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宋词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800

诗歌鉴赏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散漫与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玉楼金阙慵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2。有人评价本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①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②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③品行高洁。(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

2。①想象丰富,说自己是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且能支露、留云、借月;②夸张大胆,诗万首,酒千觞;③抒情强烈,几曾着眼看侯王,傲视权贵。(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抒情)

二: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试找出不少于三种加以分析。(5分)

【2】全词之眼,在疏狂二字,请分析其是如何统领全词的,词人疏狂的实质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夸张:下片写词人作万首诗、喝千杯酒,用夸张手法,表现词人的狂放。(1分)

反问:几曾著眼看侯王?以反问手法表达词人对达官贵人的不屑。(1分)

拟人:上片,写上天将疏狂交付给词人,还曾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词人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此处将天拟作人。(2分)

象征:词人用天地间至清之物-----风、雨、云、月、梅象征其志向的高洁。(2分)

(回答夸张、反问只能各得一分,若回答拟人、象征可各得2分。)

【2】疏狂即放任不羁之意。上阙词人出口便狂,谓自己是天宫里主管名山大川的官员,得天帝御批支配风雨的手令。以狂学科网谲荒诞的奇妙构思,表现词人的狂放浪漫。(2分)下阙写词人只管作诗狂饮,连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又怎肯拿正眼看王侯权贵呢,只愿醉酒插梅花。(2分)

实质:诗人以此种种疏狂来表现自己志向的高洁,不愿与权贵为伍。疏狂与高洁,一表一里,有机地统一在词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沆瀣,才有自命天官、赋诗醉酒、插梅等疏狂之举。(2分)

翻译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赏析

鹧鸪天西都作这首词作于西都,即洛阳,很具特色。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佳作,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究拂衣还山。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为此词之目。疏狂者,放任不羁之谓也。词人之性格如此,生活态度如此,故尔充分显现其性格与生活态度的这首词,艺术风格亦复如此。我是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语清都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即传说中天帝之宫阙者是。山水郎,顾名思义,当为天帝身边主管名山大川的侍从官。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受用如此至情至性的美差,真个是天教分付与疏狂!上片四句二十八字,本自陶渊明之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一意。陶渊明之后,隐逸诗人、山水诗人们各骋才力,所作名章隽语,即便不逾万数,也当以百千计,但像朱敦儒这样浪漫、超现实的奇妙构思却并不多见。

词的下片用独特笔法为读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又一个谪仙人。他连天国的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呢,当然不肯拿正眼去看那尘世间的王侯权贵。

由此愈加清楚地见出,上片云云,与其说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宁认作对玉皇大帝的狎弄。这倒也不难理解,感觉到人世的压抑、渴望到天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痴人固然所多有;而意识到天国无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费偌大气力,换一个地方来受束缚的智者亦不算少。词人就是一个。他向何处去寄托身心呢?

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诗境与醉乡了。于是有诗万首,酒千觞,有且插梅花醉洛阳。洛花以牡丹为最。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词人志向高远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来,颇受推崇的牡丹,而宁取那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念奴娇》)的梅花了。清人黄蓼园曰:希真梅词最多,性之所近也。(《蓼园词选》)故而词人不说且插牡丹醉洛阳,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阳,盖另有寄托。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洁以自比。高洁与疏狂,一体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词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骨,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之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3924.html

“宋词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的相关文章

黄损:南汉时期官员、诗人,辞官后隐居以诗酒自娱

黄损:南汉时期官员、诗人,辞官后隐居以诗酒自娱

黄损(889—948) [3] ,字益之,五代时期南汉官员,官至尚书左仆射(一品)。是最早迁入连阳地区的客家人。少有才,曾在在保安静福山筑一室攻读于期间,书室题额为“天衢吟啸”留有诗集《桂香集》,今存诗四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从小性慷慨有大志,有王佐之才,结交...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隋朝的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刑罚制度发展史上可谓简明宽平,具体表现在:1、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2、死...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玮(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

明朝官员岳正简介:撰有《类博稿》十卷、《类博杂言》

明朝官员岳正简介:撰有《类博稿》十卷、《类博杂言》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耀卿(681年-7...

张镐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三篇

张镐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三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镐(?-764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