭安禄山 安禄山最后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唐朝都没有消灭安禄山 安禄山最后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对安禄山没有死在大唐的手中,为何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是中国最为强大的几个朝代之一,那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国力强盛如虹,外族人望而心颤,疆域往西直到中亚的朝代,那也是一个内圣外武,强大了许久的时代。唐太宗从父亲手中接过担子,这时的大唐到处都...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多才多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大家都知道曹操的最大爱好是夺人妻子。曹操花重金从匈奴左单于手里赎回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没有据为己有,反而把她嫁给了董祀。有人说董祀是农夫。那么董祀是农夫吗?曹操为何没有和蔡文姬结成秦晋之好呢?重情重义:曹...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于公在狱史一职时,东海郡有一个妇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没有孩子,对婆婆很是孝顺,婆婆心疼她让她改嫁却被她拒绝,后来老太太为...

魏徵为何会被称为功臣?一生有何贡献?

魏徵为何会被称为功臣?一生有何贡献?

魏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徵是唐朝时的名臣,以直言敢谏出名,多次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形成。李世民对魏徵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还称赞其是贞观年间第一功臣,更在魏徵死后亲自为其撰写碑文。但是...

历史上邓艾的死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历史上邓艾的死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蜀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