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5)640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古人好“肥”食

肉食之“肥”, *** 着人们的味蕾

使人欲罢不能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史记》中写:民以食为天。在先秦典籍《尚书·洪范》里,国家八政之一个是食。

美食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吗?

在历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诗人与美食家的双重身份:陆游、郑板桥、梅尧臣、金圣叹……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苏轼

老饕在路上

苏轼的诗词与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而与这一切相伴的,还有他的美食,以至现在,我们时常能见到以“东坡”为名头的菜肴和酒楼。

苏轼的美食并非出自珍贵的食材、绝顶的烹饪技法,而是随着他的游宦足迹,信手取材取法于各地乡土,质朴而实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诗词嵌进美食,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艺风景线。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龙井虾仁·更大胆的创新

图自《中华遗产》2019年6月

西湖一带盛产河鲜,也盛产龙井茶,但在苏轼之前,还从没有人敢想象,能把龙井茶和虾仁配在一起做成菜。但苏轼偏偏不走寻常路,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食材搭配的概念,组合出这道集茶香与虾鲜的菜品。绘画/扬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诗文批评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捕入狱。他写诗跟弟弟诀别,准备好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不料最后的处罚是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这张嘴,除了爱得罪人,更爱吃。苏轼贬谪到黄州之后,黄州当地人不知道怎么烹制猪肉,这可把爱吃肉的苏轼给急坏了,于是他写下一首关于炖肉的文,叫《猪肉赋》,里面详细地描述了猪肉的做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 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少水多料,小火慢炖。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11月

北宋文豪苏东坡自封“老饕”,馋而会吃。他被贬谪到黄冈时,见黄冈市面猪肉价贱,人少吃,便亲自烹调并作《食猪肉诗》。因名人效应,苏东坡做肉的 *** 后来被广而效之,并有了“东坡肉”一菜。摄影/刘峰

除了东坡肉,苏轼菜谱中其他菜肴在当地也大受追捧,“东坡”几乎成了各个餐馆吸引顾客的招牌: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他的私房菜,成了当时更流行的菜式,吃“苏家菜”也成为一种饮食时尚。

“苏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西湖盛产大鲤鱼,苏轼用橘皮、咸萝卜汁和黄酒与之搭配,烧出“东坡鱼”;他还另辟蹊径,将西湖盛产的龙井茶引入烹饪,创出“龙井虾仁”。

苏轼这样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乐天派,世间的苦难是极难打倒他的,所以林语堂给了苏轼一句评价:“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月

苏轼用白菜、萝卜、生姜等杂菜与粳米烹制成“东坡羹”,也就是杂菜粥。摄影/陈超 绘画/霏霏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袁枚

此生只想做一个吃货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图为复原的随园菜“鳗面”。烹饪时,取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加鸡汤揉,擀成面皮,用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内煮熟。

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时期,南京城西的随家仓一带,是片富贵风流的雅集之地,这里有一座私家园林,名为“随园”,主人是一位沉迷于呼朋唤友舞文弄墨、钻研厨艺遍尝美食的名士,他的名字叫袁枚。

袁枚是一个诗人,写过《随园诗话》。更重要的是,他是美食家,一部《随园食单》,奠定了他在江浙菜系里的教主地位。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杨公团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袁枚对菜品色香味形的品鉴真切到位、细致入微,比如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杨公团”的味觉感官和咀嚼感受:“杨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其烹饪关键在于:去掉筋和节,肉剁极细,肥瘦各半,粉芡调和均匀得当。图为北京高级烹饪师白常继先生复原的“杨公团”,色香味形和食器的搭配近乎完美。

《随园食单》在口味上强调自然主义的原色、原香,是继承并发扬了李渔“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的观点。

袁枚主张菜品要精致勿杂乱,食味厚重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咸淡合宜,并具有形制美。因此他对食器也非常重视,他赞同传统的“美食不如美器”的观点,但主张雅丽和适用的统一,不求过于奢贵,大抵能够“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就不辜负美食了。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美食与美器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用松菌垫底,燕窝泡发时挑去燕毛,开水汆后捞出入碗加鸡汤、火腿汁蒸至软嫩,松菌之浓香与鸡汤之鲜香把燕窝推向极致,此即松菌燕菜。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倪瓒

高士的人间烟火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出淤泥而不染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倪瓒性格清高孤傲,洁身自好,是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他喜爱的食物,也如他自己一般,讲究那份超脱和高洁的感觉。图中清淡的食材平铺在红莲花瓣上,恰是倪瓒本人品行的的隐喻。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摄影/黄小黄

名士往往有些怪癖,元代画界四家之一倪瓒,就是一位怪才,不仅画风独树,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性格,更有超乎常人的感观味觉,因而成为一代“好食”之士。倪瓒贡献的“云林菜”与他的画卷一样,独步一方。

饮食虽然是日常琐事,但做到一定的境界,便可以称为艺术,在这一点上,倪瓒足可称作大师。他旧家堂名为“云林堂”,遂编著了一本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的菜谱,收录了50余种菜点、饮料的食材与 *** 法,条条都是他亲自下厨的心得。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被奉为饮食著作中的经典。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对一些“美食界前辈”相当轻视,但倪瓒除外。袁枚甚至照录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菜——“云林鹅”,并称赞该菜甚妙。后世像袁枚一样引述《制度集》的人极多,连同日本一些研究中国饮食的专著,也频频提及这本书,这道菜。

云林鹅在倪瓒原书中被称为“烧鹅”,想当然的话会以为它像烤鸭,其实古代的“烧法”含义远比现在广泛,如果硬是要和现代挂钩,或许可以算作蒸鹅。蒸也不是全蒸,因为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加热铁锅的烘烤作用也不能小觑。这道烧鹅实为焖蒸鹅。

云林鹅的 *** *** 由《随园食单》详加记述,更为有滋有味:取整套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擦盐时,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再用一把葱填实其中,外部以蜜拌酒通身满涂。处理好食材后,在锅中放入一大碗酒和一大碗水开蒸。鹅要用竹筷架起来,使鹅身不近水。

袁枚对倪瓒的古方能“试之颇效”,是因为他掌握了几个要点:一是味道事先调好,二是烹饪锅具密封,三是文火慢㸆,最终骨脱皮化、精肉如泥。云林鹅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声名远播云林鹅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倪瓒笔下最为出名的美食,就数云林鹅了。巧妙的烹调 *** ,独特的鲜美味道,成就了这样一道令人啧啧称奇的美味。然而这样一道菜的做法实在过于精细复杂,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掌握。上图为现代人所复原的云林鹅,令人垂涎欲滴。供图/故宫晶华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林洪

真味与雅趣

唐宋诗歌中,有过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名称,然而再美的诗句也很难描绘出美食的烹调过程。幸好五百年后的南宋,一位有心人用一本食谱,将诗与食这一雅一俗两件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林洪和他的《山家清供》。

林洪一辈子读书游历,却没有一官半职,所以他笔下的美食,既非皇室的盘中餐,也不是官宦家的席上菜。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赏菊时节金饭香

图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

《山家清供》中有许多诱人美食,菊花金饭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菊花飘香的金秋时节,采摘下黄菊的花头,用甘草汤和盐少许焯熟,洒在半熟的米饭上同煮。一碗颜色鲜艳香气袭人的菊花金饭就做成了。赏菊花,品金饭,文人的风雅,就在这点滴之间。摄影/黄小黄

“山家”就是山野之家,与钟鸣鼎食之家正相对应;“供”有供养之意,指代食物,“清供”即为清雅的食品。林洪把食谱定名为《山家清供》,挑明了就是山野佳肴,讲究的就是那个“清”字。

从题名开始,他就将自己对山野和雅致的爱好,告知每一位读者。所以,对他而言,国宴名菜也不如用松花和蜂蜜做馅的松黄饼美味。

林洪初次吃到“松黄饼”,是去拜访一位气质不俗的朋友,与之把酒对饮时,两个童子端出松黄饼给他们佐酒,还唱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助兴。良友对饮,相谈甚欢,兴致高昂,林洪一时竟觉得,什么驼峰、熊掌,都不如眼前的小小糕饼。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松黄饼原料:松花粉,蜂蜜

图自《博物》2018年05月

林洪记录的松黄饼也不像“饼”——它根本就没有用到面粉,也不需烘焙,乃是纯用松花和蜂蜜捏出来的“花粉糕”。松花自带浓郁的松木香气,会中和甜味,使蜂蜜的酸味变得明显,这样做成的糕点其实有点“重口味”,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味觉审美。摄影/唐志远

文人对于饮食除了烹饪技法、食材搭配、

佐料应用、滋味浓淡的要求之外

还有一种意境上的追求

比如节令物候、饮馔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等

春夏秋冬、风霜雪雨

都成为与饮食交融的条件

吃什么又如何吃

是为口腹之欲

又从来不仅仅限于口腹

所以老子才总结了那么一句传世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美食」

就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的杂志电子版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60减6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1月9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1期

- 酸味:不可思议的妙用

- 从区域饮食文化看口味形成

《中华遗产》2008年11期

- 莼鲈盐豉的诱惑

《中华遗产》2016年02期

- 清 袁枚《随园食单》:厨艺的葵花宝典

- 诗圣的饮食生活

《中华遗产》2017年01期

- 粥膳 养生滋补好“粥”道

- 汤膳 人生不可无汤食

《中华遗产》2019年01期

- 重口味 吃得奇怪 奇怪的吃

- 生吃的极致诱惑

《中华遗产》2019年06期

- 馔里寻茶

《博物》2011年06期

- 苏轼的地理美食经

- 吃啥喝啥更给力

《博物》2018年05期

- 学古人吃花 《山家清供》花馔复原

- 食 舌尖上的汉字

本文选摘自:

《中华遗产》2008年11期

《中华遗产》2016年02期

《中华遗产》2019年06期

《博物》2011年06期

《博物》2018年05期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一年,我们这样走过!

潮汕,为何总是别具一格

与光同行,2023一起追光逐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5827.html

“中国古代文人到底有多会吃” 的相关文章

古代妃子能够降级 皇后为什么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

古代妃子能够降级 皇后为什么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

对为什么对皇后的惩处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而不是降级成为妃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皇后的来源,就能揭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皇后的皇帝是刘邦,他的皇后就是吕后。吕后是从外地搬迁到沛县的,刘邦的老岳父是一个大富翁。尽管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

刘备作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刘备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刘备作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刘备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对刘备武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张飞为何拜刘备为大哥?刘备的武功有多高?你说《三国演义》,他说《三国志》;你说《三国志》,他又说《三国志》不是正史。只要想杠,就总能找到棺材,和珅富可敌国,吹哭丧调抬棺材的杠房也没少开,因为那是当时比较赚钱的买卖。为了避免读者诸君...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还不知道:看古代武将画像,名声越大肚腩也越大,这样真的能驰骋沙场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也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比如身体的健康和身材的整体塑造,许多男性朋友都认为体态均匀,最好能有八块腹肌才算是成功的标准,而在现实生活...

萧子云:豫章王萧嶷第九子,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萧子云:豫章王萧嶷第九子,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萧子云(487年-549年),字景乔,南朝齐宗室,南朝梁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三萧”之一,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第九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勤奋学习,文采过人,善于草隶。建武四年(497),受封新浦县侯。梁武帝即位后,历任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司徒左...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从《甄嬛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宫嫔妃不得干政,这是大清朝自古以来的规矩,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朝政规矩,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后宫嫔妃多是百官的女儿或是孙女选秀出来的,当女人进入后宫后,她们往往都是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如果她...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本名李潓,字嗣盈,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母为郑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封为恒王,信仰道教。授右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李瑱。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唐玄宗逃亡成...

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宇文化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吗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宇文化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吗

还不了解:宇文化及和隋炀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为什么宇文化及宁愿杀掉隋炀帝,也不“挟天子以令诸侯”?隋炀帝在最初还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但是三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让他彻底丧失了斗志,甚至到后来直接躲到江都当起了缩头乌龟。三征高句丽导致生灵涂炭,各地纷纷举起了反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