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3-24)85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东汉末年名臣王允的名气是跟董卓、吕布、貂蝉连在一起的,因为这三个人,大家才知道和熟悉王允,再经过说书人的传播,王允把一个娇滴滴的四大美女之一送出去,引出来一番爱恨情仇的故事,这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所以,成为貂蝉义父的王允想不出名都不行。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过于美化王允,也没有刻意贬低,因为王允在演义中,本就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并非主要角色,没必要特意增加笔墨。只不过按照历史上他在除董卓过程中的经历稍加虚构,让故事更精彩而已。而虚构的故事反而让王允的功劳减色不少,因为把一部分功劳按在了虚构出来的貂蝉身上。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

正史中的王允出身名门,也确实在除董卓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他的出发点也没有为国为民那么高大上,依旧是权力派系间的斗争而已,只不过,董卓干的事比较不符合正常规则,成了恶贼,除掉他的王允自然就成了忠臣。

王允除董卓的历史背景是,汉灵帝死后,本来是皇帝的左右手,帮助皇权抗衡世家集团的宦官集团(十常侍为首)和外戚集团(大将军何进为首)没有了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的控制,他们之间开始了争夺朝政主导权的斗争。

因为宦官集团势大(汉灵帝曾设立一支皇帝直辖的军队,掌军的就是宦官蹇硕),何进觉得自己搞不定,于是找来了世家集团当帮手,王允就在其中,史载:“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而以王允和袁绍为代表的世家集团愿意帮助何进,也是为了在这场争斗中谋利。

此前,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在汉灵帝的指挥下,是联手对抗世家的,世家们落于下风。现在,外戚和宦官斗起来了,不管是哪一方获胜,世家们都能渔翁得利,并且,他们更希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完蛋,这样,掌权的就只剩下世家集团了,为此,袁绍一直在鼓动何进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此后发生的“十常侍之乱”的初期,基本上完成了世家集团的谋算,先是宦官们干掉了何进,然后袁绍又用为何进复仇的名义,带兵杀进皇宫中把宦官干掉了大部分,虽然整个过程比较血腥,但到这个时候,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元气大伤,世家集团出头的日子似乎要到了。

但唯一让王允和袁绍等世家子弟们没料到的是,皇宫中的皇帝被部分宦官带出宫跑了,还偏巧落到了带兵进京的董卓手中,其实,董卓能合法的带兵进京还是袁绍给何进出的主意,这下好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鹬蚌相争,得利的渔翁却不是世家集团,而是董卓这个西凉军阀。

“十常侍之乱”后的政治格局让世家子弟们颜面无光,辛辛苦苦谋算良久,结果却不如人意,只能继续斗争,这次的斗争对象就是董卓了。在斗董卓的过程中,王允开始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董卓这个外来户也想让世家集团帮助他掌权,为此,特别重用王允(另一个董卓想重用的世家子弟袁绍跑了,跑回老家举兵讨伐董卓,王允在内,袁绍在外,内外夹击董卓)。

史载:“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董卓这已经算是相当的信任王允了,只不过他的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在王允们眼中,“十常侍之乱”中窃取了胜利果实的董卓,绝对是生死大敌,必须要干掉。

和“十常侍之乱”中谋算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一样,世家子弟书读得多,办法也多,在王允的主导下,董卓最终也 *** 掉了,王允干掉董卓的经历还被各种演义虚构出来了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不管怎么说,世家集团这次是真的赢了,王允代表他们成了朝政的主导者,其“录尚书事,总朝政”,登上了人生巅峰。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

但王允的人生巅峰也到此为止了,导致王允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意招安董卓的那些拥有兵权的部下们,由此引发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乱,叛军攻陷长安,王允不愿意跟随吕布去逃命,最后被叛军活捉并杀害。

根据史书的记载,王允在叛军攻进长安以及死前的一系列行为还是很大义凛然的,他跟劝他逃命的吕布说:“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被抓后敢当众指责李傕、郭汜作乱,可见,王允不怕死,至少是有着世家子弟的风骨。

不过,王允的缺点也很明显,正如史书上评价的,其“不循权宜之计”,在“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之乱”中,仅仅是躲在背后出出主意,搞些阴谋之事,王允还能游刃有余。当他正儿八经走上台前主导朝政时,自大的一面就被权势放大了。

王允在主政后,冤杀犯言直谏的蔡邕(蔡文姬之父),因一念之恶放弃招抚董卓余部,完全没有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应具备的素质。董卓被除掉后,他最应该做的是,维护新生的朝廷的稳定,为此,需要放下一切个人恩怨和好恶,王允没能做到,之后的乱局和他脱离不了关系。

如果把王允造成的后果放在三国时期的几位主要角色身上,我想,最应该感谢王允的非曹操莫属,没有王允引发的李傕、郭汜叛乱,汉献帝也不至于要从关中往中原逃亡,而曹操正是借此机会迎汉献帝到许昌,并“奉天子以令不臣”,完成了从地方诸侯到汉相的转变,王允对曹丞相未来的崛起而言,还是有功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3/495710.html

标签: 王允汉朝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北伐如此艰难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穷兵黩武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如此艰难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穷兵黩武的北伐

对诸葛亮明知北伐艰难,为何宁愿冒着“穷兵黩武”之名,屡屡北伐?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用五个字道出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本意,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此,他还有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原因。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初中课本上就学过的...

弘时最后是怎么死的?与雍正有何关系?

弘时最后是怎么死的?与雍正有何关系?

弘时是雍正第三子(序齿),乾隆弘历的异母兄。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说起清朝,“康乾盛世”貌似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康乾盛世”是清朝发展鼎盛时期。这段繁荣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620年),字号不详,秦州上邽人。隋末唐初将领,蜀汉名将姜维后人,北周秦州刺史姜世远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天水姜氏。起家左翊卫府果毅都尉,迁鹰扬郎将,跟随唐国公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晋阳起兵后,授任左统军郎,封永安县公。屡立战功,拜右武卫大将军...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仁义,赈济灾民。起家奋威校尉,参与讨伐山越。募兵守卫牛渚,迁偏将军。参加洞口之战,加号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授九江太守。参加石亭之战,配合辅国将军陆逊,大败曹...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伐吴,攻打孙权,给关羽报仇,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孙权非常害怕,求和不成,派孙桓和朱然抵抗刘备,孙桓被关兴和张苞打的大败,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关兴和张苞斩将立功,刘备这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说了一句...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还不知道:雍正死后和年羹尧的妹妹合葬一起,为何陵墓至今没被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世兰是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女主角之一。剧中描绘的年世兰傲慢霸道,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傲慢自大,却是一个迷恋的女人,深爱着四哥雍正帝。电视连续剧《中年世兰》的原型是雍正皇帝的敦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