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3-25)1090

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太子孙登病重,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按照传统观点,孙登之死对东吴是个重大的损失,从此孙权愈发老迈昏聩,他听信谗言、杀戮忠良,如此倒行逆施导致东吴开始由盛转衰。如果孙登不英年早逝,或能避免这样的乱局。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任用奸佞,激化政治斗争都是孙权一贯的做法,这些政策早在黄武年间就开始施行了,和孙登之死并无直接关系,他即使活下去也不能避免东吴滑向深渊,而且这对他本人来说可能更加不利。

诚然,孙登绝对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守成之君。在他作为太子的十余年里,得到众多贤臣的悉心教导,他不仅是一个体恤百姓的仁者,同时还是一名干才。

而嘉禾三年(234年)孙权出征合肥时,曾让孙登留守后方总理政事。那一年天候不佳,东吴国内出现大面积歉收,许多人因饥荒做了盗贼。孙登当机立断,明定律法,很快平息了动乱,这充分体现了他优秀的执政才能。

倘若孙登可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那一定是东吴之福、百姓之福。

然而这并不是孙权想要的,或者说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孙登即使身体健康也很难顺利继位。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孙登并不是孤家寡人,他身后有着许许多多笃信儒学的士大夫,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孙权对他们是忌惮的。

曹魏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在孙权看来,自曹操去世以来,那些中原世家大族再无束缚,势力迅速膨胀,他深恐这种情况在东吴重演。

这些年来孙权屡屡对儒学士人们发动政治攻势,就是为了打压他们。自己活着的时候尚能掌控局面,将来百年之后就不好说了,他怎么可能容许将来自己的继承人被士大夫们绑架呢?

因此孙权在发现这一趋势后不久就开始行动了,他虽然不能贸然废黜孙登,但却可以故意针对他的地位制造不稳定因素。

在皇室内部,太子和皇后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和皇后的地位是相互支持,相互加强的。太子因身为皇后所出而地位稳固,反之亦然。即使太子不是皇后亲生也无妨,只要建立宗法上的母子关系就可以了,而孙权正是要在这一点上做文章。

群臣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多次提出立孙登的养母徐夫人为皇后,就是为巩固孙登的地位。但孙权始终不许,坚持要立步夫人,双方为此拉锯了十多年。

孙权这么做除了不喜欢徐夫人偏爱步夫人以外,主要原因就是给孙登挖坑,没有一个皇后作为母亲,太子之位就没那么名正言顺了,这便是孙权对孙登有所不满的的一个佐证。

既然不满,那么孙权肯定是有换太子的想法的,别管能不能实施,准备工作要先做起来,而孙登最初的替代者就是他的另一个儿子孙虑。

据记载,孙虑从小机敏聪慧,多才多艺,孙权对其极为喜爱。而且他的表现似乎也和兄长孙登有所不同。

孙权将都城迁回建业后,孙虑和孙登一起留在武昌接受陆逊等人的教导,但孙虑的表现没有孙登那么好,他一度沉迷斗鸭,因此遭到了陆逊的严厉训斥。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肯定不愿看到儿子玩物丧志,但孙权不是一般人,他是个政治家,因此他要考虑的事情要更多。

虽然孙虑最后还是听了陆逊的话,将斗鸭栏拆除了,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孙虑受儒学士人们的影响没有孙登那么深。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玩物丧志虽然不好,但孙权自己也好不到哪去,他喜爱射猎,又对滑稽嘲戏情有独钟,更是经常酗酒,这些坏毛病多得很。与此相比,孙虑这点小爱好根本算不上什么。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在孙权看来,这种小事无伤大雅,只要不耽误大事就可以了。孙虑这种做派说不定他还更喜欢,因为这说明孙虑更加“肖父”,而这往往也是君主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之一。孙权已经将孙虑作为继承人的备选了。

孙权的态度丞相顾雍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提出封孙虑为王。

他这么做当然不是针对孙登,而仅仅是投孙权所好而已,因为给其他儿子封王是常规操作,并不会影响继承人的地位。

当时暨艳案和张温案的风波已经过去,而报聘辽东事件和隐蕃案尚未发生,这期间孙权刚刚在朝臣们的大力支持下称帝,双方的关系处于蜜月期,顾雍的出发点是加强君臣关系,这也是孙权让他做丞相的原因,既听话又善解人意的助手谁不喜欢呢?

不过孙权在深思熟虑下却没有答应,因为他当时并没有废太子的决心,顶多就是刚刚萌生这个念头而已,因此他还是想留个余地,等以后确定了再对孙虑施加恩宠也不迟。

于是孙权封孙虑为镇军大将军,驻半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将其调离武昌,也有让孙虑远离儒学士人的目的,孙登已经被“带坏”了,可别让孙虑也步了后尘。

孙虑在任上干得确实不错,年仅十八岁的他遵奉法度,敬爱师友,不过孙权没有高兴太久,仅仅两年后孙虑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岁。孙权为此悲痛不已,难过得饭也吃不下。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身在武昌的孙登听说此事后意识到这是一个修复父子关系的机会,当然也不排除是得到了陆逊等人的指点,总之他立即前往建业觐见孙权。

他哭着求父亲以国事为重,不要为此伤了身体,表现得孝顺至极。

当然,这也不是孙登在故意表演,他本身就是深受儒学熏陶的,这些应该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表达。

别管孙权喜不喜欢孙登,但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人死不能复生,生者还要继续活下去。十几天后,孙权的悲痛渐渐缓解,于是让孙登回武昌去。

可孙登却表示自己长时间远离父亲,无法尽孝道,而陆逊忠诚勤勉,武昌那边有他就足够了,因此想要留下弥补这个缺憾。

看着孙登诚恳的表情,孙权的心软了,如今孙登已经是唯一一个比较年长的儿子了,眼下也只能指望他了,因此便同意他留下。于是在短期内,孙登的地位还是比较安稳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的政治局势不断恶化,吕壹一伙人的得势让士大夫们人人自危,而孙登又主动站出来为士人们说话,这再次让孙权对其心生不满。

孙权的不满有两个原因,一是孙登不能领会他的意图,反而和他唱反调,第二就是太子的势力已经有些大了。

孙登为大臣们出头,抨击吕壹,明显说明他已经成了儒学士大夫的代言人,具备了一定和孙权分庭抗礼的实力。

权力是排他的,孙权这样的独裁帝王绝不能接受任何人对他形成威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至此,孙权对孙登彻底失望了,二人的的关系迅速恶化,再无挽回的可能。

孙权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逐渐长大的孙和便成了他的首选。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当初孙权最宠爱步夫人,虽然她直至赤乌四年去世时仍未失宠,但毕竟没有儿子,而且逐渐年老色衰,恩宠终究还是被旁人分去了一部分。

孙权开始宠爱王夫人,而且对他所生的儿子孙和也是爱屋及乌。在孙权看来,他就是替代孙登的更佳人选。

孙和长期陪在孙权左右,所得的各种赏赐也远超过其他皇子,而孙权为孙和选的老师阚泽也很有讲究。

虽然阚泽是江东人,但他并非世家大族出身,他家境贫寒,世代务农,虽然也喜好读书,但并非只尊儒学,他涉猎非常广泛,甚至天文历法也非常精通。

阚泽最推崇贾谊,而贾谊也不是纯粹的儒学信奉者,他的为政理念是儒法并行,这一点就很对孙权的胃口,他可不想孙和成为下一个孙登。

以上种种迹象都证明孙权正在酝酿改立太子一事,孙登不得不产生危机感,他清楚自己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如今必须展开自救了。

首先武力夺位是不可能的,别说他不具备这个实力,就算他有可能做到,多年来所受的儒家正统教育也不允许他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既然如此,孙登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于是他对孙和表现得毕恭毕敬,仿佛孙和才是兄长一样,甚至一度有让位于他的意思。

作为儒家的信奉者,孙登对孔子极度推崇的泰伯奔吴一事肯定再熟悉不过了,当年泰伯为了给弟弟季历继位扫除障碍主动出奔,只要能让国家稳定,尽可能消除废长立幼的不良影响,孙登心甘情愿做这个牺牲。

其实这只是孙登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主动让贤自保哪有那么容易?虽然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但和孙登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当初光武帝太子刘疆能够顺利让位,主要是因为当时存在两股势力,即刘疆之母郭圣通背后的河北豪族势力,以及后来加入的南阳豪族势力。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刘秀本身出身南阳,再加上河北势力太过庞大,刘秀才要将其排挤出权力中枢并扶植南阳势力。刘疆让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这符合刘秀的帝王平衡术。

而现在东吴的情况就不同了,国内并没有两股势力,反而是儒学士人一家独大,因此单单换个太子意义有限,孙权的终极目标是打压士大夫。

刘疆提出让位,肯定是能得到部分大臣支持的,刘秀更是喜闻乐见。而孙登却不能,因为士大夫们一定会坚决反对,他们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代言人轻易下台呢?

孙权这边同样也不会这么简单就同意,以孙权的冷酷,他肯定会借着废立太子一事掀起一场政治风暴,从他后来的表现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到时候孙登岂能有好下场?

而唐睿宗李旦之子李成器主动让位,则是由于李隆基实力太强,因此各方势力都愿意顺水推舟,和孙登的情况仍然有很大区别。

如今孙登已经骑虎难下,处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他不可能平稳落地。如果孙登没有早逝,恐怕结局反而会更加凄惨,戾太子刘据就是前车之鉴。

即使孙权能放他一条生路,但孙登毕竟得罪过步夫人,以他这种仁义君子,又怎么可能是狡诈的全公主的对手?孙登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孙登在此时病逝对他来说既是不幸又是大幸,虽说壮年而逝甚是遗憾,但毕竟是寿终正寝,总好过死于非命。

而这对孙权来说也是恰逢其时,因为这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孙家父慈子孝的形象。

其实孙登不是没有机会,如果他当初逐渐和士大夫们划清界限,同时抛弃徐夫人,接过步夫人递出的橄榄枝,孙权在枕头风的影响下对他的印象多少会有些改观。但我想若要孙登行此不义之事,恐怕他宁愿一死。

孙登在临终前仍然心系国家,他在上书中提到要孙权早立孙和为太子,同时任用贤良,轻徭薄赋,体恤百姓,若能如此他死而无憾。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孙登临终前最后的悲鸣!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哪怕是铁石心肠,恐怕也会有所触动吧。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然而孙权就是这么绝情,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他的眼中只有权力。

孙登死前连孙权的面都没见到,他这封上书直到死后才被送到孙权的案头。而孙权也只是难过了一阵子而已,孙登这番肺腑之言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之后仍是我行我素。

孙登之死虽然让东吴免除了一场“巫蛊之祸”,但该来的总会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孙权这个冷血帝王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当初吕壹一伙毕竟势单力孤,短期尚能一用,长期来看和背景深厚的士大夫们相比仍是螳臂当车。

既然如此,孙权决定人为扶植一个更强的傀儡,一场更加惨烈的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5762.html

“处在风口浪尖的孙登能否握自己的命运?早逝对他不一定是坏事” 的相关文章

李勣的一生有哪些贡献与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勣的一生有哪些贡献与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史上最大贪官和珅倒台,他唯一的儿子,为何却幸免于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799年,89岁乾隆驾崩,就在他的灵柩前,和珅束手就擒,紧接着被搜出8亿两白银!而乾隆65岁才生的小女儿,哭成了泪人儿,去给公爹和珅求情,才勉强保他一个全尸。没想到,丈夫...

光绪皇帝一直想夺取慈禧的权力 光绪皇帝为何没有能成功

光绪皇帝一直想夺取慈禧的权力 光绪皇帝为何没有能成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绪一直试图把权力从慈禧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却始终没成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出现女性统治国家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在中国近代,通过层层上位,最终站在权力顶峰的慈禧,也一直是人们饱受诟病的人,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慈禧也用实际行动和胆识...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还不知道: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汉能够统一,他会因为忌惮而被杀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古今历朝开国功臣,很多都不得善终,毕竟身为能伴随开国君王打江山的臣子,大多都有不俗的能耐,而这些人一旦独立出去,很有可能坐镇一方,威胁到帝国的安危。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

曹操当初实力比刘备还要强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曹操当初实力比刘备还要强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非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我认为因素有三,分别是地域,感情和理想。一是南阳的位置关系。三顾茅庐大约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依附荆州刘表,驻扎在新野。对当时南阳是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于秦始皇来说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对秦始皇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既是明君也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何谓昏君?荒淫无道曰昏君,昏聩不明曰昏君。昏君并无误国害民之心,昏君只是要满足他们自己的荒唐欲望。比如陈朝后主陈叔宝,写得一手好辞赋,聪敏又伶俐,会玩懂生活,只是不愿意去好好地治...

尉迟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为何毫无建树?

尉迟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为何毫无建树?

尉迟恭:隋末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先后参与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战争,功勋卓著。他和秦琼一起成为李世民能征惯战的虎将。玄武门之变,尉迟恭立下大功。尉迟恭和侯君集日夜进言鼓动,这才让李世民下了决心反击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在李...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秦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不管是宗亲还是外戚,都有着十分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次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