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3件稀世珍宝,“此时相望不相闻”!它们会重逢吗?
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作“乾隆大帝”,因为在他的统治下,清朝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代,号称“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酷爱书法,一方面,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墨宝,仅仅是故宫三大殿的匾额题写,他的作品数量列为榜首。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喜欢收藏历代名家的法帖及其古玩,单是“二王”一脉的法帖,就收藏了不少。
乾隆皇帝是一位喜欢玩并且会玩的皇帝。他把自己的“养心殿”腾出一块只有卫生间大小的地盘作为书房,以珍藏王羲之家族遗留下来的墨宝。这块书房名曰“三希堂”,珍藏的是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的三件墨宝。
一 、王氏三帖
01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的一生,写了很多的帖子,且每件帖子都是精品。只可惜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留下的真迹少得可伶。《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带到昭陵,到清朝,只剩下唯一的真迹,便是《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只有简短的28个字,但他的历史地位,仅次于《兰亭序》,号称王羲之的第二大行书。此贴是一篇信札,描述雪天初晴后的一次活动,表达了王羲之的美好心境。此作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
此贴笔法酣畅淋漓,章法浑然一体,墨色枯润适中,彰显晋人书法风貌,被书法界认定为稀世珍品!
02 、王献之的《中秋贴》
王献之的《中秋贴》,也是一篇信札,也是寥寥数字,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珍品。
古代对书帖的命名,不是概括文中的内容,而是以内容的当头几个字来命名的。
《中秋贴》字字连缀,正斜相间,顾盼生姿,用墨浓重,注重粗细变化,通篇的整体感极强。
王献之之所以与他的父亲王献之并称为“二王”,当然是他的书法可以与其父亲相提并论了。在对书法的创新上,王羲之曾听从过王献之的意见。
03 、王珣的《伯远帖》
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此贴是王珣写给亲友伯远的一篇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的典范作品。
王珣的《伯远帖》,被公认为王珣的传世作品真迹,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享有平起平坐的历史的书法地位。
二 、乾隆的三希堂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时代,处于东晋,上承西晋、三国,后接南北朝、隋、唐,一直到清朝,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迭,很多珍宝都灰飞烟灭。到了乾隆时代,二王一脉留下 的书法真迹,已是寥若星辰了。
康乾时代,社会一度和谐繁荣,乾隆皇帝,也就有了精力和雅兴,遍收历代珍宝,其中包括名家书法。所幸的是,乾隆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的以上三件书法珍品,也包括其它一些真迹。
乾隆皇帝专设一间书房,取名为“三希堂”,供奉着《快雪时晴帖》、《中秋贴》和《伯远帖》,自己在工作之余,细细地观赏和揣摩。
王羲之《丧乱帖》
三 、期盼“三帖团圆”
乾隆的离世、清朝的灭亡,历史已进入民国时期。三希堂的三件真迹,有如孪生三兄弟,已经产生了骨肉分离。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流落台湾,如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贴》和《伯远帖》也流落他乡,后来被 *** 高价收购,如今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的三件真迹的分离,有如当年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最终全部收回来。相信随着国力的强大,海峡两岸必将统一,到那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必将与《中秋贴》和《伯远帖》团圆!
你认为王羲之的真迹《快雪时晴帖》,能与其它二帖团圆吗?欢迎留言!