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成语典故故事
当年,范蠡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勾践被俘,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骗得吴王夫差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这期间,范蠡制定了著名的灭吴九术,在范蠡和文种的实施下,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十年后,勾践一举灭掉吴国。
灭掉吴国之后,勾践封文种为丞相,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不愿接受官职,带着勾践给的金银离国远去,隐居在齐国。而文种却继续为勾践效力。范蠡到达齐国后,因为心里挂念老友文种,便写信告诉他,勾践此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要他记住一句话:
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文种收到范蠡的信后,并不相信此言,最终被赐死,死于勾践之手。
这就是鸟尽弓藏的故事。范蠡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对未来有很强的预见性。
范蠡隐居齐国之后,临海而居,改名换姓,很快靠耕种、捕鱼和晒盐发家致富,积累了数万家产。范蠡乐善好施,为自己积累了非常好的名声。后来齐王请他为相,他再次隐居,来到宋国陶邑(菏泽定陶区)。因为宋国商人众多,范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没过几年,变成了头号巨富,他给自己取名为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次子是来陶邑之前所生,小儿子是来到陶邑之后所生。这三个儿子各有特点,长子虽然老实,但爱财如命。次子长相凶悍,到处惹是生非。小儿子最为聪明,而且不爱财。让范蠡遗憾的是,他的二儿子最终被大儿子害死了。
原来,范蠡的二儿子有一次和人斗殴,失手杀人,被楚国抓了起来。范蠡说:杀人偿命,我没什么可说的。但我毕竟是我的儿子,我不希望他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范蠡准备了千两黄金,装在一个箱子里,然后让小儿子到楚国找一个叫庄生的老朋友,让庄生帮忙疏通,尽量不要让二儿子死在街市之上。
范蠡派小儿子去楚国,他的大儿子不愿意了,大儿子认为父亲不信任自己,竟然要挥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好改由大儿子去楚国。大儿子临行前,范蠡说:这一趟楚国之行,若是你三弟去,你二弟还有可能得救;若改成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我本意是让你三弟去,但你执意要去,并非我不信任你,你既然去了,就要听我的安排。
大儿子听完,不太服气,但表示愿意听父亲的话。
范蠡于是写了一封信,然后交代儿子:到楚国之后,见到庄生,把信和这一箱子黄金给他,什么都不要说,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千万不能忤逆他的意思。史载:
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大儿子来到楚国后,把黄金和父亲的信一起交给了庄生。庄生告诉他:你二弟的事情交给我了,你赶紧回去。
大儿子口头上答应,但内心却害怕庄生收钱不办事,于是偷偷在楚国住下,观察庄生的一举一动。
庄生本不是贪钱之人,他和范蠡有旧情,本打算把事情办了,再把钱还给范蠡。于是,庄生入宫面见楚王,对楚王说最近某某星宿不利,需要天下大赦才可化解。楚王向来信任庄生,准备大赦,范蠡的二儿子也在大赦名单之中。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
大儿子并不知道大赦是庄生促成的,他听闻楚王要大赦,心想:既然要大赦,弟弟本来就要出来了,何必白白浪费那一箱子黄金呢!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打算索回那箱黄金。
庄生看到范蠡的大儿子又来见他,惊讶地说:我不是让你赶紧回去吗,你怎么没走?后来,庄生让他拿走了那箱黄金,然后气冲冲地入宫了。
范蠡的大儿子还没来得及离开楚国,便听闻楚王杀了一位囚犯,大儿子走近一看,看到的竟是弟弟的尸首。原来,庄生在楚国历来受人尊重,说一不二,他让范蠡的大儿子先回去,大儿子却因为贪财忤逆庄生。庄生一气之下,进宫劝楚王:大王本想大赦,但外面都在说大王只是赦免陶朱公的儿子。楚王为了堵众人之口,先杀掉了陶朱公的二儿子,再大赦天下。于是,范蠡的二儿子就这样被杀了。
二儿子去世后,范蠡的妻子和大儿子都很伤心,范蠡对大儿子说:
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
意思是说:我早料到你去楚国,你弟弟必死。你并非不爱你弟弟,只是你生在我创业时期,知道爱惜金钱。而你三弟生在我富贵时期,不贪恋金钱。我派你三弟去,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而你却做不到。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你最终害死了你弟弟。不过,你弟弟杀人偿命,我本就在家等待为他办丧事了,你也不必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